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项羽就是历史上攻强守弱的典型,这位爷的进攻能力,在中国历史上是天花板级别的。巨鹿之战,他破釜沉舟,以少胜多,把秦军主力打得灰飞烟灭,一举奠定天下霸主地位;彭城之战,他带着三万精骑千里奔袭,把刘邦的五十六万联军打得溃不成军,差点就活捉了刘邦本人。
项羽就是历史上攻强守弱的典型,这位爷的进攻能力,在中国历史上是天花板级别的。巨鹿之战,他破釜沉舟,以少胜多,把秦军主力打得灰飞烟灭,一举奠定天下霸主地位;彭城之战,他带着三万精骑千里奔袭,把刘邦的五十六万联军打得溃不成军,差点就活捉了刘邦本人。
他的作战风格就一个字:猛!永远都是正面硬刚,靠强大的个人魅力和无敌的武勇撕裂敌人。但是,到了防守和经营地盘的时候,项羽就完全暴露了短板。他分封诸侯全凭个人喜好,导致内部矛盾重重;他舍不得封赏功臣,像韩信、陈平这样的人才都跑到了刘邦那边;他占据关中形胜之地却非要回彭城老家,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
结果,刘邦集团慢慢蚕食他的力量,联合各路诸侯把他合围在垓下。这时,项羽的防守弱点彻底暴露:他搞不定后勤,稳不住盟友,压不住叛乱。最后,他只能靠最后的勇武突围而出,在乌江边上演了悲情自刎。他是一把无坚不摧的霸王枪,却不是一个能修建坚固城寨的工程师。
霍去病是汉武帝手里最锋利的一把尖刀,专捅匈奴的心脏。他的进攻,可以用“外科手术式打击”来形容。他17岁初次出征,就率领八百轻骑孤军深入,斩获匈奴两千多人,勇冠三军,被封“冠军侯”。19岁指挥两次河西之战,横扫匈奴休屠王和浑邪王部,为大汉打通了通往西域的走廊——河西走廊。最巅峰的是21岁的“漠北之战”,他率部北进两千多里,一路打到现在蒙古国的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仪式(封狼居胥),从此“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他的战术核心就是:极致的机动作战。不要后勤,以战养战,从敌人那里获取补给。他的骑兵集团来去如风,匈奴人根本摸不着他的动向,只能被动挨打。
但问题也出在这里。他的打法极度依赖他个人的军事天才和超强的冒险精神,别人根本学不来,也无法复制。他是完美的进攻终结者,但打下来的地盘如何驻守、如何治理、如何巩固,这些需要耐心和细致的工作,似乎并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他就像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璀璨夺目,但转瞬即逝。他24岁就英年早逝,或许也是上天不忍心看到他日后可能面临的防守困局。
“三国第一猛将”吕布,是把“攻强守弱”特性点到极致的人物。他的个人进攻能力,在战场上几乎是无解的。虎牢关前“三英战吕布”,刘关张三兄弟合力才勉强和他打个平手;他辕门射戟,一箭就化解了一场大战,展现了精准的武力威慑。
但是,吕布的“守弱”不是指他不会守城,而是指他守不住自己的人生基业。他就像个最强的矛,却没有盾。他先后投靠丁原、董卓,却又亲手杀了他们;他占据过徐州这样的好地方,手下有张辽、高顺这样的良将贤臣,但他却不会经营。
他性格多疑,缺乏战略眼光和政治智慧,听不进陈宫的正确建议。最终在下邳被曹操和刘备的联军围困。守城战本来是他的强项,但他却因为妻妾的一句话而放弃采用陈宫的正确战术,整日沉溺酒色,最后部下叛变,将他擒拿献给曹操,落得个被缢杀的白门楼下场。他能攻下最难的城,却守不住最简单的信任和基业。
高仙芝是唐玄宗时期的西域战神,他的进攻能力堪称“山地战大师”。他最辉煌的战绩是天宝六年(747年)翻越海拔近五千米的帕米尔高原(葱岭),长途奔袭小勃律国(今克什米尔)。这场远征的难度和成就,在当时是世界级的,彻底震慑了西域诸国,重新确立了唐朝在中亚的霸权。
他的进攻风格是胆大心细,敢于进行超远距离的奇袭和机动作战,善于利用地形和环境。但是,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在防守上的问题就暴露了。当时他奉命守潼关,他的策略是正确的——凭险固守,拖垮远道而来的叛军锐气。
但他守不住自己的后方——朝廷的猜忌和谗言。监军宦官边令诚因为他之前没满足自己的索贿要求,怀恨在心,向唐玄宗进谗言,诬告他“盗减军士粮赐”和“弃地数百里”。玄宗一怒之下,竟下令将这位刚刚还在前线浴血备战的统帅就地处决。一代进攻大师,没有败在敌人的刀下,却倒在了自己人的口舌之下,这也是一种另类的“守弱”——无法守护自身的安危。
南北朝名将陈庆之,是历史上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攻强大师”。他身体文弱,不擅长骑马射箭,却富有胆略,善抚军士,是一名深得人心的儒将。他最辉煌的成绩是公元528年,仅率七千白袍军,护送北魏北海王元颢北归。
在四个多月内,他千里奔袭,攻无不克,一路从铚县打到洛阳,期间大小47战,全胜!攻陷32座城池,“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的童谣就是说他。他的进攻,靠的是逆天的士气、精准的时机把握和出色的战术指挥。
然而,他的神话也仅限于进攻。一旦打下洛阳,需要巩固统治时,问题就来了。元颢进入洛阳后迅速腐化堕落,不得人心。而陈庆之兵力太少,无法有效控制整个中原地区。当北魏大军主力回过神来,集结百万之众进行反扑时,陈庆之的进攻神话就难以为继了。最终,他在回师南撤途中遭遇山洪,七千白袍军损失殆尽,他本人只能化妆成和尚只身逃回南方。他是一把能刺穿任何盔甲的尖针,但却没有足够的力量握住并扩大战果。
英布是秦末汉初的顶级猛将,因为早年受过黥刑(脸上刺字),所以也叫黥布。他最早在项羽手下干活,是项羽麾下最锋利的先锋大将。巨鹿之战,他率先渡过黄河,击溃秦军甬道,为项羽主力打开局面;后来项羽坑杀章邯的降卒、追杀义帝,这些脏活累活,都是英布冲在第一线。项羽分封诸侯时,他因功被封为九江王。
他的进攻能力,是连项羽都高度认可的,堪称破阵摧坚的专家。但是,他的问题在于政治上的摇摆和战略上的短视。楚汉相争时,项羽要他出兵打刘邦,他装病不去,只派了几千人应付,从此和项羽结了梁子。后来又被刘邦的使者随何一顿忽悠,干脆就背叛项羽,归顺了刘邦。
刘邦把他当枪使,让他从南面牵制项羽,他确实也打得不错。刘邦得天下后,封他为淮南王。可他这个“墙头草”的性格又犯了,看到韩信、彭越这些异姓王被刘邦除掉,心里害怕,干脆心一横,起兵反了。结果呢?他的进攻在刘邦面前不好使了,很快就兵败被杀。他能攻下城池,却攻不透帝王心术;能背叛旧主,却守不住对新主的忠诚,最终两头落空。
侯君集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第十七,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心腹爱将。他的进攻能力极其出色,尤其擅长指挥大规模远程奔袭战。他最辉煌的战绩是作为主帅,率军长途跋涉,穿越数千里荒漠,攻灭了西域强国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一带),重新打通了丝绸之路,为大唐经营西域立下头功。
这一仗,充分展现了他组织后勤、克服天险、指挥攻坚的强大进攻能力。但是,侯君集的“守弱”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管不住自己的手。攻破高昌后,他纵容部下抢掠珍宝,自己也没忍住私藏了不少,结果回朝后就被弹劾,下了大狱。虽然李世民后来念其功劳又放了他,但心里已经结了疙瘩。
二是守不住自己的心。他自恃功高,觉得待遇不够,心生怨望。后来又卷入了太子李承乾的谋反案,竟然想帮着太子推翻李世民。事情败露后,这位战功赫赫的名将被唐太宗忍痛处死。临刑前,李世民还去和他诀别,哭着说:“吾为卿不复上凌烟阁矣!”他能攻下最坚固的西域坚城,却守不住自己的贪欲和野心,最终身败名裂。
黄巢的故事,是“攻强守弱”的另一个极端版本。他是个落第秀才,后来成了唐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他的进攻能力,体现在无与伦比的流动作战能力上。他根本不固守一城一地,而是率领大军像蝗虫一样扫过大地。
从山东到河南,从福建到广东,再从湖南杀回北方,他的部队转战大半个唐王朝,沿途攻陷无数州县,最后甚至一举攻陷长安,逼得唐僖宗狼狈逃往四川。他在长安建立了“大齐”政权,自称皇帝。这种千里奔袭、避实击虚的打法,把唐军打得晕头转向,充分体现了他作为进攻大师的恐怖之处。
然而,他的弱点也暴露无遗:他只会破坏,完全不会建设。打进长安后,他的部队就彻底失去了纪律,烧杀抢掠,毫无建立稳固政权的政策和措施。他占了首都,却没有任何有效的防守部署,很快就被反扑的唐军和沙陀骑兵包围。最终,他只能又灰溜溜地放弃长安,继续流亡,最后兵败身死。他的进攻是毁灭性的风暴,刮过去之后,什么也没留下,也根本守不住任何东西。
常遇春是朱元璋麾下的头号猛将,自称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戏称其为“常十万”。他的进攻风格就一个字:猛!是朱元璋破阵摧坚的急先锋。无论是攻集庆(南京)、破陈友谅还是伐张士诚,他都是冲锋在前,所向披靡。鄱阳湖大战,他奋勇当先,冲入敌阵,救了朱元璋的命;北伐蒙元时,他更是喊出“乘其不备,直捣元都”的口号,一路势如破竹。
他的攻坚能力和野战突击能力,在明初名将中无出其右。但是,常遇春的“守弱”并非他不想守,而是天不假年,没给他机会去守。他是一把纯粹的、为开国战争而生的“进攻之矛”。朱元璋评价他“虽古名将,未有过之”,但也指出他“不患不能战,患不能守耳”。
意思是,我不担心他不能打,就担心他打下来后守不住(因为性格过于刚猛急暴)。可惜的是,就在北伐成功、天下初定的第二年,常遇春在回师途中突然暴病而亡,年仅四十岁。他的一生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但历史没有给他时间,去证明自己是否也能“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
10. 李自成:闯王的闪电战与滑铁卢(1606年—1645年)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将流寇式的进攻发挥到了极致。他的部队拥有极强的机动性和战斗力,尤其擅长打运动战和歼灭战。他从陕西起家,被明军屡次击败,但又屡次死灰复燃。最后在河南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获得了大量民心,队伍迅速膨胀。
他的进攻高潮是1644年,他率大军从西安出发,势如破竹,几乎没遇到像样的抵抗,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兵临北京城下。明朝守军毫无斗志,北京城一触即溃,崇祯皇帝自缢煤山,大明王朝就此灭亡。李自成顺利进入紫禁城,建立了大顺政权。
然而,他的成功来得太快,他的“守弱”也暴露得极其彻底。首先,他和他手下的将领们迅速腐化,沉迷于享乐和追赃助饷,完全失去了民心。其次,他严重低估了关外清军的威胁,对山海关的吴三桂处置失当。结果,在山海关一片石大战中,他的精锐部队被吴三桂和清军联军击溃。
之后,他匆匆在北京称帝,第二天就撤出北京,一路溃败,最后在湖北九宫山被地方武装击杀。他像一阵狂风般吹垮了腐朽的大明房屋,却连一阵细雨都抵挡不住,自己刚刚建立的政权顷刻间土崩瓦解。他是最典型的“能打天下,却不能坐天下”的攻强守弱之代表。
“王不过霸,将不过李!”这后半句说的就是五代十国时期的第一猛将李存孝。他是晋王李克用的义子,在“十三太保”中排行最小,但勇武堪称天下无敌。史书说他“骁勇冠绝,常将骑为先锋,未尝挫败”。他打仗从来不需要什么复杂战术,就是靠一身骇人的武艺带头冲锋,所向披靡,是李克用扫平群雄的最强武器。
他的进攻能力,是当时所有对手的噩梦。但这位战场上的巨人,在政治和人情世故上却是个“稚童”。他的悲剧源于另一个义兄李存信的嫉妒和陷害。李存信才能和战功远不如他,便不断在李克用面前进谗言,挑拨父子关系。
李存孝在被猜忌和排挤中,内心恐惧不安,最终犯下了大错:在李存信的怂恿和敌人的引诱下,他一时糊涂,竟然选择了据城反叛!虽然他本意可能只是想通过这种极端方式引起义父的重视,但叛乱在任何时代都是不可饶恕的重罪。
李克用亲自率军征讨。最终,李存孝出城认罪,哭着请求义父原谅。李克用爱其才,本意不想杀他,希望其他义子能为他求情,自己就好顺势赦免。然而,其他众将都嫉妒李存孝的勇武,竟无一人为他说话。李克用骑虎难下,只得下令将李存孝处以极刑——车裂(五马分尸)。一代战神,能攻破最坚固的敌阵,却守不住自己的情绪和阵营,死得极其惨烈和窝囊。
冉闵是五胡十六国时期一个极具争议性和悲剧色彩的人物。他是后赵皇帝石虎的养孙,勇力过人,打仗极其凶猛,是后赵军队的先锋大将。后赵灭亡后,他在邺城建立了冉魏政权。他最出名的是颁布了《杀胡令》,号召汉人复仇,引发了中原地区对胡人的残酷屠杀。
从军事进攻的角度看,冉闵的个人武勇和指挥能力堪称顶级。他多次以少胜多,最夸张一战,他一人一马,左手持双刃矛,右手执钩戟,阵斩匈奴三百余人,几乎凭一己之力击溃敌军。他的进攻,充满了绝望和复仇的毁灭性力量。
然而,他的政权和军事策略却毫无防守和长远规划可言。《杀胡令》虽一时激起了血性,但也让他四面树敌,陷入了所有胡人政权的包围圈中。他的冉魏政权就像建立在血海中的孤岛,没有任何稳固的根基和盟友。最终,前燕慕容氏派名将慕容恪率大军来攻。
冉闵依旧发挥他强大的进攻能力,十战十胜!但他只会猛冲猛打,无法应对慕容克精心设计的“连环马”战术。他的军队被拖垮,本人也因为体力不支而被俘。被俘后,他依旧气势不减,大骂对手,最终被送往前燕都城龙城处斩。他是乱世中一把最锋利的复仇之刃,能撕裂一切,却无法为自己和族人建立一个可以守护的家园。
13. 陈玉成:太平天国最后的进攻之矛(1837年—1862年)陈玉成是太平天国后期最重要的军事统帅,受封英王。他14岁参加金田起义,是从血与火中锤炼出来的少年英雄。他打仗极其勇猛,尤其擅长组织凌厉的攻势和复杂的迂回包抄。第二次攻破江北、江南大营,三河镇大捷全歼湘军精锐李续宾部,这些太平天国后期少有的辉煌胜利,都是他一手指挥的。
他的进攻,是支撑天国危局的顶梁柱。曾国藩、胡林翼等湘军领袖对他极为忌惮,称其为“汉唐以来未有之剧寇”。但是,陈玉成的“守弱”体现在战略层面。他善于打巧仗、打胜仗,却无法挽回太平天国整体的颓势。天京事变后,天国人才凋零,内耗严重,民心渐失。
他四处救火,疲于奔命,但打下城池却常常因兵力不足或队友不给力而无法固守。后来,他镇守的安庆重镇被湘军重重围困,他几次率军猛攻湘军壕垒,试图解围,这种硬碰硬的攻坚战正是湘军所长,他强大的机动作战优势无法发挥,最终遭遇惨败,安庆失守,天京门户洞开。
之后他退守庐州,又遭叛徒苗沛霖欺骗,外出求援时被俘。面对清军劝降,他毫不屈服,慷慨就义,年仅26岁。他是天国最后的进攻之矛,但一人之力,终究刺不破那铺天盖地的罗网,也守不住一个倾颓的王朝。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是将流寇式进攻和破坏发挥到极致的人物。他与李自成齐名,作战风格更为残忍狡诈。他率领的“大西军”流动性极强,转战于陕西、河南、湖北、安徽、湖南、四川等地,攻城略地,声势浩大。
他的进攻能力体现在对明军薄弱环节的敏锐捕捉和残酷无情的打击上。他最“辉煌”的“战绩”是攻入四川后,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随后据史载对四川进行了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并立下“七杀碑”,上书“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德以报天,杀杀杀杀杀杀杀”,其疯狂和破坏性可见一斑。
然而,他的政权完全建立在恐怖统治之上,没有任何建设和治理。他只会破坏旧世界,却完全不会建设新世界。当他强大的军事进攻遭遇组织严密的对手时,立刻就显露出原形。清军入关后,派肃亲王豪格入川征讨。张献忠的部队在清军精锐面前不堪一击。
他本人在率军北上准备对抗清军时,于四川西充凤凰山与清军遭遇,在侦查时被清军一箭射死,结局突然而狼狈。他像一股毁灭性的泥石流,能冲垮沿途的一切,但泥沙终究无法凝聚成坚固的堡垒。他死后,他的势力和政权也迅速土崩瓦解。
尔朱荣是北魏末年来自契胡族的军事枭雄。他凭借强大的部落武装,在镇压六镇起义的过程中迅速崛起,成为控制北魏朝廷的实际掌权者。他的军事进攻能力极为出色,尤其擅长指挥骑兵进行闪电般的打击。
他最经典的战例是仅率七千精锐骑兵,在滏口之战中大破葛荣领导的数十万起义军,并生擒葛荣。这一仗充分展现了他以少胜多、精准突击的军事天才。但是,尔朱荣的“守弱”体现在他极其拙劣的政治智慧和残暴手段上。
他为了控制朝政,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河阴之变”,将北魏太后、幼主以及两千多名文武大臣全部扔进黄河淹死。这种疯狂屠杀不仅让他彻底失去了人心,也为他的灭亡埋下了祸根。他虽然掌握了绝对的军事优势,却无法用政治手段稳定局面,只能用恐怖来维持统治。
最终,他这个战场上的无敌统帅,没有死在沙场上,而是死在了宫廷阴谋里。北魏孝庄帝不甘心做傀儡,设下伏兵,在明光殿将他亲手刺杀。这位能攻破千军万马的枭雄,却守不住自己对权力的贪婪,也防不住身边最亲近皇帝的算计,死得相当憋屈。
来源:自说自话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