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汤兆基有什么故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9 20:23 1

摘要:毗邻苏州河的这栋清水红砖的老洋房,是石门二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所在,也是作家张爱玲的出生地,位于二楼一间向阳宽敞的工作室里、汤兆基正在即兴挥墨,这片社区也是他成长、学习、久居之处,每天上午、他都会在这里神游墨海、寄情丹青,但很难想象、精力如此旺盛的他,童年长期在

汤兆基先生,当代有名书画篆刻家、著名书画篆刻大师。

2024年9月底,上海漕溪公园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国色颂华诞”主题游园会。著名书画篆刻大师汤兆基领衔的“汤兆基都市牡丹文化工作室”正式成立,这里将开展各种书画活动、打造牡丹文化名片,这些分门别类、形态各异的牡丹作品是汤兆基几十年来的创作精品,既见传统、又具现代感,神形兼备,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虽然自己已经是83岁的老人了,自己觉得我有这样的一个社会责任,我要做好这门艺术,同时要传播这个艺术。汤兆基,著名书画篆刻家、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1942年出生,擅长书画、篆刻、诗词,有“身兼三绝”、“四全”之誉,左手执刀篆刻、人称“铁笔左篆”,长期从事牡丹文化研究与创作,首提牡丹学,有“汤牡丹”之名。

毗邻苏州河的这栋清水红砖的老洋房,是石门二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所在,也是作家张爱玲的出生地,位于二楼一间向阳宽敞的工作室里、汤兆基正在即兴挥墨,这片社区也是他成长、学习、久居之处,每天上午、他都会在这里神游墨海、寄情丹青,但很难想象、精力如此旺盛的他,童年长期在病床上度过。1942年,抗战爆发,汤兆基的父母亲从上海搬到重庆居住,他在动荡的时局中出生。自己在重庆出生以后,不久就抗战胜利了,自己就随着父亲回到上海,到上海当时一下子水土不服,身体比较虚弱,特别是上海作为大城市来讲、当时流行的是什么,肺结核,在这个情况下自己就感染上了,自己就一个人睡在床上,受到妈妈的照顾、爸爸的照顾,所以当时病了差不多有5年多的时间了,所以自己读书很晚的。自己父亲还是比较喜欢书画的,那么家里原来墙上也挂着章太炎为自己父亲写的一副对联,那么这种熏陶、还有父亲的一种理想就一直感染了自己,在自己没有进学校的时候、就喜欢用一支笔开始描啊勾啊这样子,这一段磨练了自己能够寂寞地在一个生活环境中间、自己会很安定地生活下去,这对自己现在讲起来还是有积极意义的。汤兆基少年时、就被选送到上海市少年宫学习美术,之后又考入上海工艺美术学校学习黄杨木雕,还在申石伽、谢之光等名家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书画篆刻、走向宽阔的艺术殿堂。1965年,汤兆基参加了静安区文化馆业余书法展,作品被著名书画家白蕉先生一眼相中。看到自己的作品的时候,他说这个人写的字有骨力,工作人员就听进去了,那么他就跟他讲,是不是我让他过来、跟你见个面,看看他能不能成为你的学生,谈得很投机,于是每个星期就上门去求教白蕉先生,他说你现在是要学楷书、就是临九成宫,你要临得两个字叠在一起、要吻合得起来才算过关,那么自己就拼命临,临了以后叠起来看,看到差不多了、自己作为作业给老师看。另外他知道自己当时学的是黄杨木雕、雕刻,那么有的时候也刻印章,那么他就关照自己,你学印章一定要学习秦汉印,从秦汉印进去,然后学了以后再出来,很了不得的一件事情,他当时给了自己一套这么小的、大概只有5.5公分的印谱,他说你一定要去临这个印谱,秦汉的印章就影响了自己一生篆刻。“这里是静安区档案馆新建的一个馆,那么这一组是建党100周年的时候、2020年开始,自己创作的100余幅红色题材的印章,那么自己生活在静安区、静安区是红色文化,它的人物也好、事件也好、遗址也好,都是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那么静安区档案馆、为自己提供了大量的这方面的素材,那么激励自己就创作了这一组《追梦》的篆刻,这100多幅印章、自己用这7条印屏组合成一个版面,上面自己用不同的字体写了追梦,什么意思、就是说作为中华民族,在不同的时间历史时期都在追梦,我们永远有美好的梦。”白蕉擅长画兰,素有“兰王”之称,老师传艺的技巧和风范、对汤兆基有很大的启发。那么有一次自己就学他的兰花,不要看他三四笔把一幅画这样子勾出来了,其实很难,因为他就靠这样几根长线是很难的,那么有一天就跟他谈起绘画的事情,自己看他很高兴,那么自己悄悄地把我学他的兰花画拿出来了,一下子我们就沟通了,把这个纸铺开,在我的作业上用他的朱笔来修改、讲解兰花有几种画法,当时的画稿、尽管经过那个特殊年代,自己悄悄地把它折起来、放在口袋里,再悄悄地骑脚踏车、把它藏在自己工作台的抽屉里面、一直保存到现在,距今已经60年了,一个甲子,自己现在应该怎么样以艺兰来报答对老师的一种恩情,所以自己就画了一部分兰花的作品,就是很高贵、很纯洁,是一种清风拂面的意境。1972年,在一次展览中、著名书画篆刻家钱君匋对作品风格鲜明的汤兆基又产生很大兴趣,并收他为徒,以后又称赞其“字尚势、画尚神、印尚质”。那么钱老那里自己学了好多东西了,他篆刻好、书法好、诗词也好、绘画也好,而且他画画很有胆略的,从他那里自己感受到什么、就是做什么事情要有一种必胜的信念,而且也不要太拘谨、要相信自己能,你能了、你跨出一步了,就逐步逐步进去了。“这里是自己的书法,也写了自己的一些生活的感受,比如说四五年以前、自己参加了重走长征路的活动,上了井冈山,那么在井冈山上自己的感受特别的强烈、所以自己就写了有关井冈山题材的几首诗,那么这是其中一个、用比较大的汉简墨迹的表现手法,那么自己觉得我们现在实际上还在走长征的路,我们的建设、我们的事业、包括我们的人生还要往前走。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汤兆基在艺苑声誉鹊起,其书法、篆刻、绘画等作品在全国书画评比中屡屡夺魁,还多次在国外举办画展,他擅长各种题材、尤其对牡丹情有独钟,技艺高超、风格鲜明,人称“汤牡丹”。“这里都是自己最近几年画的牡丹画,表现春天欣欣向荣的景象,比如说这里是花、上面有鸟,这里是花、下面从一个石头里面长出来,但是太重了以后、自己觉得绘画里面要有点通透,那么这幅画就把这个石头画一半缩在中间、上面开牡丹花,下面用什么、下面用水仙,水仙用线条的表现、那么这样一来以后、块面之间的色块差异就拉开了,那么这也是一个中国绘画的传统的题材,这样石头很坚实、上面有着富贵的花,那么琼仙也来祝福这样吉祥的氛围。”汤兆基画的牡丹色彩斑斓、手法多样,笔墨用色极为老辣、但却不拘泥于传统,追求新变化,体现了艺术创造中“物我融一”的情志,事实上、他与牡丹早有前缘,从小就目睹父亲画牡丹、母亲绣牡丹。牡丹是那样华丽富贵的一种感觉,自己就挥之不去,自己居住在石门二路街道地区,那么山海关路有个大画家叫谢之光,自己最喜欢他了、画的是牡丹,他为自己家里所有的人都画过牡丹,他最后是身体不好过世,在家里的时候、那天最后一天的中午、自己去看望他,他还画了一朵牡丹,他跟自己讲、这朵牡丹不是给你的,给德梅的,魏德梅、自己家人,而且写上了她的名字、德梅一家,你想想、怎么能够一生当中忘记掉这样的一种感情,真的。动荡时期,汤兆基被下放到工厂,一呆就是17年,但他没有消极沉沦,苦练技艺、习画牡丹。上世纪80年代初,自己到菏泽,山东的菏泽、那里产牡丹,不得了,一望过去有上万亩的牡丹,他们在那里种牡丹、当庄稼一样种的,自己看了这个以后、自己的心真的是一种心花怒放的感觉,自己就觉得人生还有什么忧愁不能抛弃呢,这样子逐步逐步、自己对牡丹这个概念脑子里印象就深了,自己也琢磨着应该怎么样画牡丹。上海文史馆馆员茆帆是汤兆基的好友,同样诗、书、画、印皆能,两人偶尔雅聚、交流诗词笔墨,不亦乐乎。茆帆说:“现在能够做到诗、书、画、印四全的比较少,汤兆基老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画、书法、图章辨识度非常高,一看这就是汤兆基的作品,什么道理、有了自己的“面孔”了,漂亮、端正、正气,特别体现在他的图章上,正大气象、大大方方,不扭捏、不做作,没什么过分的设计感,这就是高级的东西。”作为一名学者型的艺术家,汤兆基不仅创作牡丹、还研究牡丹,在他看来、牡丹展现的不仅是国色天香的花容,更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针对当时中国牡丹文化缺乏系统研究的现状、汤兆基率先提出了建立“牡丹文化学”的设想,他结合自己多才多艺、广泛积累的优势、进行跨学科的梳理和整合,还将牡丹文化扩展到瓷器、雕刻、漆艺、文创产品、花卉国艺等众多门类。因为牡丹是国花,它象征着贵气、高情、各族人民的一种美好的愿望,所以大家都喜欢,赵培曰:文有多体、鲜能兼善,文章有很多类别、很少有一个人每种形式的文章都能写好,自己觉得传承你也是要找准一个点,自己觉得我一生是这样做的。

来源:铁面人解读历史人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