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调节GABA受体,让神经“冷静”:它能增强GABA与受体的结合能力,促进氯离子进入神经细胞,让过度兴奋的神经“降温”,帮助身体快速进入睡眠状态,同时减少夜间觉醒。
作为常用的助眠药物,艾司唑仑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发挥作用,但并非适合所有失眠人群:
1、调节GABA受体,让神经“冷静”:它能增强GABA与受体的结合能力,促进氯离子进入神经细胞,让过度兴奋的神经“降温”,帮助身体快速进入睡眠状态,同时减少夜间觉醒。
2、优化睡眠结构,提升睡眠质量:和一些传统安眠药相比,它能在延长深度睡眠时长的同时,不过多干扰快速眼动睡眠,醒来后不容易觉得累。
3、附带抗焦虑效果:对于因焦虑引发的失眠,它能作用于大脑中调节情绪的区域,减轻紧张、焦虑感,为睡眠“扫清障碍”。
不过要注意,它更适合半夜易醒、醒得早、睡眠总时长不足的人群。但如果是焦虑情绪特别严重的失眠者,可能会因为药效发挥需要时间,睡前焦虑感反而加重,这类情况就需要医生重新评估用药方案。
长期吃艾司唑仑,为何会“离不开”?
很多慢性失眠患者需要长期用药,但艾司唑仑长期使用可能产生依赖性,这和它的作用机制密切相关:
1、神经适应导致“耐受”:长期用艾司唑仑,大脑会逐渐适应药物带来的抑制状态,GABA受体的敏感性会下降,甚至数量减少。原本吃1片就能睡着,慢慢发现效果变差,不得不不自觉地加量,形成“耐受-加量”的恶性循环。
2、突然停药会引发“戒断反应”:如果长期服药后突然停药,大脑失去药物的抑制作用,被“压制”的神经活动会迅速反弹,出现焦虑、失眠加重(比之前更难睡)、手抖、心慌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诱发癫痫。这些痛苦的戒断反应,会让患者很难彻底停药,进一步加深依赖。
3、心理依赖更难摆脱:除了生理上的依赖,很多患者会逐渐把“睡好”和“吃药”绑定,认为只有吃了艾司唑仑才能入睡,即便身体已经不需要药物辅助,也很难克服这种心理依赖,导致停药困难。
用药误区
关于艾司唑仑的使用,很多人存在误区,这些错误做法可能带来严重风险:
误区1:加量吃效果更好
不少人发现1片药效减弱后,会偷偷加到2片、3片,觉得“剂量越大睡得越香”。但实际上,艾司唑仑的剂量和效果并非“1+1=2”。超量服用不仅不会提升助眠效果,反而会加重“宿醉效应”——第二天头晕、走路不稳、记忆力断片,甚至影响白天的工作和生活。更危险的是,长期超量会加速耐药性和成瘾性的产生,让后续治疗更困难。
正确做法:如果当前剂量效果变差,别自行加量或停药,及时找医生调整方案,比如更换药物或联合其他治疗方式。
误区2:突然停药“忍忍就过去”
有人觉得“不就是停药吗,熬几天就好了”,但这种想法大错特错。艾司唑仑连续服用超过2周,就可能产生依赖,突然停药会引发“反跳性失眠”,原本只是入睡难,停药后可能整夜清醒,还会伴随心慌、手抖、坐立不安等症状。
正确做法:长期用药者必须遵医嘱“阶梯式减药”,比如从1片减到3/4片,维持1-2周后再减到半片,给身体足够的适应时间,减少戒断反应。
误区3:和其他药/酒混合吃“没事”
这是最危险的误区之一!艾司唑仑和某些药物、酒精混合,可能产生“1+1>2”的毒性反应:
- 酒精:可能增强药物的镇静作用,导致呼吸变慢、甚至呼吸暂停;
- 含扑尔敏的感冒药:会加重头晕、嗜睡,出门容易发生跌倒、交通事故;
- 阿片类止痛药:两者都会抑制呼吸中枢,联合使用可能导致呼吸衰竭;
- 部分抗抑郁药:会干扰艾司唑仑的代谢,让药物在体内蓄积,药效过强引发不良反应。
正确做法:服药期间如果需要用其他药,哪怕是中成药、感冒药,都要提前告诉医生,确认安全性后再用。
艾司唑仑是一把“双刃剑”,用对了能帮你摆脱失眠困扰,用错了则可能变成健康隐患。希望大家看完这篇内容,能对它有更清晰的认识,无论是否用药,都记得遵循专业医生的指导。
免责声明:
本文图文部分来自网络,供读者分享学习,如有侵权,请原作者后台联系我,我将第一时间做相关删除处理!谢谢!本账号发表任何方剂经方均只作为专业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尝试,不承担任何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来源:巴哥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