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积极贡献智慧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学术研讨会发言摘登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7 08:04 1

摘要:3月23日,由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中宣部《党建》杂志社、人民日报社理论部、海南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学术研讨会在海口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共同深化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理性研究,进一步探讨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大背景下文化建设

为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积极贡献智慧力量

——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学术研讨会发言摘登

3月23日,由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中宣部《党建》杂志社、人民日报社理论部、海南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学术研讨会在海口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共同深化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理性研究,进一步探讨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大背景下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积极贡献智慧力量。现摘编刊发,以飨读者。

确立、巩固和高扬

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

韩庆祥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中央党校原校委委员、副教育长】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逻辑起点,就是新时代的中国具体实际。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具体实际是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认知水平、结合状况就是什么样的。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目标旨向,就是确立、巩固和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这一点通过八个步骤一步步实现,这八个步骤环环相扣、步步深入、逻辑严密。第一步是走自己的路,在道路问题上的自主性成长;第二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属于自己的新的时代内涵;第三步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意味着共产党人在道路问题上的世界性成长;第四步是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第五步是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的体现;第六步是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它的目标旨向就是确立、巩固和高扬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第七步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向世界的标志性符号;第八步是坚定“四个自信”,这是从总体上谈主体性的坚实支撑和根本体现。

中华民族文化

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

韩震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

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是一个关于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传承与发展等多方面的重要议题,因此必须放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和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中,才能真正理解其意义和价值。它体现了中国文化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在面对国际、国内各种影响和挑战时,保持着自身的独特性、自主性和连贯性的特性的自觉与自制。

有了文化主体性,一个民族能够自觉坚守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规范、艺术形式等核心要素,也能够经受外部文化冲击,在与其他文化交流当中仍然能清醒地保持自我认知、做出自己的判断,保持自身的延续不断。同时,文化主体性不仅要有自我的自觉意识,还需具有时代的先进性,方能真正在世界上立得住、传得开、有影响力。

当今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问题的世界意义在于,不仅打破了西方文化上的西方中心主义模式,还为世界文化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另外的路径和可能性,为“全球南方”发展自身文化提供某种参照。同时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言,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能够发挥积极作用。所以说中华文化对当今世界确实是有贡献的。

进一步增强

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

颜晓峰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

建设文化强国,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过程。

一是确定在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文化强国建设走在前列有力引导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地位和作用上体现文化主体性。

二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在文化的内涵和功能上充分彰显文化主体性。

三是着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积极营造良好文化生态,在文化环境和文化发展的条件上更加有利于增强文化主体性。

四是文化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在文化生产主体和消费主体上着力培育文化主体性。

五是新时代文化建设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高扬中华文化的主体性。

六是新时代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在文化交往和互鉴上不断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性。

更为重要的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是中华文化主体性在新时代弘扬光大的生动证明。通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将实现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研究文化主体性问题

要贯通精神、能力和行动三方面

沈壮海

【武汉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研究文化主体性问题要贯通精神、能力和行动三个方面,这三方面作为综合体上显现出的高度自觉,是文化主体性的重要体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主体性,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心动而行不动的主体性,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因此,如何在三者综合的整体上观察、思考、推进文化主体性,是一篇需要各方一起努力写好的大文章。

新时代以来,我们党积极引领全民族文化认知,提振全民族文化自信,明确提出新时代文化使命,提炼概括建设新文化、新文明、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必由之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倡导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在构建、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进一步构建文化主体性,仍然是当下我们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构建新文明必须独立回答的一个重点问题。以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弘史诗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以新的文明创造为中华文明再添精彩。我们要自觉弘扬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在承古强今、向新而行中,不断彰显文化主体性,为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贡献力量。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王炳林

【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教育部社科中心原主任】

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既有历史自信,也有文化自信,是支撑我们民族发展的根脉。这其中很重要的是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在价值理念上的仁者、爱人、民本思想和家国情怀,以及思维方式上的辩证思维、整体思维,都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当中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这里谈在研究、学习当中遇到的几个问题。

第一是处理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关系。按照历史来讲,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中革命文化包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革命的文化,体现了历史的连续性,而中国共产党是革命文化的主体。

第二是处理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关系。在讲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候,不仅要讲基本情况,还要体现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当时物质文化承载中才能传承下来的背景,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中准确看待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第三是处理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关系。要胸怀天下,吸收一切世界上的其他优秀成果,这样才能够更好展示我们的文化主体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

辛向阳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研究》主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系统地阐释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最有力地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概括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科学的态度、鲜明的立场,最有力地捍卫了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创造性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论断,其次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最有力地创造新的文化生命体。新的文化生命体生机勃勃的奥秘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这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来的中国人独有的世界观方法论,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相结合,产生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同时,经过结合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伟大的梦想与不懈的奋斗目标。

深化对习近平文化思想

系统化、学理化研究

郝立新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高级讲席教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

当前党的创新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深化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系统化、学理化研究。

首先,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的内涵和要求。体系化研究就是要把对象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避免碎片化、断章取义地研究,要完整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体系,揭示其内在的总体脉络和逻辑联系。学理化研究就是要研究对象的道理、学理、哲理,力求揭示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内在根据、内在逻辑和世界观方法论。

其次,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题。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这一主题,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回答了什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何发展和如何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时代之问,谱写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篇章。

要守住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并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中实现三方面创新:一是使马克思主义越来越本土化和中国化;二是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三是不断创新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有效方式。

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的

有效机制

韩喜平

【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人工智能对我们的文化造成了巨大冲击。对此,要努力加大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

首先,文化与科技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生产力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文化的改造和推进并不可惧。文化与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又延伸了文化产业链,集聚起大量的创新人才,是大有前途的朝阳产业。

其次,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深层次人工智能给文化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例如,深层次人工智能具备强大的学习能力和定制化的服务,使文化生产和传播主体规模得到极大拓展的同时,也容易导致许多错误认知以网络为温床生成发酵。深层次人工智能的多模态原创能力和生产的高效性,提升了文化生产和传播的效率,同时也存在弱化人的文化创造主体性,使其失去独立思考的批判能力和积极主动的创造能力。

因此,以深层次人工智能推动文化发展,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文化建设,注重对文化创造者的主体性培养和强化,有效发挥制度优势,加快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真正构建起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

中国式现代化

与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相辅相成

邹广文

【清华大学教学委员会委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与人类现代文明息息相关。改革开放之初,学术界就曾对主体性问题展开讨论。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强调市场经济的重要性,讲究人和人之间在市场中的独立人格,当这种个性化被发现、被强调,主体性的觉醒也随之被唤起。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而人又是一种文化的存在,由此赋予了主体性问题以文化的向度,因此有了从主体性到文化主体性的进一步表述。我们要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需要去廓清和深化对文化形态、文化路径等概念的表述。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化主体性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国的现代化实践催生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建构起到了奠基性作用,中华文化主体性反过来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脊梁。

在“四个自信”重要文化范畴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范畴。在新的起点上,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需要厘清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体性意蕴,进而更好地指导人的生产和生活实践。

坚持文化主体性

才能真正走好自己的路

孙熙国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为什么要建立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文化主体性是一种文化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一种文化能够富有无限生机和蓬勃发展的根本;另一方面,文化主体性是实现精神独立自主的根本和关键,只有坚持文化主体性才能真正走好自己的路,走好自己的路就要坚持独立自主。

建立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关键点在于从中国实践中概括出中国理论,再用中国理论指导中国实践;立足点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归根结底是为人民代言,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载体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动力则来源于交流互鉴和开放包容,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

以“六个坚持”为内核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了从上世纪以来学界一直在争论的如何推动文化建设和文化创新的问题,解决了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解决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问题。

坚定文化自信

要把握四重辩证逻辑

白显良

【西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如何坚定文化自信?

第一,要在“四个自信”一体化推进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四个自信”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将其割裂开来,就文化自信谈文化自信,要辩证把握“四个自信”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要认识到,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第二,要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批判借鉴外来文化和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辩证关系中坚定文化自信。我们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要树立正确的文明观,用文明的互鉴超越文明的冲突,用文明的包容超越文明的优越;要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四力”。

第三,要在不忘本来和开辟未来的辩证逻辑中坚定文化自信。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第四,要在文化强国和现代化强国的整体逻辑和一体推进中坚定文化自信。

“第二个结合”造就

新文化生命体的三重逻辑

陈红

【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海南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主任委员】

“第二个结合”造就新文化生命体,有着以下三重逻辑:

一是理论逻辑。在“第二个结合”中守好“魂脉”和“根脉”,是国家和民族行稳致远的重要保证。“第二个结合”则为文化传承指明方向,使中华文明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经由“第二个结合”形成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推动了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质”的跃升。

二是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对“第二个结合”进行了初步探索。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个结合”有了演进发展。进入新时代,“新的文化生命体”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自我意识的确立,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式现代化“新文化”规律性认识的深化。

三是现实逻辑。面向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用好用活“第二个结合”,构建起“科技赋能+制度创新+人才培育”的三维机制,是激发文化创新活力的实践路径。通过“文化+”模式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深度融合,实现经济价值与社会功能双重发力,是推进“第二个结合”深化发展的应有之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既彰显了文化自信的根基性作用,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精神动能。

监制:苗遂奇

来源:党建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