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枚代表着人类速度与智能巅峰的高超音速导弹,能以超过10马赫(即每秒3400米)的末端速度,精准“狙杀”一架在万米高空、以两倍音速规避的战斗机。
一个匪夷所思的场景,正在颠覆我们对现代战争的认知。
一枚代表着人类速度与智能巅峰的高超音速导弹,能以超过10马赫(即每秒3400米)的末端速度,精准“狙杀”一架在万米高空、以两倍音速规避的战斗机。
整个过程干净利落,如同老鹰抓小鸡。
然而,将目标换成海面上那个以“龟速”(时速约55公里)移动的庞然大物——航空母舰时,这枚“神兵利器”却仿佛处处碰壁,成功突防的概率甚至不足10%。
这究竟是为什么?难道是航母有什么“金钟罩铁布衫”吗?
我们先来看看导弹打飞机,这本质上是一场“单挑”。
战斗机,哪怕是当今最先进的五代机如歼-20或F-35,在广阔的空域中,终究是一个孤独的“点”目标。它的生存,几乎完全依赖自身的机动性、隐身性能和有限的电子干扰、诱饵弹。
而它的对手——现代空空导弹,却是一个集速度、智能和猎杀技巧于一身的“顶级刺客”。
战斗机普遍的飞行速度在1.5至2马赫之间,而现代空空导弹,如中国的“霹雳”系列,速度普遍在4马赫以上。
在“发射后不管”的主动雷达制导和数据链支持下,导弹从发射那一刻起,就掌握了绝对的主动权。
另外,导弹早已不是一根筋的“铁疙瘩”,它内置的芯片和算法,使其具备了自主“思考”的能力。它能通过主动雷达或被动红外制导,死死锁定目标发动机的热信号或机身反射的雷达波。
即使战斗机做出“眼镜蛇机动”这类极限规避动作,导弹也能通过“推力矢量技术”(即发动机喷口可以转动)做出反应速度更快、过载能力更强的机动,轻松跟上。
最可怕的是近炸引信”的绝杀。
导弹甚至不需要直接撞上战斗机。它携带的近炸引信,能在距离目标最近的瞬间自动引爆,成千上万块高速破片形成的金属风暴,足以将战斗机的精密气动结构和发动机撕成碎片。
所以,导弹击落战斗机,是一场典型的非对称“单挑”。它利用自身在速度、机动性、智能化上的全方位优势,对一个孤立的点目标进行降维打击。
现在,我们把目光转向航母。如果你认为打击航母,仅仅是导弹与一艘船的对抗,那就大错特错了。
攻击一艘航母,你面对的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以航母为核心,半径可达数百甚至上千公里的移动“战争堡垒”——航母战斗群。
这是一场导弹个体与一个庞大作战体系的“群殴”。
除了层层拦截的“硬杀伤”,航母战斗群还拥有强大的电子战能力,通过释放强力电磁干扰,让来袭导弹的制导系统失灵,变成“无头苍蝇”。
因此,一枚反舰导弹的突防之旅,就像是闯过一个拥有无数陷阱和守卫的迷宫。每突破一层,其成功率都会指数级下降。
即便导弹真的突破了所有防御,命中了航母,就意味着成功了吗?
恰恰相反,这可能只是另一个难题的开始。
现代航母,尤其是美国的“福特”级核动力航母,其自身的坚固性和损害管制能力超乎想象。
2021年,美军在“福特”号航母附近引爆数万磅炸药进行“全舰冲击测试”,引发了相当于3.8级地震的冲击,航母在短暂检修后依然能继续执行任务。
更早之前,美军曾对退役的“美利坚”号航母进行长达数十天的轮番轰炸,都未能将其轻易击沉。
航母内部数千个水密隔舱和专业的损管团队,使其具备极强的抗沉性。
这引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战略思想转变:现代反航母作战的目标,早已不是追求物理上的“击沉”,而是实现战术上的“瘫痪”。
像中国的“东风-21D”、“鹰击-21”这类被称为“航母杀手”的高超音速反舰弹道导弹,其真正的威力并不在于弹头有多大。
它的可怕之处在于高达10马赫的末端速度和无法预测的“水漂”弹道,这使得现有的任何反导系统都难以有效拦截。
一枚这样的导弹,即便只携带常规弹头,命中航母的飞行甲板,就足以让舰载机无法起降。如果命中舰岛(指挥塔),则可能瞬间摧毁其指挥、通信和控制中枢。
航母一旦失去起降舰载机的能力,就从一个“海上霸主”变成了一座无法还手的“海上靶场”,其战斗力便被彻底瓦解。
这种“瘫痪战”的效费比极高,也避免了将冲突直接推向最高等级。
最终,我们必须认识到,航母不仅仅是一件武器,它是一个大国国力的象征,被视为“移动的国土”。
截至2025年,美国拥有11艘核动力航母,是其维持全球军事存在的战略支柱。
击沉这样一艘价值上百亿美元、搭载数千名士兵的战略资产,其政治后果是任何国家都难以承受的。
这几乎等同于直接攻击其本土,极有可能触碰核战争的门槛。
因此,像“鹰击-21”这类武器的存在,其最大的意义并非真的要在战场上使用它去击沉一艘航母,而是作为一种强大的威慑力量,构建“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能力。
它的存在本身,就足以迫使对方的航母战斗群在冲突发生时,必须后退到其舰载机作战半径之外(通常在1000公里左右),从而无法有效干预地区事务。
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威慑,才是“航母杀手”在和平时期的最大价值。
导弹能打中战斗机,是因为这是一场“快打慢、强打弱”的物理学问题。
而导弹难以“击沉”航母,是因为这已经超出了纯粹的军事技术范畴,演变成了一场复杂的体系对抗、成本博弈和政治威慑。
在这场博弈中,攻击方追求的不是一次性的物理摧毁,而是通过技术和战略上的优势,让对手的王牌武器失去用武之地。
这恰恰是现代大国之间军事对抗的真正精髓所在。
来源:巍律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