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咱们今天来聊个有意思的问题:周朝搞分封制,把天下分给各路诸侯,结果愣是撑了快八百年;后来秦汉搞郡县制,把权力都收归中央,反而王朝寿命短得多。这事儿怪得很,按说集权应该更稳固啊?这是为啥?
咱们今天来聊个有意思的问题:周朝搞分封制,把天下分给各路诸侯,结果愣是撑了快八百年;后来秦汉搞郡县制,把权力都收归中央,反而王朝寿命短得多。这事儿怪得很,按说集权应该更稳固啊?这是为啥?
周武王伐纣之后,把亲戚功臣都分封到各地当诸侯。比如鲁国是周公旦的地盘,齐国给了姜子牙。这些诸侯在自个儿地盘上既能收税又能养兵,只要每年给周天子送点贡品,打仗时带兵帮忙就行。
周天子把亲戚分到战略要地,比如把弟弟管叔、蔡叔封在商朝老巢朝歌附近,既监视商朝遗民,又防着其他诸侯搞事。诸侯们刚开始地盘都不大,谁想造反都得掂量掂量旁边十几个亲戚诸侯会不会群殴他。这就好比村里十几个壮汉互相盯着,谁都不敢先动手。
《左传》里记着,春秋初期郑国闹腾,马上就有齐国带着联军来收拾,这种互相牵制的局面维持了二百多年太平。
分封制下各诸侯自己种地收税养兵,周天子只管收点象征性的贡品。西周那会儿,各地进贡的不过是青茅草、龟甲这些土特产,值不了几个钱。
可到了郡县制时代就反过来了,朝廷得养着几十万官吏和百万军队。秦始皇修长城、建阿房宫的钱粮,全得从老百姓身上刮。司马迁在《史记》里算过账,秦朝百姓要交的税比战国时多了二十倍。这么搞法,老百姓能不造反吗?
周朝那会儿中原还没完全开发,各地风俗差异大。齐国靠海就搞鱼盐买卖,楚国多山就种茶树养蚕,分封制让诸侯能根据本地情况调整政策。
反观秦朝搞郡县制,全天下统一法律,原先是楚国人突然要按秦法砍左手,换成谁都得急眼。汉朝虽然也搞郡县,但初期分封刘姓诸侯,七国之乱后地方权力被削得干干净净。
结果西羌叛乱时,地方官既没兵又没钱,眼睁睁看着羌人打到家门口。
周朝诸侯都有自己的常备军,卫国这种小国都能拉出三百辆战车。春秋时犬戎打镐京,申侯联合几个诸侯轻松就把周平王护送到洛阳。
可到了郡县制时代,地方驻军全归中央调遣。唐朝安史之乱时,中原州县连个像样的守军都没有,安禄山的叛军从范阳到洛阳如入无人之境。
明朝更绝,朱棣造反时建文帝的中央军还在北平和蒙古人较劲呢。
不过分封制也不是万灵丹。周朝到后来诸侯坐大,周天子连自家地盘都被郑国抢了麦子。
秦始皇正是看到这个弊端才搞郡县制。但话说回来,汉朝郡县制搞了四百年,中间夹着王莽篡位;唐朝郡县制撑了快三百年,中间还夹着武周改朝换代。
要论总时长,其实和分封制也差不太多。说到底,制度好坏得看合不合时宜。
周朝那会儿交通靠走,通信靠吼,分封制让地方自主管理确实比中央遥控靠谱。
等后来道路修通了,驿站建好了,郡县制才能玩得转。
分封制最大的好处是让地方诸侯能自己管地盘,周天子不用操太多心。诸侯们熟悉本地情况,齐国能靠海吃海搞贸易,楚国在山里种茶养蚕,各显神通。
再加上诸侯之间互相盯着,谁想造反都得防着邻居捅刀子,春秋前期一百多年基本没出大乱子。
但毛病也很明显——传个五六代之后,诸侯和周天子的血缘淡了,齐国、晋国这些大诸侯就开始不听话,最后闹出春秋五霸轮流坐庄的局面。
郡县制反过来,好处是中央说话算数。秦始皇派个郡守去楚地,说收多少税就收多少税,说修长城就修长城,效率确实高。
郡县制的困境可问题在于地方官既没钱又没兵,碰到灾荒或者外敌入侵,等朝廷命令送到,黄花菜都凉了。
汉朝七国之乱后把诸侯权力砍光,结果王莽篡位时地方上连个能勤王的势力都没有,唐朝安史之乱时中原州县连守城兵都凑不齐。
周朝能撑八百年,说到底还是制度跟当时条件配得上。那会儿从西安到山东得走两个月,周天子想管也管不过来,不如让亲戚们就地扎根。
再加上西周初期分封的都是自家人,鲁国、燕国、晋国这些大诸侯前几代国君全是周文王儿子,自然愿意维护周王室。
等到后来血缘淡了,周天子自己也留了后手——东迁洛阳后靠着郑国、晋国这些新兴诸侯维持体面,虽然实权没了,但名分还在。
反观秦汉之后的王朝,疆域比周朝大得多,却硬要搞一刀切的郡县制。
这些王朝不是不知道分封制的好处,但谁也不愿意把权力分给外人,结果就是所有压力全压在朝廷身上,税赋重了百姓造反,边疆乱了无人能救。
说到底,周朝分封制是把国家风险分散给诸侯扛着,郡县制是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哪个更好使,还得看符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
来源:智享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