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直播镜头前,网红“刘增怂”单膝跪地,手捧戒指,承诺着“我挣钱养家,你貌美如花”。围观人群欢呼鼓掌,女主角热泪盈眶——这场闹剧的成本不到5000元,却一度冲上平台热门。
直播镜头前,网红“刘增怂”单膝跪地,手捧戒指,承诺着“我挣钱养家,你貌美如花”。围观人群欢呼鼓掌,女主角热泪盈眶——这场闹剧的成本不到5000元,却一度冲上平台热门。
“全是按剧本走的低俗炒作。”西安警方的一纸通报撕破了这场“浪漫求婚”的虚假面具。31岁的韩某(网红“刘增怂”)早已结婚有家室,却带着四个同伙自导自演了这场求婚大戏。
作为在MCN机构摸爬滚打多年的策划,我见过太多这样的剧本。这帮人非蠢即坏——蠢在以为能瞒天过海,坏在毫无底线地消费公众情感。今天,就带各位揭开这类剧本炒作的完整产业链。
低俗剧本的起点是精准打击人性弱点。策划这类求婚剧本,首先抓住的是大众对“爱情”和“浪漫”的天然向往。
策划团队会刻意选择“网红求婚”这种自带冲突性和关注度的话题5。为什么?因为现实生活中充满缺憾,而网友渴望看到“完美爱情”的样本——哪怕明知是假的。
这类剧本的构思秘诀在于:道德底线越低,流量回报越高。正常求婚缺乏戏剧性,必须加入“霸道总裁”、“灰姑娘”、“全网见证”这些狗血元素,才能刺激网友转评赞。
这次西安案例的演员阵容堪称“豪华”:主演两人,群演15人,拍摄团队若干。但别以为这要花大价钱。
这种临时演员招募,往往采用“互惠互利”模式:小网红互相客串,承诺将来“带流量”;业余演员寻求曝光机会,甚至倒贴钱参与。
五个核心策划人员中,韩某(男,31岁)、韩某(男,33岁)、赵某(男,40岁)、王某(女,27岁)及姚某某(女,49岁)各有分工。有人负责演出,有人负责拍摄,有人负责后期引流。
整个项目的成本可以控制在5000-10000元区间——包括设备租赁、场地费、演员餐费等。相比可能带来的百万流量和后续带货收益,这投入不值一提。
这次西安求婚剧本的一个“专业之处”在于多机位拍摄。直播中,单膝跪地的特写、女主角反应的大景、围观群众的欢呼,全部精心设计5。
真实感是骗局的核心。15个工作人员在一旁烘托气氛,直到女方戴上戒指,宣布“求婚成功”5。每个环节都经过反复排练,确保直播时显得自然流畅。
拍摄团队会提前踩点,选择在西安一个人流量较大的公共场所,利用自然光线和路人反应增加真实感——虽然路人也可能是安排的。
内容制作完成后,才是真正的技术活——分发。MCN机构通常建立账号矩阵:不同领域的账号同时推送相同内容,测试哪个切入点更容易爆2。
易媒助手等工具可以帮助实现多平台内容同步2。一段求婚视频,会被剪辑成多个版本:完整版、精彩集锦、反应镜头、幕后花絮...每个版本投放不同平台。
抖音主打情感共鸣,快手倾向戏剧冲突,B站则可能包装成“纪录片形式”。同一内容,差异投放,最大化覆盖目标人群。
数据统计工具实时监测各平台表现2。一旦发现某个版本有爆款潜力,立即投入预算助推,撬动自然流量。
内容爆了之后,评论区的控评是关键。这需要水军团队和粉丝社群配合引导。
初期评论重点突出“相信爱情”、“我又相信真爱了”等情感共鸣点;中期引入“男主好有钱”、“女主好幸福”等物质羡慕点;后期则转向“哪里可以买同款”等带货导向评论。
数据维护的本质是操纵公众情绪。通过控制评论区风向,让质疑声沉底,赞美声置顶,制造出“全网祝福”的假象。
让我们算笔账:成本最多1万,收益呢?
短期收益:直播打赏、平台流量分成。一场成功的炒作直播,打赏收入即可覆盖成本。
中期收益:粉丝增长、广告合作。一个爆款视频能带来数万至数十万粉丝增长,账号估值水涨船高。
长期收益:带货变现、品牌合作。粉丝达到一定量级后,单条广告报价可达数万元;直播带货佣金更是可观5。
这种投入产出比,让无数内容创作者铤而走险。正常内容创作需要数月积累,这种剧本炒作一天就能爆红——虽然风险极高。
西安这次案例,失败关键在哪里?尺度太大,引发公众报警而非争议5。
聪明的炒作应该游走在灰色地带,引发讨论但不触犯法律。但这帮人明显越界了:已婚人士假求婚已属欺骗,加上低俗内容和虚假人设,直接构成了“扰乱公共秩序”5。
警方通报明确指出:他们“共同策划低俗‘求婚’剧本,虚构人设与情节,通过短视频和直播持续进行炒作,在网络空间起哄闹事”1。
触犯法律的内容,注定凉凉。网信部门启动了网络信息服务内容严重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涉案账号全部被封禁处理1。人进去了,号也没了,真正的人财两空。
从数据来看,这类低俗内容短期内确实能获取流量5。但平台算法不断升级,打击低质内容的力度越来越大。
警方通报中5人被行拘1,无疑给行业敲响了警钟。靠欺骗和低俗内容获取流量,注定是条不归路。
真正聪明的玩家,已经转向有价值的内容创作——既能长久运营,又不必提心吊胆怕警察敲门。
来源:小玄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