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泉州天后宫是泉州妈祖人圣洁之地,是妈祖信俗对外传播重要宫庙之一,理应得到尊重。不过,笔者初见泉州方面将该宫宣传为“是现存古建筑中年代最久、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祭祀海神妈祖的庙宇”,深感骇异。这时,恰好有热心人分享一些相关史料,就以闲来无事之便,初步回顾一下泉州
泉州天后宫是泉州妈祖人圣洁之地,是妈祖信俗对外传播重要宫庙之一,理应得到尊重。不过,笔者初见泉州方面将该宫宣传为“是现存古建筑中年代最久、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祭祀海神妈祖的庙宇”,深感骇异。这时,恰好有热心人分享一些相关史料,就以闲来无事之便,初步回顾一下泉州天后宫的存废复兴简史。
据清乾隆版《泉州府志·卷之十六·坛庙寺观》记载:泉州天后宫始建于宋庆元年间。而今,该宫庙宣传册上赫然印出始建于宋庆元二年(1196年)的时间,这必然是有所依据的,只是乏人去细说。当然,泉州天后宫到底是始建于宋庆元年间,还是始建于宋庆元二年(1196年),这不是什么大问题,反正始建于宋庆元年间应该可以成为基本共识。换句话说,将一座始建于宋庆元年间的妈祖宫庙,要推为什么“年代最久”,估计有些难度。于是,该提法前加了一个限定词“现存古建筑中”,既然是“现存”“古建筑”,那还要知道海内现存的妈祖古庙还有几座了,是不是泉州天后宫最久了。
在中国历史上,一座庙宇代有兴废,这不是什么奇闻。因此,以笔者闲人身份,要去统计出现存妈祖古庙有几座,难度还是很大的。但研究一下泉州天后宫现今所保存的建筑风格是什么时期的,就可以判断出,他们所谓的“现存古建筑中年代最久”的建筑,到底有多久。
据清乾隆版《晋江县志·卷之五,秩祀志·庙祭》记载:“天后之祭,庙在府城德济门内,宋庆元间建,明永乐十三年修葺,嘉靖间徐毓重修。郡人顾珀为记。国朝乾隆元年,邑人士(捐)修。神为莆田林氏女,宣和间赐额‘顺济’,自宋迄明,累加封号曰‘圣妃’,曰‘天妃’。二十三年,封‘天后’。五十九年,始定春秋致祭,入于祀典。”由此可见,泉州天后宫始建于宋庆元年间,明永乐十三年就开始修葺,这次修葺力度有多大呢?古人惜字如金,仅用“修葺”两个字一笔带过,实在无法窥其全貌。因此,关于泉州天后宫自兴建至明永乐十三年间的存在情况,有必要征稽更多史料,以为佐证。
再看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冬天重修泉州天妃宫告竣后,由南京户部右侍郎顾珀所撰的《重修泉州天妃宫记》记载:“吾泉有灵济天妃宫,创自宋庆元间,……国朝永乐十三年,……鼎新之。……历岁既久,寝以倾颓,有欲图形胜而庐其居者矣。……令予其役,先修正殿五间,重建寝殿七间、凉亭四座、西廊三十间、东西轩及斋馆二十八楹,经始于嘉靖庚子夏四月,至甲辰季冬始落成焉。”由是可知,该宫于明永乐十三年重修之后,到了明嘉靖十九年(庚子岁,1540年)又开始大修了,直至嘉靖二十三年(甲辰岁,1544年)冬天方才告竣。此时来看泉州天妃宫,其建筑格局,自然是明代风格了。
进入清代之后,泉州天妃宫有进行过修缮,有嘉庆年间泉州知府徐汝澜撰写的《重修泉州天后宫记》为凭,但因缺少碑文内容,具体情况不详。到了民国时期,著名实业家、社会活动家蔡鼎常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5月在泉州天后宫内创办私立晦鸣中学(解放后改为泉州七中),并将天后宫的梳妆楼拆除,改建成二层水泥框架教室楼房。此时的天后宫,除正殿(大殿)、寝殿(后殿)及东廊一小段保留原有古建筑外,其余山门、戏台、梳妆楼、东西阙及西廊、凉亭、斋馆等都荡然无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泉州天后宫正殿(大殿)前埕于20世纪50年代改为水泥篮球场、排球场;正殿中间为教师办公室,两边为教师宿舍。“文化大革命”期间,泉州“红派”红卫兵进入天后宫,将殿内明代妈祖神像(泥塑)捣毁。80年代初,泉州七中搬出天后宫,旧校舍改为校办教学仪器厂。1988年1月13日,泉州天后宫被公布为为全国第三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其时,妈祖信俗在莆田湄洲正如火如荼地复兴,于是泉州天后宫以后来居上之势,不断地打磨调整,最终搞出了“是现存古建筑中年代最久、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祭祀海神妈祖的庙宇”的宣传语,令稍有文史常识者惊诧不已。不过,不明就里者,则纷纷称引此说,蔚然成风,真是匪夷所思啊!
顾珀《重修(泉州)天妃宫记》
顾珀《重修(泉州)天妃宫记》
泉州天后宫(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夏天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