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治理养殖尾水着眼“变废为宝”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5 15:12 1

摘要:近年来,山东省大力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将水产养殖尾水治理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示范推广先进模式,改造提升基础设施,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取得初步成效。

近年来,山东省大力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将水产养殖尾水治理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示范推广先进模式,改造提升基础设施,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取得初步成效。

为了示范推广养殖尾水治理模式,2020年以来,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每年印发“五大行动”工作方案和工作要点,持续推进实施养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广行动,累计培育省级以上骨干场(户)138处,其中国家级88处,重点示范推广工厂化循环水、“三池两坝”等尾水治理模式,示范带动绿色健康养殖面积150万亩。据统计,2024年,山东省渔业经济总产值4904.7亿元,居全国首位;水产品总产量952.7万吨,居全国第二位。池塘养殖面积340多万亩,养殖产量120多万吨;工厂化养殖水体2100多万立方米,养殖产量30多万吨。

强化顶层设计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山东省是海水养殖大省,池塘、工厂化养殖过程中的投入品(饲料、渔药等)、排泄物和生物残骸等会造成养殖尾水中氮和磷浓度较高,直接排放入海容易对局部海域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山东省高度重视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山东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联合印发《山东省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实施方案》《山东省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方案》等文件,将养殖尾水治理作为重点任务推进实施。为规范海水养殖尾水排放管理,促进区域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海水养殖尾水治理提标升级,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山东省生态环境厅联合印发强制性地方标准《海水养殖尾水排放标准》,并于2024年5月24日起实施。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山东省农业农村厅积极争取和利用各级财政资金,制定《成品油价格调整对渔业发展补助资金申报指南》,每年投入资金超过3亿元,重点支持设施渔业发展、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乡村坑塘治理、水域环境监测等,鼓励养殖企业和养殖户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水产养殖业,着力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和尾水处理能力,对开展工厂化养殖场(园区)建设及循环水、尾水净化等设备升级的养殖主体给予补助。比如,日照市针对不同养殖模式制定“一户一策”技术指南,明确“设备+”、三级沉淀等差异化路径,累计投入5000万元财政资金补助设备升级,新装养殖尾水处理设备超过1100套,实现养殖主体基本覆盖,养殖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推广治理模式 着力打造典型样板

近年来,山东省着力实施集中连片池塘标准化改造与养殖尾水治理,累计改造面积超过50万亩。配套建设“三池两坝”、人工湿地等生态净化设施,显著改善养殖水环境,实现尾水资源化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

“山东省渔业发展和资源养护总站组织遴选推荐‘室内室外双循环处理’‘三池两坝+潜流湿地’等一批示范模式和典型样板,每年组织各地开展技术培训、现场观摩及专家服务等活动,累计服务基层养殖主体1000人次。”山东省渔业发展和资源养护总站副站长涂忠告诉记者。

博兴县于2022年开始对2万亩池塘实施标准化改造和养殖尾水治理,改造后实现亩均增产50斤以上、增收超千元的显著成效。而且,进排水分离设计降低了病害交叉传播风险,使养殖成功率提升12%。同时,养殖尾水直接用于农作物浇灌,实现了“一水两用,渔粮双丰”。

随着工厂化高密度养殖产业的蓬勃发展,尾水处理、水体富营养化等资源环境保护问题随之凸显。为了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昌邑市以现代化渔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以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为目标,以科技赋能科技创新为手段,积极示范推广“工厂化双循环养殖水处理”模式。目前,已建成资源化利用千亩园区1个、百亩园区6个,技术示范推广水体达30万立方米,尾水循环率达90%以上,基本实现了工厂化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

昌邑市海洋事业发展中心主任马坤堂介绍,昌邑市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之路,做好渔业尾水净化模式集成示范推广。在养殖园区的标准化车间示范推广“内循环”水处理技术,对传统的南美白对虾循环水养殖模式进行改造提升,通过优先排放20%至30%的水进入园区外循环,减轻车间内水处理系统的压力,充分发挥物理过滤、生物净化、杀菌消毒系统的效能,实现车间内优质水处理的循环利用。在整个园区创新应用“外循环”资源化利用模式,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物质传递的效应,变废为宝。通过研发设计“尾水收集池—固液分离区—沙蚕再利用固体颗粒区—微生物处理区—大型藻类处理—贝类再利用固体颗粒区—再循环利用”的尾水资源化利用模式,园区不仅提高了养殖水体的物质利用率,还增加了经济效益。

为了提高养殖尾水资源利用率、回收能量,昌邑市海洋事业发展中心鼓励水产养殖企业和养殖大户配套尾水热泵机组和余热回收设备。其中,小温差热交换器进行第一次余热回收,水源热泵进行第二次余热回收,余热不仅提升了养殖用水的温度,还减少了能源浪费。

在位于寿光市双王城生态经济发展中心的山东恒兴智慧渔业产业园,每天早上都是一派繁忙的出苗景象。在这个开展南美白对虾工厂化育苗和养殖的园区,除了育苗和养殖车间,还规划了100亩尾水综合处理区,对养殖尾水进行“室内室外双循环处理”。

“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室内循环使用系统,主要由养殖循环水处理车间、尾水回用二次处理车间组成,配套建设过滤、蛋白质分离、紫外线杀菌消毒和生物过滤等设施设备;另一部分为室外循环处理系统,主要由沉淀池、藻类净化区、杂食鱼类池,贝类芦苇湿地和待排核验区组成。”园区负责人邓传燕介绍,“室内室外双循环处理”模式实现了园区养殖尾水的高效处理,保障了水产养殖系统的有序循环,有力推动了渔业产业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为南美白对虾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提供了典型样本。目前,园区每日可处理养殖尾水2万立方米,经过处理的养殖尾水中有70%将被循环使用,极大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有效降低了企业养殖活动的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经过处理的养殖尾水中剩余的30%可达标排放。

日前,浙江大学联合上海海洋大学组成调研团队赴双王城生态经济发展中心,现场考察拟新建的循环水养殖项目,针对项目中的水质调控、节能降耗、种苗优化等问题,调研团队提出“数字化循环水系统+生态尾水处理”综合解决方案。

聚焦工作难点 推进尾水治理全覆盖

目前,山东省在规模化养殖场示范推广养殖尾水治理进展迅速,但是,大部分中小养殖户普遍存在认识不足、受资金和土地等限制、治理能力和水平有限、主动治理意愿不强等情况。因此,如何在更多中小养殖户中示范推广养殖尾水治理,成为山东省尾水治理全覆盖的难点和堵点。

同时,山东省养殖尾水治理技术模式仍有短板,成本效益矛盾突出,当前主流的养殖尾水治理技术在成熟度与适应性上仍有较大完善空间。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方面,虽然尾水治理的技术相对成熟,但是由于治理的成本占比过高,效能亟待提升。在淡水养殖方面,由于尾水治理的一次性投入较高,并且“三池两坝”等生态设施缺乏长效管护机制和经费保障,受季节和集中排放等因素影响,尾水治理效果波动性较大。在海水池塘养殖方面,由于受生态构建困难、消纳物种少等因素影响,开展尾水治理存在成本高、实施难度大、运维成本高等问题。因此,推进尾水治理全覆盖、不断完善尾水治理技术,成为山东省下一步全面推广养殖尾水治理的工作重点。

山东省渔业发展和资源养护总站相关负责人表示,山东省将进一步加大养殖尾水治理力度,集成创新尾水治理模式,加快推进尾水处理设施设备的改造升级,争取国家层面设立重点项目或重大课题,集中科研院所的科研技术力量,推进尾水治理技术的提升与应用,逐步实现全省规模化养殖尾水循环利用、达标排放。

作者:杨剑 张世奎 本报记者 胡婧

编辑:梁璟

来源:中国渔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