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嫁给农民一生献身乡村教育,她说有苦有乐也收获了爱情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9 20:19 1

摘要:这段知青往事是天津知青孙红英老师讲述的,当年作为一名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她和同学们一起到河北省青县的张庄大队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这一去就是半个多世纪,至今她还生活在青县,成了为数不多的留守知青。

(!)

这段知青往事是天津知青孙红英老师讲述的,当年作为一名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她和同学们一起到河北省青县的张庄大队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这一去就是半个多世纪,至今她还生活在青县,成了为数不多的留守知青。

有关天津知青孙红英老师的知青往事和情感生活经历,根据孙老师的讲述,我编写成文字,分享给读者朋友们。

据孙红英老师回忆,她是1969年3月份和同学们一起乘坐汽车离开天津的。当年孙红英刚过完十六岁生日,一个十六岁的初中毕业生,背着简单的行囊,和同学们一起辞别父母,告别家乡,坐上了开往河北青县的汽车,她心中也充满了对家乡的不舍和留恋。

汽车一路颠簸,眼前的景色从高楼大厦逐渐变成广袤的田野和错落的村庄。孙红英坐在自己的行李上,心情忐忑又充满期待。在那个特殊时期,她被贴上了“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标签,这让她在学校里时常感到孤立和自卑。此次下乡,对她而言,既是响应国家号召,也是一次摆脱过往阴影的机会,她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美好向往。

图片来源网络

在公社革委会食堂吃过午饭,公社干部宣读了知青分派名单,孙红英他们被分派到张庄大队插队落户,前来迎接的马车早已等候在公社革委会大院的门外。

孙红英他们乘坐的马车到达张庄大队时,乡亲们早已等候在村口。他们热情地迎接着这些来自大城市的知青,帮着搬行李,嘘寒问暖。孙红英他们十一名天津知青被分配在第五生产小队,张队长安排他们住在了队部的三年土坯房子里,一位姓刘的婶子帮他们做饭。

刘婶是个热心肠,一见到孙红英,就上前拉着她的手,上下打量:“闺女,一路上累坏了吧?你们快坐下歇歇,喝碗热水暖暖身子,队长安排我帮你们做饭。俺男人姓刘,以后你们叫我刘婶就行。你们有啥事就告诉我,我尽量帮你们。”孙红英看着刘婶慈祥的面容,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初来乍到的紧张感顿时消散了不少。

安顿好了吃住的地方,知青们休息了两天,熟悉了一下村庄周边的环境和村子里的情况,就跟着社员们参加生产劳动了。

当时的天气虽然乍暖还寒,可正是春耕备耕的农忙时节,场院里和牲口棚的院子里堆积的土杂肥和牛马粪要运送到田间地头,越冬麦田也要松土保墒,天天都从早忙到晚,天天都有干不完的农活。

知青们都是城里长大的孩子,冷不丁参加这么繁重的生产劳动,大家都不适应,一天下来就累的腰酸背痛,肩膀压肿了,手上也磨起了水泡。刘婶看知青们收工回来累的都不想吃饭,就劝他们说:“你们刚参加生产劳动,得慢慢适应,不能太着急,慢慢习惯了,也就不觉得这么苦累了。”

春耕春播生产开始以后,春播要抢农时,每天天不亮,他们就得跟着村民们下地干活,跟着老社员学习耕地耙地,学习播种,学习使用农具,每一项农活对于知青来说都不那么容易,都都充满了挑战。

麦收的时候,那天在村子西边的六十亩地割麦子,张队长原本不打算让女知青割麦子,可孙红英她们几名女知青都很要强,她们非要和社员们一起割麦子。可令孙红英始料不及的是,第一天割麦子,她就把手割破了一道大口子,鲜血直流。正巧刘婶来给社员们送绿豆汤,她赶忙在自己的腰带上撕下一块布条,帮孙红英缠住伤口,并拉着她去找赤脚医生(村医)处置伤口。

刘婶的一次次关爱和照顾,孙红英心里很温暖也很感动,她发自内心地感激刘婶,也把刘婶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经过了两年的劳动锻炼,孙红英逐渐习惯了农村艰苦的生活,也渐渐适应了繁重的生产劳动,她和乡亲们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农闲时,她会教村里的孩子们识字、唱歌,也教不识字的社员学习识字,乡亲们谁家有点好吃的,都会给他们知青送去。

从1973年秋天开始,厂矿企业和相关部门开始陆续在插队知青中招工招干,因为孙红英是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招工进城的名单上,总是没有她的名字。看着其他知青陆续离开,孙红英的心中充满了失落和迷茫,她的情绪特别低落。

因为孙红英平时劳动积极表现好,还被公社评为模范知青,每次有招工名额,大队书记都会推荐孙红英进城工作。可那时招工要政审,孙红英通不过审核,就没有办法进城当工人。大队书记和张队长虽然很希望孙红英能招工进城,可他们也无能为力,有劲使不上。

1974年的秋天,张庄小学需要增加一名民办教师,大队书记就安排孙红英到张庄小学当了民办教师。孙红英很感激也很感动,她暗暗发誓,一定不能辜负大队书记的厚望,她要竭尽全力,当好这个民办教师,为乡村教育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图片来源网络

孙红英虽然是初中毕业生,按理说让她教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应该是绰绰有余,可她以前没有教书经验,根本就不会教书。

学校有一位叫张春明的民办教师,他比孙红英大一岁,为人朴实,乐于助人。张春明看孙红英不会教书,就主动帮助她,让她到自己班上听课,告诉她怎样备课,怎样讲课。在张春明老师的帮助指导下,孙红英很快就掌握了教书流程,站在讲台上也不紧张了,她发自内心感激张春明老师。

之后的日子里,孙红英遇到什么困难,张春明都会热情相助,他们在办公室里一起备课,一起批改作业,一起探讨教学方法。在生活上,张春明也对孙红英照顾有加,孙红英除了感激就是感动,她对张春明的印象越来越好。

老话说日久生情,渐渐地,孙红英爱上了淳朴善良的张春明,两个人坠入了爱河。

1977年的春天,孙红英征得父母同意,她和张春明领取了结婚证,在乡亲们的祝福声中,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后,两人的感情更加深厚。他们一起为孩子们的教育事业努力奋斗。孙红英发挥自己的特长,主动为学校的学生开设音乐课,教孩子们唱歌、跳舞,年年都被公社评为先进教师。

其实,那个年代民办教师的待遇并不高,除了全年的工分,一个月只有五块钱的民办教师补助金。但孙红英和张春明从未有过怨言,他们深知,农村的孩子们更需要优质的教育资源。为了给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他们省吃俭用,为学校购买教具和体育用品。在他们的努力下,张庄小学的教学条件和教学水平都有了改善。

恢复高考后,孙红英和张春明一起报考了师范,结果双双落榜,第二年再次报考,结果又是双双名落孙山。两次报考都没能考好,孙红英和张春明也就放弃了再考。

到了1979年秋天,在张庄大队插队落户的天津知青就剩下孙红英一个人了,其他没招工的知青也按政策回城了,当时孙红英心里很失落也很惆怅,她也想回天津。可她已经和农民结婚,要想回城,除非离婚。张春明也理解孙红英的心情,就对她说:“红英,你要是真想回天津,我也不拦你,毕竟你的父母都在天津,你回天津就能安排工作,就不用在这遭罪受苦了……”

纠结了好久,孙红英还是舍不得张春明,她毅然打消了回天津的念头,决定留下来好好教书,一辈子和张春明在一起。

1980年秋天,孙红英的女儿刚满月,国家出台了新政策,符合条件的民办教师通过文化课考试,可以到县教师进修学校学习两年,毕业后就能转成公办教师。孙红英和张春明抓住了这个机会,顺利通过了考试,取得了到县教师进修学校学习进修的资格。

两年后,孙红英和张春明都转成了公办教师,张春明担任了张庄联中的语文教师,孙红英调到乡中心校担任了教导主任。这不仅意味着他们的待遇得到了提高,更意味着他们的教学能力得到了认可。此后,孙红英和张春明更加努力地工作,他们年年都被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

孙红英的女儿读高中的时候,户口迁回了天津,她在天津读完高中考上了天津师范,毕业后也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2008年初冬,村里的刘婶去世了,孙红英和张春明请假回到村里,送了老人家最后一程。在孙红英心中,刘婶就像她的妈妈一样,可惜她再也没有机会孝敬刘婶了。

2009年夏天,孙红英在乡教委光荣退休,退休后回到了天津,照顾父母的生活起居。2014年春天,张明春也在中心校副校长的位置上退了下来,从教四十多年,他真的是桃李芬芳,硕果累累。离开学校那天,孩子们自发地组织起来,为他送行。孩子们送上了自己亲手制作的贺卡和鲜花,表达对这位老师的敬重和感激之情。

有关孙红英老师的知青往事和情感生活经历就跟大家讲完了,他和张春明老师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但他们相濡以沫,携手走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更令人敬佩的是,他们为党的教育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也在教学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图片来源网络

目前,孙红英老师和张春明老师有时在天津和女儿女婿一起生活,共享天伦之乐,但大多数时间都生活在青县。在孙红英的心中,那段知青岁月虽然充满了艰辛和磨难,但也让她收获了成长,收获了爱情和人生的真谛。她将永远铭记那段岁月,铭记那些给予她帮助和关爱的人们,她永远都热爱第二故乡,更不会忘记第二故乡的乡亲们。

作者:草根作家(感谢孙老师提供素材)

来源:草根茶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