摘要:清晨七点,河套平原的阳光穿过薄雾,洒在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民主村的电力驿站。那顺老人戴着老花镜,指尖在智能手机上轻点几下,笑着对电力网格员吴祥龙说:“小吴你看,这个月电费又省了三块八!”过去要跑两公里去镇上缴费,如今在“蒙电e家”APP上就能搞定。身后墙上,“红石
孟佳澍
清晨七点,河套平原的阳光穿过薄雾,洒在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民主村的电力驿站。那顺老人戴着老花镜,指尖在智能手机上轻点几下,笑着对电力网格员吴祥龙说:“小吴你看,这个月电费又省了三块八!”过去要跑两公里去镇上缴费,如今在“蒙电e家”APP上就能搞定。身后墙上,“红石榴”服务卡上包片责任人的电话格外醒目。驿站外,连片的高标准农田里,引黄滴灌设备正匀速转动。农垦供电公司的李云峰手持测温仪,仔细检查机井变压器:“这2.5万眼机井都装了智能电表,今年新增节水能力0.8亿立方米。”黄河水顺着电力驱动的管道,静静滋润着万亩玉米田。
从城市到乡村、从园区到牧区,内蒙古电力集团巴彦淖尔供电公司以“供电+政府+园区+社区+乡镇”的“四融四进”模式,织密电力“毛细血管”,把优质服务化作阳光雨露,浸润每个角落。
变压器旁算清“省钱账”
在三一巴彦淖尔零碳产业园总装车间,80米长的风电叶片在机械臂上完成最后检测。车间外,7台变压器平稳运行,为年产500台风电主机的生产线输送“满格电力”。“从开工到投产,供电公司总是‘超前一步’。”运维工程师高永旺指着配电室的自动化图模说。供电公司不仅开通绿色通道,30天完成8台变压器投运,还帮助企业优化电网布局,使光伏发电项目并网效率提升40%,每年节省的电费可抵一套生产线的维护费。
进企业检查用户侧设备运行情况。许令奇摄
这样的“电力护航”已成常态。在内蒙古易中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冷藏车间,工人们正将鲜玉米送入冷链库。“用电高峰时,供电所每周都来监测负荷,从未掉过链子。”电气车间主任刘成翻着报表说。企业升级数字化车间后,供电公司帮助规划变压器负荷,每月享受冷链物流电价减免基本电费达6万元,生产效率提高28%。据巴彦淖尔供电公司营销部负责人杨开龙介绍,通过“一企一策”定制服务,已为1629家企业提供成本测算和交易策略优化、安全体检等“一企一策”定制服务,精准服务招商引资项目全过程,推动32个重点项目提前投产,累计增供电力3.64亿千瓦时。
充电桩装进“心坎里”
“张大姐,充电桩装好了,以后下班回家就能充!”在临河区日月新苑小区,电力施工人员吴志敏完成了第13个充电桩的现场勘察工作。居民张丽看着崭新的设备笑开了花:“供电公司与社区、物业等部门多方协调,积极为我们解决了充电桩的安装难题,现在我们小区都装了13户了。”在供电公司与社区共建的服务点里,“民情日记本”记录着1800条已解决的诉求。从老旧线路改造到独居老人上门服务,电力网格员与社区网格员形成的“三级联动”,让民生诉求响应时间缩短至分钟级。
安装充电桩。受访单位供图
在旧城营业站的“光明小马扎”议事会上,站长李贺正和居民代表讨论老旧小区电网改造方案。“电力线路老化严重,短路跳闸故障频发。”居民李建国说。电力规划人员立即拿出改造图纸:“下周一就开工,对小区内的电缆、配电箱、空气开关等电力设施设备逐步进行升级改造,改造后,供电可靠性将得到较大幅度提升,保障用电无忧。”这样的场景,每月都会在临河区的56个社区电力服务点上演。
电采暖暖了“炕头心”
“以前烧煤取暖,一冬下来炉膛黑、屋里呛,光买煤就得花三千多。现在改了电采暖,室温稳稳地保持22℃,政府补贴后一年电费才1100元。”杭锦后旗农民老李指着墙上整齐的电线,又望向屋顶连片的光伏板,“这板更神,发的电自家够用,余电上网一年还能多挣两万块。”
电力工作人员到牧区老人家中进行检修。巴根那摄
这一变化,自2022年巴彦淖尔市被列为全国第5批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项目试点城市起,供电公司累计投入资金20.76亿元,全面完成全市7个旗县区4902个村的“煤改电”用户通电任务,新架10千伏线路1675千米,0.4千伏线路3604千米,新增及改造10千伏配电变压器5013台,推动地区散煤清洁化替代约51万吨,减少碳排放约135万吨。数据显示:冬季空气质量优良率提升18个百分点,农户取暖成本平均下降40%。
抢修农田电力设备。郭书玥摄
在杭锦后旗蔬菜大棚里,科技赋能的电力正改写农耕传统。种植户王秀莲点开手机智能控制界面,棚内补光灯随即亮起,滴灌带开始均匀渗水:“供电公司给装的这套系统,光照、湿度全由电调。你看这辣椒,一亩地多收3000斤不说,电费还省了三分之一!”如今,在163.03万亩高标准农田里,电力驱动的智能滴灌、温控设备已成“新农具”。
石榴籽结出“团结果” 电力先行助北疆
“马扎上的微课堂开讲啦!”民主村文化广场上,“石榴籽”理论宣讲队队员正用快板演绎“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台下汉族、蒙古族、回族群众听得入神。宣讲间隙,电力志愿者发放蒙汉双语安全用电手册,手把手教大家使用智能电表。
深入村庄开展宣传活动。巴根那摄
在这个居住着5600余名各族群众的村庄,供电所7名员工与村民结下深厚情谊。回族养殖户马永祥的牛棚线路老化,电力队员冒雨抢修;蒙古族老人其其格的光伏板出故障,电力网格员迅速驱车上门检修。“我们和供电公司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村支书张三明说。
巴彦淖尔供电公司的生动实践,正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的真实写照。公司以“四融四进”模式为载体,在服务自治区“六个工程”“六个行动”中,走在前、作表率。通过“助企行动”为企业纾困解难,通过“温暖工程”让农牧民清洁取暖,通过“区域合作深化行动”助推新能源产业发展。每一项举措都紧扣自治区发展大局,每一个数据都见证着电力服务的温度与力度。
从城市到乡村,从园区到牧区,巴彦淖尔供电公司用3341名电力人的脚步,丈量6.51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民生温度。截至目前,已完成107个村社线杆改造,建成7个园区电力服务站,推动非电网直供电小区全域清零,让138万电力客户在“用上电、用好电、不停电”中,感受到电力系统的有力支持。
“电力是经济的血脉,更是民生的底色。”巴彦淖尔供电公司总经理郑璐表示,公司将持续深化“四融四进”模式,让电力服务既当产业升级的“助推器”,又做民生幸福的“压舱石”,为自治区办好两件大事贡献更多电网力量。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电力之光正照亮北疆儿女迈向富裕幸福的康庄大道。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