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卖港口的背后,我们必须警惕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9 23:53 1

摘要:最近,李嘉诚旗下公司计划将巴拿马运河及23个国家的40多个港口打包卖给美国贝莱德集团,引发激烈争议。这场涉及全球航运命脉的资产交易不仅创下近十年来最大规模跨国并购纪录,更因其特殊的地缘政治属性掀起舆论风暴。尽管2016年《人民日报》曾以"与其挽留,不如目送"表

最近,李嘉诚旗下公司计划将巴拿马运河及23个国家的40多个港口打包卖给美国贝莱德集团,引发激烈争议。这场涉及全球航运命脉的资产交易不仅创下近十年来最大规模跨国并购纪录,更因其特殊的地缘政治属性掀起舆论风暴。尽管2016年《人民日报》曾以"与其挽留,不如目送"表态资本流动的合理性,但这次大公报接连发文反对,港澳办官网也罕见转载相关文章,官方态度明显转变。为何同一商人的资产出售行为,如今却被视为威胁国家利益?答案藏在中美博弈的大棋局里。

国际环境剧变:美国要打"航运战"

2018年后,美国对中国发起贸易战、科技战,全球化秩序崩塌。如今,美国正将矛头对准航运业,计划对中国船舶收取高额港口费,甚至试图控制关键航道节点。李嘉诚出售的港口中,不少位于"一带一路"贸易航线的重要位置,而接手的贝莱德集团与美国政府关系密切。这已非普通商业交易,而是将战略资源拱手交给对手。这就好比邻里打架,你却把自家斧头递给对方——这种行为无异于资敌。

具体而言,巴拿马运河作为全球贸易咽喉要道,年货运量占全球海运贸易量的6%,中国对美出口货物的40%需经此通行。此次涉及的40余个港口中,包括墨西哥拉萨罗-卡德纳斯港(北美西海岸第三大港)、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印度洋关键中转站)等战略要地。值得关注的是,贝莱德集团近年来通过旗下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已累计持有美国17个主要港口的股权,其董事会成员中有多位具有美国政府背景的官员。

美国若掌控这些港口,可随时对中国航运"卡脖子",甚至借码头加征歧视性费用,打击中国外贸和造船业。当前形势下,此类交易的性质已超越商业范畴,直接关联国家战略安全。以2022年美西港口大罢工为例,洛杉矶港瘫痪一周就导致全球供应链损失超20亿美元。若关键节点被美国控制,类似风险将呈几何级数放大。更令人担忧的是,贝莱德近期获得美国商务部颁发的"国家安全合作伙伴"认证,这意味着其运营的港口可能直接对接美军后勤系统。

谁在支持李嘉诚?警惕"精神美国人"的舆论渗透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空间持续涌现出一股异常活跃的支持李嘉诚的声浪。这些账号以"理中客"自居,却在舆论场上展现出鲜明的双标特征:当涉及企业经营自由时,便高喊"市场经济法则"为其辩护;一旦谈及社会责任,则立即搬出"李已是加拿大籍"的挡箭牌。更具迷惑性的是,他们在华为遭遇美国制裁时异口同声叫好,却对中国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横加指责。这种态度与长期吹捧胡适改良主义、恶意攻击民族科技企业、在俄乌问题上盲目追随西方立场的账号群体高度重合,形成了稳定的话语范式——凡损害中国核心利益者必支持,凡有利美国霸权者必颂扬。

深入剖析可见,这批人实质上是具有新型特征的"精神美国人"。他们既享受着中国改革开放创造的财富机遇,又患得患失于"西方中心论"的精神桎梏。这种矛盾心理源于双重利益诉求:一方面寄望于通过资本运作实现财富转移,另一方面又恐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动摇其价值观根基。更具危险性的是,他们正系统性地配合美国的意识形态渗透战略,利用所谓"市场自由""企业家精神"等话术包装其政治立场,企图在社交媒体上制造"民意共识",瓦解国家认同基础。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抗战时期曾出现打着"曲线救国"旗号的汉奸集团,如今某些势力正以"全球化卫士"之名行卖国求荣之实。从主动配合外资收购关键基础设施,到在国际场合配合西方抹黑中国抗疫成就;从鼓吹"殖民历史贡献论"消解民族记忆,到炮制"治理模式落后论"动摇制度自信,这些"伪自由派"不断变换手法,试图在意识形态领域撕开裂口。值得警惕的是,部分网络平台算法推荐机制客观上助推了这类言论传播,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信息茧房效应。

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思想保卫战,必须清醒认识到:维护国家利益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当某些人将商业利益凌驾于民族大义之上,把个人命运捆绑于外部势力时,其所谓的"理性声音"已然成为破坏社会共识的“肉刺”。唯有筑牢意识形态防线,增强公众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辨别能力,才能有效遏制这种借资本外衣包装的政治投机行为。

自由主义的陷阱:为何普通人必须清醒

当李嘉诚频繁抛售内地资产转投海外时,支持者总会搬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贸易自由"等自由主义理论为其辩护。但这种将资本特权包装成普世价值的叙事,实则掩盖了深刻的社会危机。以标榜自由灯塔的美国为例:科罗拉多州居民因收集雨水浇灌花园被处以5000美元罚金,这项荒诞判决背后是资本集团对水资源的全面垄断——可口可乐等企业掌控着全美75%的优质水源,市政供水系统却在私有化浪潮中日益老化。当普通民众为生存必需的资源付费时,资本却在通过法律漏洞攫取超额利润。

更严峻的现实存在于普通劳动者的生存困境。美国最低工资标准自1970年代至今仅增长118%,而医疗保费却暴涨2800%,学生贷款债务突破1.7万亿美元。在底特律,通用汽车关闭工厂导致2.8万工人失业后,竟将生产线转移至墨西哥,当地政府却因税收锐减被迫削减教育投入。前劳工部长赖希直言:"过去40年普通工人实际收入原地踏步,而CEO薪酬却暴涨1000%。"这种畸形发展模式正被全球复制,跨国资本通过离岸公司掏空实体产业,将制造业空心化的代价转嫁给普通劳动者。

自由主义的本质是"资本的自由,平民的枷锁"。它赋予金融资本在全球24小时自由流动的权利,却通过税收天堂、知识产权壁垒等工具剥夺普通人的财富积累空间。当阿根廷推行极端自由化政策时,贫困率从1998年的30%飙升至2002年的51%,而前10%富豪的资产却增值300%。那些鼓吹"彻底市场化"的精英阶层早已做好预案——即便国家经济崩溃,他们仍可通过离岸账户转移资产,而普通民众将永远困在债务陷阱与社会失序的废墟之中。

爱国情怀的本质是对生存权的守护。中国能实现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正是得益于国家始终将民生保障置于首位。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10亿农民,到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2%,这些制度屏障有效抵御了资本无序扩张的冲击。当某些国家陷入"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困境时,中国通过三次分配制度调节贫富差距,确保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历史反复证明:唯有维护国家主权和发展自主权,才能避免沦为国际资本的提款机;只有筑牢社会主义制度根基,普通劳动者才能真正共享发展红利。

历史镜鉴:从新文化运动旗手到当代"精神伪军"

二十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中,胡适作为白话文运动倡导者曾以先锋姿态出现。这位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在《多研究些问题》中提出渐进改良主张,却在民族危亡之际显露思想局限。1935年面对平津学生爱国运动,他抛出"爱国癫"论调,这种将理性爱国污名化的思维模式,在当代某些知识群体中找到了精神传人。他们以"自由"为名解构国家认同,在网络空间构建虚幻的"普世价值"神坛,实则沦为西方意识形态的传声筒。

这些当代"精神伪军"承袭了历史投机者的生存智慧:抗战时期伪满洲国文人用日语写作粉饰伪满,今日某些公知则用学术话语包装历史虚无主义。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将香港暴力冲击立法会美化为"追求民主",却对台湾青年反服贸运动的暴力行径保持沉默;他们高举"宪政改革"旗帜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却对美式选举金钱政治视而不见。这种选择性发声的荒诞性,恰似抗战时期为日寇服务的"文化汉奸",不同的是当代投机者更擅用学术术语编织理论迷宫。

将中国引向乌克兰式困局的企图,在"颜色革命"剧本中早有预演。乌克兰独立后放弃核武、倒向西方,结果陷入经济衰退与地缘危机,如今人均GDP不足中国的三分之一,30%人口逃离故土。某些势力鼓吹的"深度西化",实则是要复制这种主权让渡的发展陷阱。他们刻意忽视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取得的脱贫奇迹,却对美式民主输出造成的中东乱局保持缄默,这种双标逻辑暴露其根本立场。

真正的历史教训在于:丧失文化主体性的现代化终将沦为精神殖民,照搬西方制度模式只会引发社会撕裂。从胡适到当代投机者,其思想脉络始终存在对民族精神的解构冲动。当某些人将"爱国"污名为"民粹",把"主权"矮化为"狭隘"时,恰暴露了其价值观的深层危机——在资本全球化浪潮中,他们早已成为西方话语霸权的共谋者。

出路: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结合

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节点,中国究竟需要探索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华为公司在科技封锁中突围的创新实践与胖东来商贸集团以人为本的经营探索,给出了极具时代价值的现实注脚。这两家来自不同领域的企业典范,正以鲜活的中国方案解构西方经济学神话,昭示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强大生命力。

作为全球通信领域的领军者,华为用十年间投入超万亿元的研发经费,在5G技术领域取得3200多项核心专利,即便面对美国政府极限施压下的芯片断供危机,仍通过构建"备胎计划"实现技术突围。2023年财报显示,其研发投入强度持续保持在22.6%,远超国际同行水平。这种将企业发展与国家战略深度绑定的担当,不仅打破了"造不如买"的买办思维桎梏,更印证了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立足自主创新的硬道理。

而深耕中原大地的胖东来,则以"商超界的乌托邦"刷新商业认知。这家年销售额不足百亿的区域企业,通过全员持股、利润共享机制打造出零售业奇迹:员工年均收入超过当地公务员水平,带薪休假制度超越劳动法标准,"不满意就退货"的服务承诺赢得98.7%的客户满意度。当传统零售业深陷内卷困局时,胖东来却创造出单店坪效媲美国际巨头的成绩,生动诠释了"劳资两利"原则下效率与公平可以兼得的经济学新范式。

两个典型案例的深层共鸣,在于它们都跳出了新自由主义的窠臼。美国近半个世纪的产业外移导致制造业占比从27%降至11%,贫富差距扩大至1929年以来最严重程度;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通过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培育出世界500强企业数量从2002年的11家增至145家,人均预期寿命提升至78.2岁。历史反复验证,放任资本野蛮生长的自由市场经济终将陷入系统性危机,唯有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与市场经济活力有机融合,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当前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之际,中国正以"十四五"规划为蓝图,通过新型举国体制突破核心技术壁垒,依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培育新增长极。从雄安新区智慧城市样板到粤港澳大湾区科创走廊,从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到海南自贸港制度创新,一系列战略部署彰显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独特优势——既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又在开放合作中坚守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底线。这条立足国情、融通古今的道路,必将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新的东方智慧。

写在最后:普通人该如何选择?

当李嘉诚家族抛售内地千亿资产转投海外之际,这场牵动国人心弦的商业操作早已超越单纯的市场行为。纵观近年来频现的资本外流潮,我们应当清醒认识到:在全球化退潮的今天,跨国资本与国家利益的博弈已演变为没有硝烟的战争。那些披着合法外衣的资本转移,实则是对国家经济主权的隐形侵蚀,更是对民族产业根基的深层动摇。

历史的教训历历在目。上世纪八十年代拉美债务危机中,"芝加哥男孩"们将新自由主义奉为圭臬,结果造成数千万人陷入贫困深渊;九十年代亚洲金融风暴里,国际炒家利用资本杠杆击溃多国货币体系,留下满目疮痍的经济废墟。当下某些鼓吹"绝对自由市场"的势力,与当年摧毁新兴市场的资本集团实属同源。他们一面炮制"财富自由"的幻象蛊惑人心,一面暗度陈仓转移资产,这种双重标准恰恰暴露了其投机本质。

真正的爱国情怀从来不是空洞口号。从抗击新冠疫情时千万快递小哥穿行的城市脉络,到乡村振兴中扎根乡土的青年身影;从科研院所彻夜不灭的灯火,到生产线上的精益求精,十四亿双手共同托举着民族复兴的基石。正如任正非所说:"中国要富强,必须靠实体经济扎扎实实发展。"那些在田间地头耕耘的农民,在实验室攻坚的学者,在车间打磨匠心的工人,才是构筑国家安全防线的真正铜墙铁壁。

面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新形态,我们需要建立清醒认知:当某些人打着"普世价值"旗号否定制度优势时,当别有用心者混淆"国际化"与"去中国化"界限时,每个公民都应筑牢思想防线。香港国安法落地后的由治及兴,浙江义乌中欧班列的汽笛长鸣,海南自贸港蓬勃发展的实践,都在诉说着一个真理——只有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立于不败之地。此刻的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全体人民同心同德,以脚踏实地的奋斗构筑起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来源:无为不言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