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新声绽芳华:苏州学子打造昆曲AIGC智能体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5 15:21 1

摘要:昆曲,以婉转悠扬的 “水磨腔”、严谨细腻的身段程式与浸润文人审美的典雅气质,被誉为 “百戏之祖”,2001 年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然而,在现代传播语境下,这门古老艺术面临观众老龄化、传播形式单一、古谱活化难等挑战,亟待以创

昆曲,以婉转悠扬的 “水磨腔”、严谨细腻的身段程式与浸润文人审美的典雅气质,被誉为 “百戏之祖”,2001 年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然而,在现代传播语境下,这门古老艺术面临观众老龄化、传播形式单一、古谱活化难等挑战,亟待以创新方式焕发生机。

为破解昆曲传承困境,苏州城市学院组建 “古韵新声” 实践团队,由汤家华老师指导,组建一支跨学院、跨专业团队,以 “科技赋能非遗” 为核心目标,通过实地调研与技术研发,探索昆曲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新路径,成为青年助力传统文化活化的典型代表。

团队打造的 “昆曲智能创作平台”,核心是用技术降低门槛,同时守住昆曲的美学与程式底线。打开平台,从灵感萌发到成果落地的全流程清晰明了:

灵感快速生成。用户输入“杜丽娘・寻梦”“柳梦梅・赏花”等文本,平台会调用特定的“昆曲风格大模型”,生成符合昆曲审美、贴合角色气质的 2D 灵感图 —— 模型训练时融入了《牡丹亭》《长生殿》等经典剧目的视觉元素,避免出现 “违和感”。

图片风格转绘。若想优化画面风格,可使用 “昆曲图片转绘” 功能,一键将图片调成动漫风,在不丢失细节的前提下让作品更具感染力。

3D沉浸式呈现。点击 “图生3D” 按钮,平台能将角色图、场景图转化为可旋转、可交互的3D模型,无论是用于课堂上展示身段角度,还是博物馆的沉浸式展陈,都能让昆曲从“平面”走向“立体”。

资源随用随取。平台内置的细分资源库,为创作提供充足支撑 —— 655 张高清素材涵盖明代昆曲服饰纹样、200 + 身段标准图谱;510GB 视频收录 30 部经典剧目的全本演出与片段拆解(如《游园惊梦》中 “水袖”“兰花指” 的特写解析);30GB 音频包含“水磨腔”唱腔库、笛、箫等传统伴奏曲牌;10MB 文本资源则整理了昆曲历史、程式术语词典,用户既能用知识问答系统查询 “什么是‘家门’”,也能直接下载素材丰富作品细节。

项目已斩获多项荣誉:团队成员获英伟达 “深度学习基础”“生成式 AI 应用构建” 等多项认证,项目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近日,该项目成功突围 2025 元宇宙 AI 数据要素 “金杏奖” 多轮选拔,跻身全国 14 强决赛名单。作为文旅融合领域的代表项目,“古韵新声” 将在决赛中展示昆曲基因库与智能创作平台的创新价值。未来,团队计划进一步优化平台的可交互性,成为连接千年昆曲与当代青年的 “数字桥梁”。(苏州城市学院古韵新声团队)

来源:知讯新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