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体广东人的噩梦,又吵疯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5 12:53 1

摘要:最近,曾在比赛现场喊话妹妹全红婵“回湛江做白切鸡给你吃”的全进华,终于上综艺了。

“2025年的第一个白切鸡热搜,比以往来得更早了一些。”

最近,曾在比赛现场喊话妹妹全红婵“回湛江做白切鸡给你吃”的全进华,终于上综艺了。

不但带“全妹严选”家养鸡上了节目《炙热游戏百厨大战》,还选择了“白切鸡”作为参赛菜品。

不过没想到,接下来全进华就被评委评论鸡肉“口感偏老”止步赛场。

赛后全哥一脸认真表示:“在广东,嫩鸡仔给我都不会要”。

看到这段,广东朋友们完全赞同“60~180天的走地鸡就是最正宗”。

但也有网友持不同态度,认为“烹饪技法也很重要”。

就此,一场围绕“什么样的白切鸡才正宗”的议题迅速展开 。

从白切鸡的选材,烹饪手法,到“老鸡好还是嫩鸡好”的口味抉择……

眼下已到了“谁能比广东人更懂白切鸡”“我不信除非真给我吃到”环节。

“谁能想到,有生之年居然能刷新南北大战新赛段——《守护白切鸡之战》。”

只有真正了解广东人对白切鸡执念的人,并不意外:

毕竟白切鸡在广东人生活中的出现频率之高,地位之重要,实在是太权威了。

广东人对白切鸡的执念,用一句话形容——一旦超三天不吃,就觉得浑身不自在。

至于吃鸡的频率,可能顶多根据鸡的成色,在执念深浅上有所区别。

“鸡不好,就噩梦,鸡好,一天一只都吃不够,半夜都想爬起来吃。”

在《声生不息》舞台上,肥妈直言不讳,港澳人来内地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吃鸡。哪里的鸡,都不如这里的鸡好吃。

据报道,一生爱吃鸡的广东人,一年能吃掉8亿只鸡,在广东鸡比猪还怕过年过节。

最新的互联网热帖评论区,广东网友只是一味点头:那一定很好吃了爱吃鸡就算了,广东人还懂吃鸡。他们对吃鸡研究透彻,深谙不同鸡种、不同部位的鸡的最佳做法。

光是给鸡分类,就能分成阉掉的公鸡、童子公鸡、配种公鸡、下蛋的母鸡、没下过蛋的母鸡、下过很多蛋的母鸡……

《外地媳妇本地郎》里,张永芳因为失恋,给大家做了一桌“全公鸡宴”,用杀公鸡来泄愤。

这一点就遭到了大伙的批评——这样很不对!

“还得是母鸡好吃啦!”

鸡:请为我花生

在广东,不管鸡鸭鹅猪牛羊,生猛海鲜,蔬菜水果,好吃标准逃不脱一个“鲜”字。

鸡,也不例外。

菜场鲜鸡,现杀现卖,最佳;商超冰鲜鸡,勉强保留鸡的鲜味,次之。

至于冻鸡、饲料鸡,一旦被广东人吃出来,就是他们告别一家餐馆的开始。

问题是他们真的吃得出来

至于广东人表达对一只鸡的最高赞誉和充沛情感,“靓鸡”二字足以概括。

何为“靓鸡”?肉鲜只是一方面,非饲料、散养,步数日均5000+的“有鸡味”的鸡才是最佳。

为了时常吃到“靓鸡”,广东人也付出了一定代价,坊间类似的传闻不少:

为什么霸总小说里有京圈、沪圈,却唯独没有粤圈太子爷?

“因为粤式总裁不会去高档餐厅,只会开车100公里去山卡拉农家乐,寻找美味的走地鸡。”

因为吃鸡,在广东一代始终流传着一些外地人不解的城市传说——

《重生之粤圈千金带我勇闯山卡拉吃美味烧鸡排骨干炒牛河》

《粤圈太子爷欲罢不能拍拖指南之农庄食靓鸡》

“很难想象粤圈少爷会拒绝和养鸡少女在一起,因为整个鸡场都是有鸡味的鸡。”

图源:抖音评论区

别人看到类似桥段只当是夸张,广东人看到只微笑不语并点头认证——

果然只有广东人才懂“这鸡是别人家自己养的”和“这鸡是吃米长大的”的含金量。

爱并纠缠着,痛并快乐着,广东人和鸡的羁绊,永远不能被小看。

网上有种说法,如果要攻击一个广东人的软肋,只需要一句话:你们广东人,根本不懂吃鸡。

这点对于华南F3的其他两名选手,海南和广西来说,也同样适用。

即使再佛系的F3群众,也会气急败坏,没有人比他们更爱吃鸡,更懂吃鸡,更能吃鸡。

鸡,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食物层面的材料,而是已经融入成为一个重要符号。

就光说吃,广东人对吃鸡的执念和追求,就体现在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广东人的消费观,在外吃饭3块钱的纸巾要退,一百二一只的走地鸡,得一口气买上三只。

看到这里的广东人会表示赞同,并提出一点小意见:“一百二是买不到靓鸡的啦。”

图源:抖音评论区

在南方和北方大战《元宵节到底吃汤圆还是吃元宵》的时候,广东人幽幽路过:

“搞咩啊,不是吃鸡吗?”

为了培育出更有鸡味的鸡,广东的科学技术人员也是在不断努力。

去年年底,广东省宣布培育出鸡的新品种,取得了重大突破——

岭南黄鸡5号,让好品质的鸡价格更低廉,让低价格的鸡更有鸡味!

往前追溯,广东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一只玉雕白切鸡。

图源:微博@广东省博物馆

再看现在,广东地铁“羊城通”,又把这只白切鸡,做成了地铁卡。

图源:羊城通

不止饮食文化,“鸡”字也早已经融入进了广东人的日常生活中,没鸡真不行。

交通工具三脚鸡、电鸡;钱是一蚊鸡,十蚊鸡;形容词是静静鸡,走鸡,执死鸡,偷鸡……

你要问什么是电鸡?就系介个啦!

图源:微博@广州日报

在广东,人们对白切鸡的喜爱程度,也有高峰期——

“冷知识,在人类史上每年整个广东地区都会被白切鸡统治10到15天的时间。”

所谓“无鸡不成宴”,从腊月二十几开始,广东人的食谱都是一睇就知,简单明了。

图源:微博@广州日报

广东人吃鸡,频次高,说法上更是可观,鸡在广东不仅是鸡,还肩负着不同功能——

年三十的鸡拜神拜公,初一的鸡要炒(三十的剩鸡重复利用),初二的鸡开年饭,初三的鸡用来复盘(前三天剩鸡再利用)……

图源:《七十二家房客》

吃不完的年初四继续,到初五接财神、拜财神还能接上,初七人日更要吃鸡。

广东人的春节——喝不完的天地一号、王老吉,吃不完的鸡。

保守估计过年期间广东的含“鸡”量,比本篇文章的“鸡”字含量还要高。

在吃鸡这件事上,确实也应了那句:外地人绞尽脑汁,不如广东人灵机一动。

盐酥鸡、豉油鸡、栗子焖鸡、啫啫鸡煲、吊烧鸡、冬菇蒸鸡、猪肚鸡、椰子鸡、滑鸡粥、糯米鸡……

图源:《七十二家房客》

虽然经常在各类评论区看到,因为争论哪种做法的鸡最好味,广东人相互大“打”出手。

但只要一提到白切鸡这三个字,每个广东人都会心悦诚服

图源:图虫创意

在广东人眼里,任何其他烹饪方式,都逃不脱利用调味料遮掩食材本味的窠臼。

白切现煮,才能突出食材的本味,就是常说的“菜有菜味,鸡有鸡味”。

外地的朋友可以问问广东友人,过年把小院里散养了一年的走地鸡做成炸鸡,TA会是什么反应。

难怪元彪吃白切鸡,不蘸酱就配了好几碗米饭。/图源:电影《杂家小子》

当然,一生爱白切鸡的广东人,也有“看不惯”白切鸡的时刻。

毕竟再怎么好吃的鸡,也架不住天天吃,顿顿吃,翻来覆去地吃。

过年期间,白切鸡对广东人来说,就像豆橛子之于山东人,线面之于福建人。

广东人面对它时,情感之复杂,不亚于浙江人看到锅碗瓢盆里的年糕,心绪之沉重,比东北小孩面对200斤冻饺子更甚。

图源:小红书

白切鸡不断吃吃吃吃到厌倦之后,任你是广东人也遭不住白切鸡宇宙。

投射到一日三餐上,是中午白切鸡,晚上白切鸡,第二天还是白切鸡。

“救命,真的好想把桌上连吃了7天的白切鸡掀翻送转转回收了!!”

体现在食用方法上,是煮粥原料是白切鸡,火锅主菜是白切鸡。

上顿吃不完的白切鸡,下一顿还可以蒸熟白切鸡,再炒白切鸡……

没有一只鸡能逃出广东,也没有一个广东人,可以在过年期间逃脱鸡的制裁。

图源:抖音评论区

因为遭遇类似事件频率实在太高,广东人在和鸡旷日持久的“斗争”中,总结了无数经验。

中午没吃完的白切鸡弄成手撕鸡,剩下的连骨头炒一炒也能拿来吃。其他还有火锅白切鸡、豉油鸡、盐焗鸡、冬瓜煲鸡、酱油爆炒、盐腌再蒸等不一而足。

图源:《外地媳妇本地郎》

别问为什么广东人对“剩鸡三百吃”倒背如流,问就是谁还没搜索或者向家人提出过疑问——

“昨晚的剩鸡要怎么处理”以及“前天的鸡还没吃完,亲戚又送来两只鸡怎么办”呢?

请回答,作者在这一段描述中,一共吃了多少鸡?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白切鸡,广东人的“嫌弃”往往只是嘴上说说而已。

处处有鸡,到处有鸡,有鸡就是家,其实,有鸡,就是令广东人安心的日常生活。

图源:《七十二家房客》

鸡作为两广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一道佳肴,更是无数游子心中的“白月光”。

尽管大多广东人不愿离开家乡,但人生难免随波逐流。离家乡越远,越想念家乡的那一丝鸡味。

图源:小红书评论区

就像年少时,感觉怎么总是吃这些,后来年龄渐长,才发现这就是家的味道,尤其对于漂泊在外的人来说,这就是幸福。

图源:抖音评论区

广东朋友们围绕白切鸡的愿望总是朴素:年年有靓鸡,岁岁都平安。

至于关于白切鸡的争论怎么办?当然是大吉大利,继续吃鸡,并给吵翻天的网友们一点白切鸡震撼咯。

来源:槽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