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记者昨天从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获悉,科普月以“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为主题,一大批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和园区、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将面向公众开放。
今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记者昨天从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获悉,科普月以“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为主题,一大批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和园区、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将面向公众开放。
据了解,科普月的前身是连续举办了22年的全国科普日,从“日”到“月”,不仅仅是活动时间的延长,更是活动内涵的重塑。今年科普月将组织六大版块活动,打造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媒体传播、全民参与共享的科普盛宴。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部长倪志宇介绍,今年的科普月着力打造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协同发展、融合互促的平台。一大批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和园区、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将面向公众开放,各类科技场馆、科技社团等将围绕科技前沿、重大成果,打造专题展览、科普报告、主题科普活动,让公众身临其境感受“未来已来”,不断增强对科技创新的理解支持和参与热情。
为了突出科普惠民,让科普“嗨”起来,科普剧、游园会、科学运动会、打卡探馆等活动广泛开展,系列科普地图、科普研学路线陆续发布,全国百家科技场馆“科学之夜”持续举行,200多场科学大师剧火热上演。
为了突出时效性,让科普“热”起来,各地将结合抗战胜利80周年、开学季、农民丰收节等节点,打造“抗日战争中的中国科学家”主题科普、“开学第一课”科普进校园、农技协联合行动、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等系列活动,广泛提升群众的关注度。
在加强中小学校科学教育方面,记者了解到,目前,一至九年级均已开设了科学课,小学科学与初中科学的总课时占比已经增至8%-10%,独立设置了信息科技、劳动课程。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周大旺表示,下一步,教育部将积极探索STEM(即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为国家培育更多热爱科学、勇于探索且具备扎实科研素养的青少年储备力量。
引人关注的是,近5年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大幅提升,2024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5.37%,提前完成2025年阶段发展目标。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 本报记者 吴娜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