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规则到中国标准:与吕彦科主任深度对话ESG的未来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5 10:34 1

摘要: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散落的咖啡杯上。桌对面,国家发改委中国投资协会生态委ESG办公室主任吕彦科老师语速平缓、眼神笃定。在这场近一小时的对话中,我从一名高中生的视角,走进了中国ESG从“跟随”到“建构”的演进历程。

——一名高中生对ESG从认知到行动的思考

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散落的咖啡杯上。桌对面,国家发改委中国投资协会生态委ESG办公室主任吕彦科老师语速平缓、眼神笃定。在这场近一小时的对话中,我从一名高中生的视角,走进了中国ESG从“跟随”到“建构”的演进历程。

一、中国ESG,正从“跟随者”走向“制定者”

ESG起源于西方资本市场,长期被视为跨国投资与供应链管理的“游戏规则”,甚至成为产业链话语权工具。但吕老师指出,这一局面正在转变。

2023年底《建设美丽中国》纲领发布后,中国ESG建设全面提速。从各部委到各省市,ESG专项工作组陆续成立,上证所、深交所科创板已率先开展环境信息披露试点,行业协会也在积极制定行业细则。

在他看来,中国ESG的突破将体现在三个层面:

1.建立全国统一的披露基线,明确企业必须公开的信息;

2.制定重点行业可量化、可核查的细则,尤其是制造、能源、医药等关键领域;

3.推动与国际标准接轨,实现“中国体系,世界表达”。

他曾参与万得(Wind)、中科院等多方合作,推进跨部门数据与标准研究。“只有可落地、可验证、可比较的标准,才能真正推动产业变革。”

二、年轻人参与ESG:从边缘到核心的三条路径

对企业来说,治理(G)与风控涉及商业机密,学生难以直接参与。但吕老师提出了三个务实且高效的切入方向:

1.加入NGO或社区项目:在环境(E)与社会(S)领域开展公益活动,参与调研、数据收集与项目执行;

2.开展数据公益项目:利用公开数据制作可视化分析,评估企业ESG表现或气候风险,并将结果公开分享;

3.推动传播与教育:通过视频、讲座、短片等形式,将专业的ESG知识转化为大众叙事。“有数据、有对比,才有说服力。”

三、AI是助手,而非决策者:技术背后的冷思考

谈到AI,吕老师语气明显轻快,但也一再强调警惕。

AI能大幅提升ESG效率:

●将百页标准转为自然语言问答,降低理解门槛;

●自动抽取文档数据、识别异常,提升报告质量;

●通过可视化工具,让复杂议题变得生动易懂。

但他也郑重提醒:

●谨防AI“幻觉”,它可能一本正经地输出错误信息;

●企业与隐私数据需严格分级保护;

AI不能替代人做价值判断,尤其在社会与治理领域。

四、中国标准,必须是开放的标准

面对中国企业在国际ESG评级中常被低估的现状,吕老师观点鲜明:“必须建立自己的标准,但不能自说自话。”

西方体系在社会(S)维度侧重职场平等、弱势群体权益等,这些恰是很多国内企业的短板。而国际评级中的壁垒,有时甚至成为个别机构的盈利工具。

他提出中国标准应具备“三层结构”:

●国家与区域层面的统一披露基线;

●重点行业的实施细则;

●与国际标准的映射机制,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五、一个案例带来的认知转变

吕老师分享了他参与北京亦庄奔驰战略项目的经历。北京奔驰分为合资公司(BBAC)与全资公司(TCC),同样的ESG框架,因治理结构不同,落地方式差异显著。合资企业需平衡多方股东权益,全资公司则决策更快、执行更高效。

这一案例让他深刻意识到:ESG不能“一刀切”,必须基于企业治理现实灵活设计。

我的收获:规则,是可以被重新书写的

我曾以为ESG距离高中生很远,直到这次对话让我明白:它不仅是企业议题,更是青年可用数据、传播与行动参与的改变现场。

我不再只看到国际标准的强大,更理解中国正在构建的话语体系;不再困惑如何起步,而是明确可从公益、数据与教育切入。

吕老师说:“真正的改变,来自于参与规则制定。”

或许下一次,我们不再谈论如何接轨国际,而是世界如何借鉴——中国标准。

来源:小陈评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