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慈善公益报(施雨辰)为深入贯彻落实广东省深圳市民生幸福标杆城市建设要求,推动社区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在深圳市民政局指导下,由深圳市慈善会、龙湖公益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联合主办,北京陈江和公益基金会提供战略支持的2025年“美好家园共建计划”第二期
慈善公益报(施雨辰)为深入贯彻落实广东省深圳市民生幸福标杆城市建设要求,推动社区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在深圳市民政局指导下,由深圳市慈善会、龙湖公益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联合主办,北京陈江和公益基金会提供战略支持的2025年“美好家园共建计划”第二期人才赋能工作坊,于日前在深圳市罗湖区城脉中心举办。
活动中,来自全市35个社区慈善服务项目负责人、项目覆盖街道的相关工作人员,以及市慈善会社区类、老小弱困类专项基金代表等40余名学员齐聚一堂,共同参与本次赋能培训。
本期工作坊在龙湖公益基金会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持续迭代优化的“一老一小”友好社区建设项目人才赋能标准化课程基础上,结合深圳“美好家园共建计划”首次线下监测督导中所收集的实际问题与需求,以“协同·资源整合与品牌塑造”为主题,重点围绕资源联动、项目成效管理与传播转化等核心议题,通过系统化、实战型的授课与训练,着力提升学员在社区慈善服务中的专业能力和实操水平。
聚焦实战
授课赋能社区行动者
本次工作坊特邀社区参与行动服务中心创办人宋庆华、广州市汉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费明晶两位资深讲师进行授课。
宋庆华以“社区资源整合及联动技术与方法”为题,通过真实案例剖析、实用工具教学与情景模拟演练,帮助学员掌握资源梳理、居民动员和跨部门协作的关键操作技巧。“资源不仅仅指物资和资金,更包括人、文化、空间等软性资本。有效识别和链接这些资源,是实现社区项目可持续的关键。”宋老师在课堂上说道。不少学员表示,课程中“社区资源图”练习令人印象深刻,帮助他们跳出传统资源观念,发现身边未被利用的协作机会。
费明晶则聚焦“项目成效管理及传播转化”,系统讲解了可衡量的成效证据链和服务成效维度,将项目成果转化为动人故事。“公益项目不能只讲投入,更要讲改变。要记住,故事不是收集完就放着,能应用起来才是有用的。”费老师结合多个深圳本地案例,引导学员梳理项目逻辑链条、提炼核心价值、有效呈现项目成效。在小组练习环节,学员们积极分享自身项目故事,并通过互评反馈不断优化成效传播策略,现场气氛热烈。
持续赋能
助力社区慈善生态建设
培训内容紧密贴合社区项目实际需求,所提供的工具与方法具有较强的即时应用性。“以往做项目总结总是停留在活动场次、服务人数这类基础数据上,通过工作坊学习到很多新知识,我开始思考怎么呈现服务对象真正的改变,怎样讲出项目的影响力。”一位负责儿童服务的学员说道。
共创工作坊环节中,各组学员互相提出建议。“资源整合板块的案例分享给了我们很大启发。”一位来自社区的学员分享,“参与式协商机制的建设感觉跟我们社区的情况非常契合,今天课上讲的协商可视化和议而决,现场演练完有感觉了,明天回社区就打算试一试。”
深圳市慈善会合作发展部经理齐思雨与项目服务部副部长王珍珍在活动尾声介绍了社区项目如何通过久久公益联动公众资源,以及如何通过关爱平台项目链接爱心商户资源的方式方法,让社区项目工作人员更加全面了解慈善会平台的资源支持服务体系,并表示将持续为优秀社区项目提供资源、传播与对接等全方位支持。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项目主管冯雪详细讲述了2025年“美好家园共建计划”传播方案及实施计划,以“主题式”“专题式”的传播行动,通过故事叙事形式,充分展示家园项目实施亮点与特色案例。同时,活动结合两天的学习与考核情况,为本期工作坊优秀小组颁发奖品,激励学员在共同议题下的协作,强化共建共享的理念。
作为“美好家园共建计划”年度赋能体系的重要一环,本期工作坊不仅提升了学员在资源整合与成效管理方面的实操能力,也进一步增强了深圳社区慈善服务网络的专业协作基础。接下来,项目还将开展第三阶段外访研学工作坊,持续推动本地社区慈善服务向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助力深圳构建更有温度、更具韧性的美好家园。
来源:慈善公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