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早期拍挖笋圈粉,到后来为流量专挑捅蜂窝、爬悬崖的危险活,他的视频越来越刺激,点赞量越来越高。
网红“瑶族建哥”突然断更15天后,新视频突然爆了。
但引发热议的不是因为建哥捅蜂窝的过程,而是因为新视频是讣告。
从早期拍挖笋圈粉,到后来为流量专挑捅蜂窝、爬悬崖的危险活,他的视频越来越刺激,点赞量越来越高。
可谁也没料到,这场“流量冒险”会以生命结束收场。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2025年8月20日,建哥还在视频里兴奋的说发现了十个马蜂窝,还说今天干不完明天继续。
但谁也没想到,这是他最后一个视频。
三年前,建哥还是个普通的农村小伙,扛着简陋的拍摄设备在山间小径穿梭。
春天挖竹笋,秋天采野菌,镜头里记录着大山的馈赠。
然而,这些朴实的内容在短视频软件上获得的关注很少。
转机出现在一次偶然,他无意中拍到了山崖上悬挂的巨大蜂巢,评论区瞬间炸开了锅。
“这么大的马蜂窝,敢不敢搞下来?”“主播小心,这玩意儿要人命的!”
建哥嗅到了机会的味道。
从那以后,他的镜头开始对准这些危险的蜜蜂。
他拍摄自己靠近蜂巢时屏住呼吸的紧张,防护服被蜂群围攻时密集的撞击声,成功取下蜂巢后的成就感。
这些真实而刺激的画面,让他的账号迅速积累了大批粉丝。
粉丝们开始私信求购蜂蜜、诱蜂水,甚至有人专门找他帮忙清理家附近的马蜂窝。
建哥的收入水涨船高,两年的积蓄让他在今年7月份购入了一台崭新的无人机。
他在视频里难掩兴奋,无人机的加入让他的找蜂窝效率高了好多倍。
只是,新装备的操作还不够娴熟,定位系统时常出现偏差。
而正是这个看似微小的技术瑕疵,也为悲剧埋下了伏笔。
翻看建哥的视频评论区,一条两年前的留言格外扎眼:“兄弟,这行当不能单干,万一被蜂跟踪,连个报信的人都没有。”
这位好心网友显然是个内行人,在专业的捕蜂圈子里,搭档作业是不成文的铁律。
完成任务后,两人会站在空旷处仔细检查彼此的装备,确认没有“漏网之蜂”才会脱下防护服。
这个看似繁琐的程序,却是用无数前人的血泪换来的经验。
但建哥并没有把网友的话放在心上,他的回复轻描淡写:“如果我没有更新视频基本就哇塞了”配了个调皮的表情。
这种漫不经心的态度贯穿了他的整个捕蜂生涯。
去年夏天,他在处理黑尾胡蜂时因为天气炎热,索性脱掉了上半身的防护。
结果被蜇了一口,受了很多苦。
再加上建哥本身就是过敏体质,吃蜂蛹会腹痛难忍,被普通蜜蜂蜇伤都会肿胀好几天。
然而即便经历了这样的危险,他依然没有从中吸取教训。
据建哥弟弟发布的讣告中说,8月21日拍摄完,建哥走到一个远离蜂巢的“安全地带”,准备脱掉防护服。
但是因为没有搭档在旁帮助检查,他直接脱下了防护服,被不知道什么时候跟过来的金环虎头蜂蛰了好几下。
金环虎头蜂,学名亚洲大黄蜂,这个名字在昆虫界如雷贯耳。
体长可达5厘米,翼展超过7.5厘米,是现存体型最庞大的胡蜂。
它们的毒针足有6毫米长,能够轻易穿透普通衣物。
更可怕的是其毒液成分。
这种神经毒素和溶血毒素的混合物,一旦注入人体,会迅速破坏红细胞,攻击神经系统。
如果蜇在要害部位,毒素会在几分钟内扩散至全身。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亚洲地区,每年就有超过500人死于虎头蜂袭击。
当时建哥被蛰到的地方就有太阳穴。
当毒针刺入太阳穴的那一刻,毒素沿着血管直达大脑中枢。
缺氧性脑病、多器官衰竭、呼吸骤停——医学名词背后,是一个年轻生命不可逆转的凋零。
四天四夜的抢救,医生们拼尽全力,但依然没能挽回他年轻的生命。
8月25日,建哥还是走了。
他曾经那些充满刺激和冒险的视频,如今成了他短暂一生的见证,也成了粉丝们永远的遗憾。
而他三年前那句看似玩笑的话“如果我没有更新视频基本就哇塞了”,竟真的一语成谶。
9月4日,他的弟弟在社交平台发布讣告,感谢粉丝们长期以来的支持,同时恳切地提醒:“请大家一定要远离这些危险生物。”
消息传开后,同行们纷纷发文悼念。
一位资深捕蜂人写道:“这个行业水很深,不是有胆量就能
干的。我们这些老人都是九死一生熬出来的,年轻人别拿命开玩笑。”
建哥的悲剧并非个例,在网络世界的流量诱惑下,不少人都为了博眼球、赚快钱而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
就比如徒步博主姜野,他在博格达大环线上骑行的时候突然失踪,经过新疆警察局三个救援队的搜寻,终于找到了他,但当时他已经没有生命迹象了。
还有那些热衷拍摄“废墟探险”的博主,将废弃多年的旧校区、旧厂房当作拍摄地。
有游客受这类视频的影响,进入烟台养马岛的废弃建筑中打卡打卡拍照,不慎意外跌落摔伤。
那些所谓刺激的画面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
如今,网络上类似的冒险视频层出不穷,一些博主为了追求高流量、高收益,不惜挑战极限、触碰危险。
然而,他们往往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却忽略了潜在的风险。
从建哥的经历可以看出,他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小伙,凭借着对山林生活的热爱和对拍摄的兴趣记录着山间的点滴。
但在流量的驱使下,他逐渐迷失了自我,走上了一条充满危险的道路。
我们应该从建哥的悲剧中吸取教训,无论是博主还是观众,都要保持理性和清醒。
博主不能只盯着流量和金钱,而忽视了自身的安全和健康;观众也不能盲目追捧那些危险刺激的内容,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建哥用最惨烈的方式,给所有人上了一课——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要保持敬畏;在生命面前,所有的流量都不值一提。愿逝者安息,愿生者警醒。
参考文献:
1.《网红博主“瑶族建哥”被马蜂蜇伤身亡,最后一条视频中他深入山区搜寻马蜂窝》红星新闻 2025-9-4
2.《知名旅行博主姜野遇难,愿每条热爱的路途上没有意外》极目新闻 2023-7-14
来源:后妃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