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国初年上海滩的咖啡馆里,西装革履的“留学生”把玩着镀金怀表,操着中英混杂的口音向贵妇介绍“家父在南洋的橡胶园”。这种如今看来略显浮夸的表演,当年可是“拆白党”钓富婆的标准化流程。他们甚至编撰过诈骗教材,连"密斯脱"(Mr.音译)这种称谓都有详细使用规范,堪称
民国初年上海滩的咖啡馆里,西装革履的“留学生”把玩着镀金怀表,操着中英混杂的口音向贵妇介绍“家父在南洋的橡胶园”。这种如今看来略显浮夸的表演,当年可是“拆白党”钓富婆的标准化流程。他们甚至编撰过诈骗教材,连"密斯脱"(Mr.音译)这种称谓都有详细使用规范,堪称近代都市骗术的集大成者。
“拆白党”是20世纪20-40年代活跃于上海的诈骗组织,以色相行骗为手段,专以富家女性为目标。其名称源于吴语“拆梢”(瓜分财物)与“白食”(不劳而获)的合称,亦有“擦白”(指男性以雪花粉修饰外貌)或“拆败”(毁人家庭)等说法。
要混进上流社会圈层,人设包装是基础工程。拆白党教材里明确规定:假扮留学生必须掌握“密斯脱”“密斯”(Miss)等洋泾浜称谓,随身携带的镀银打火机得说是“法兰西舶来品”,实在拿不出真货就往国产香水瓶贴外文标签。有位“拆白师爷”在回忆录里吐槽:“最怕遇到真留过洋的太太,有次把曼彻斯特说成法国城市,当场穿帮赔了三个月伙食费”。
人设要立得住,还得配套完整故事线。教材里建议虚构“家道中落”的悲情剧本:祖上在江南有绸缎庄,父亲在南洋经商失利,自己被迫辍学回国。这套说辞既能解释为何穿戴体面却无实业,又能激发女性同情心。某次法庭记录显示,有个拆白党成员被抓时,口袋里还揣着伪造的“南洋家书”,邮戳日期都提前半年做旧,堪称细节狂魔。
进阶玩家会研究目标心理。针对守寡富婆就扮演知心暖男,遇上新派女性就大谈妇女解放。有份缴获的教案记载:“周四下午茶时间,静安寺路张公馆夫人独处,宜从子女教育话题切入”。更绝的是他们发明了“三送三不送”原则:送进口糖果显得贴心,送首饰易露马脚;送手写情诗成本低廉,送现成书籍显得敷衍;送鲜花要有西洋品种目录,送盆栽反而像花匠。
这些套路背后有完整产业链支撑。虹口曾有地下作坊专门仿制洋货,从印着外文的化妆品空瓶,到可以乱真的“瑞士机芯”怀表一应俱全。更夸张的是某些当铺老板两头吃,既收拆白党典当的假货,又给富婆鉴定时开真品证明。租界巡捕房的档案里,记录过用乌木冒充紫檀、用啤酒瓶改造“翡翠”的案例,受害人往往碍于面子不敢报案。
当年《申报》揭秘过拆白党的“五步陷阱法”:第一步在百货公司"偶遇"并展示学识,第二步假装认错人化解尴尬,第三步以鉴赏古董为由登门拜访,第四步诉说悲惨身世引发共鸣,第五步伪造债主上门的苦情戏收网。有受害者向记者哭诉:“他说法国领事要没收祖传怀表抵债,我鬼迷心窍当了陪嫁镯子帮他赎表”。
这种精密骗术催生了反套路指南。1918年沪上书局出版的《摩登防骗记》提醒读者:“真南洋侨商必说‘家严’而非‘家父’,遇着满嘴英文单词却分不清牛排熟度的,多半是西餐馆侍应生改行”。书中还收录了典型话术对照表,比如拆白党爱说“密斯脱王”,正经商人则用“王先生”;前者总把“梵克雅宝”念成四个字,后者会正确发音“Van Cleef & Arpels”。
站在今人视角看这些百年骗局,会发现人性弱点从未改变。那些虚构的南洋家世,像不像朋友圈里的伪名媛拼单照?镀银怀表换成网购的假名牌,洋泾浜英文变成散装外语,拆白党的“精神传承”从未断绝。下次遇到“父亲在迪拜做石油生意”的小开,不妨查查他有没有拆白党教材电子书购买记录——互联网时代的老套路,只不过从霞飞路搬到了直播间。
来源:历史分析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