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见过一个人,曾经被无数人捧上神坛,却又在短短几年内,几乎被所有人遗忘甚至厌弃?
你有没有见过一个人,曾经被无数人捧上神坛,却又在短短几年内,几乎被所有人遗忘甚至厌弃?
柴静,就是这样一个名字。
曾经,她是央视的“新闻女神”,是很多人心中知性、清醒、敢于发声的“柴徽因”;而如今,一提到她,很多人摇头、冷笑,甚至送她一个不好听的外号:“柴犬”。
为什么?是她变了,还是我们看清了?
一、起点:关系与跳板上的“成长”
柴静的故事,从一开始,就写满了“精明”两个字。
她从长沙铁道学院毕业,被分回老家铁路局。但她不甘心。那个年代,没背景的姑娘想闯出去,怎么办?
她做了一件事:给当时湖南经广的主持人尚能写了一封长信。字里行间全是崇拜与恳切——她成功了,拿到了进入广播行业的机会。
这之后,她的人生更像一场精准的“跃迁”:借力当时已有家室的《体坛周报》名记苏群,走入更广的圈子;进入央视后,又转身与更有资源的摄影师赵嘉在一起。
她太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也太知道如何用最快的方式得到它。
二、转折:一场采访,暴露了心底的“底色”
如果只是个人生活的争议,或许她不会跌得这么惨。
真正的分水岭,是2010年她对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的那次采访。
话题是关于碳排放。柴静反复强调中国应当按“国际惯例”(总排放量)控制碳排放,而丁院士坚决反对:“这方案不公平!中国人就不是人吗?”
她站在西方设定的框架里质疑自己国家的发展权,丁院士一句“中国人是不是人?”瞬间点燃了屏幕前无数普通人的心。
那一刻,很多人第一次警觉:这位总是语调温柔、眼神关切的主持人,她的立场到底站在哪一边?
三、崩塌:用一部纪录片,彻底告别中国
2015年,她带着纪录片《穹顶之下》回归,直指中国雾霾问题。
片子里数据看似翔实,情绪极其饱满,但很多人慢慢回味过来:她不是在呼吁环保,而是在用一种“西方式的悲情”,否定中国发展的意义。
而那时,她已在美国产女并定居。
一个早已选择离开的人,为何突然回头关心祖国的空气?
人们终于明白:她爱的不是这片土地,而是她想象中的、“应该按照西方标准来改造”的土地。
四、启示:人,不能没有根
如今的柴静,隐居海外,偶尔在海外平台发视频,状态疲惫,教导别人如何生活——却再也无人买账。
她曾说:“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但讽刺的是,她自己却真正迷失在了对西方价值的迷信里。
诗人艾青有一句话:“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而一个人,若心中没有对家国真切的认同与热爱,哪怕言语再动听、姿态再优雅,也终会像无根的浮萍,被时代轻轻吹散。
她的故事,不是一个“坏人”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选择投机,还是选择真诚;选择自我,还是选择大地。
你怎么看?你觉得一个人最重要的根是什么?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来源:策略喜舞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