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底,九号公司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宣布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17.42亿元,同比增长76.1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12.4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08.45%。
海闻社观察 故事是否将迎来转折?
市场总是希望高增长的延续是一贯的,但环境中的挑战总是猝不及防。
8月底,九号公司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宣布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17.42亿元,同比增长76.1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12.4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08.45%。
如此亮眼的成绩单,完全是实打实地依靠主业完成的,公司电动两轮车业务收入占比高达58.11%,销量达239万台,同比增长99.5%。
九号公司的业绩爆发并非偶然。奥维云网统计显示,九号公司以99.5%的销量增速在头部品牌中领跑,中国区销量达239万台,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0.2%跃升至2024年的4.4%。
更令人瞩目的是,截至2025年7月18日,九号智能电动两轮车在中国市场累计出货量突破800万台大关。从700万台到800万台,这100万台的增量仅用64天,创下行业新纪录。
渠道建设方面,九号公司在中国市场的电动两轮车专卖门店网络已突破8700家,构建起业内领先的销售服务体系。
九号公司能在传统巨头主导的市场中突围,得益于其智能化高端化的差异化竞争策略。
根据艾瑞发布的2025年中国两轮电动车行业研究报告,九号电动车连续两年稳坐4000元以上档位第一梯队。2024年,九号公司电动两轮车的平均出厂价格高达2774元,约为雅迪1485元的两倍。
然而,九号公司的极速狂飙,还是迎来了插曲。
9月1日,电动自行车新国标(GB 17761-2024)正式实施,对整个行业游戏规则带来了重大改变。
新国标明确了多项核心限制:最高设计车速不得超过25km/h,并引入了“超速断电”机制;非法篡改与改装被严格禁止,增加了防篡改检查方法;强制安装脚踏的规定不再适用于电驱动车辆;经营性用途的电动自行车必须安装北斗模块。
这些规定主要从安全角度出发,限制了随意改电池、解限速的行为。在不少九号电动车销售人员看来,新国标下的新车更像“自行车”。这对一直强调高性能、高功率和智能化体验的九号公司构成了直接挑战。
九号公司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其产品在市场上的改装文化带来的合规风险。
截至9月1日,在黑猫投诉平台上,针对“九号电动车”的投诉数量累计达到4282条,投诉内容主要聚焦于售后保障缺失、产品质量欠佳以及存在虚假宣传等问题。
更为严重的是非法改装现象。据银川交警发布的宣教视频显示,九号电摩在私自改装领域颇具代表性,其中对电池、控制器以及电机等核心部件的改装较为常见。
经过改装后的车辆,其ABS与TCS电控系统会丧失原有功能,由此会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正因如此,多地交警已将九号电动车纳入重点整治范围。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业绩创下历史新高之际,九号公司实际控制人却启动了大规模减持计划。
不久前,九号公司连续发布公告,5家由实控人控制的外资股东计划转让1438.89万份存托凭证,占总股本的2%,转让价格为54.79元/份,套现金额超过7.88亿元。
虽然之前支持公司发展的“小米系”和“红杉系”财务投资者,在过去几年里已经陆陆续续减持股份然后退出,但现在公司核心管理层也选择在业绩高点大幅减持,不免让市场猜忌。
九号公司的另一个潜在风险是业务结构相对单一,过度依赖电动两轮车业务。
2025年上半年,公司电动两轮车业务营收占比为58.11%,而在去年同期电动两轮车业务营收占比为50.74%,可见电动两轮车业务营收占比在今年明显提升。
从行业发展趋势看,中国电动两轮车保有量已超4亿台,市场正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博弈。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5年行业销量预计达5000万台,但增速已从2020年的近30%回落至不足5%。
此外,传统厂商加速推进智能化转型,不断蚕食九号公司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像雅迪、爱玛这类企业采取“智能化下放”策略,把无钥匙启动、APP控车等功能配置到2000元价位的车型上,这对九号公司依赖高溢价盈利的模式构成了直接冲击。
为降低对电动两轮车业务的依赖,九号公司正在积极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公司布局了服务机器人和E-bike等新业务。公司割草机器人在行业内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是全球首个拥有10万家庭用户的无边界割草机器人品牌。此外,九号机器人移动平台(RMP)与英伟达紧密合作,为全球服务机器人产业赋能。
然而,从业务占比来看,这些新业务如今还没有成长为可以驱动九号公司业绩持续增长的第二增长曲线。
从业绩数据来看,九号公司无疑是2025年两轮电动车市场的最大赢家。但随着新国标的正式实施,这家依靠智能化高端化策略突围的黑马企业,正面临行业游戏规则改变带来的重大挑战。在新国标时代,九号公司能否继续保持领先优势,还需要市场进一步的检验。
来源:海闻财经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