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至清明,那如丝如缕的细雨,恰似一条绵延无尽的思念纽带,悠悠勾起人们对先人的无尽追思。在华夏儿女的精神传承中,清明节上坟祭祖的习俗,宛如一棵饱经岁月沧桑的古树,根须深深扎进文化的土壤,历经千年而枝繁叶茂。
双春清明话上坟:破解上坟迷思,探寻传统习俗与时代的平衡点
文‖衡东诗勤·为你写传记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至清明,那如丝如缕的细雨,恰似一条绵延无尽的思念纽带,悠悠勾起人们对先人的无尽追思。在华夏儿女的精神传承中,清明节上坟祭祖的习俗,宛如一棵饱经岁月沧桑的古树,根须深深扎进文化的土壤,历经千年而枝繁叶茂。
诚如《论语》所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一传承千年的传统习俗,绝非简单的仪式,而是后人对先辈“不忘本、不忘恩”的深情告白,是镌刻在血脉里的感恩。晚辈们带着糕点、水果和纸钱,怀着一颗虔诚之心,祈愿逝去的亲人在另一个世界顺遂安康。
然而,民间那句“双春清明不上坟,上坟惹得灾上门”的俗语,仿佛一团厚重的迷雾,遮蔽了人们的认知,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在双春之年的清明,究竟该不该踏上祭祖的路途?围绕双春年清明上坟的争议,犹如一场文化与现实的激烈碰撞,让我们抽丝剥茧,深入探究其中的奥秘。
一、溯源双春:天文历法中的奇妙呈现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脍炙人口的二十四节气歌,犹如一把古老而精准的时间标尺,有条不紊地标记着四季的轮回。2025年,便是一个充满特殊性的“双春年”。顾名思义,“双春年”指的是一年之中出现两个“立春”节气。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双春年”的出现,源于公历与农历两套历法在计算时间时产生的“时间差”。古代先民凭借非凡的智慧,夜观天象,依据月亮的阴晴圆缺确定阴历日期。2025年按农历计算,全年长达384天,这是因为该年增设了一个闰六月,使得一年拥有13个月。
2025年无疑是典型的双春年。第一个立春在2025年2月3日,正值农历正月初六;第二个立春则在2026年2月4日,对应农历蛇年腊月十七。尽管两个立春横跨不同的公历年份,但在农历的时间轴上,它们同属2025年这一周期,“双春年”由此得名。
就拿隔壁村的老吴来说,他对节气历法有着深厚的研究。老吴常讲,每隔几年就会出现“双春年”,2023年和2025年都是如此。在他看来,这是天文历法运行的自然结果,并无神秘色彩。每逢“双春年”,村里便会围绕传统习俗展开热烈讨论,而双春年清明上坟的话题,更是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引发无数争议。
二、禁忌探微:双春清明上坟禁忌的文化溯源
在广袤的民间,有关双春年的俗语不胜枚举。“一年两个春,寡妇遍地分”“一年两个春,带毛贵如金”“双春闰二月,春寒逢秋旱”,这些简洁而生动的语句,宛如一面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先辈们对自然变迁、生活百态的细致观察与深刻总结。
其中,“双春清明不上坟,上坟惹得灾上门”这句俗语,凭借其神秘色彩和警示意味,格外引人关注。从字面意思来看,双春年的清明,似乎不宜前往为先人上坟,否则可能会招来灾祸。
农村的老人们常念叨:“阴阳有序,时节有定。”在他们的认知里,双春年多了一个春天,此时鬼门关紧闭,即便后人怀着满腔敬意上坟填土、虔诚祭拜,逝去的先人也无法收到贡品,甚至还可能因后人的“冒犯”而心生不悦。
另一种说法与“双”字的寓意紧密相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里,“双”常被视作“出双入对”“成双结对”的象征。于是,双春年上坟,便被蒙上了一层“成双”奔赴另一个世界的阴影。再加上“双”与“丧”谐音,更给这种说法增添了几分神秘与不祥的色彩。
正如俗语所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据说,邻县有个村子,曾有一家人因未慎重选择黄道吉日,在双春年上坟或动土下葬后,家中接连遭遇不幸。先是家中长辈突发疾病离世,紧接着生意上也遭受重创。从那以后,“双春清明不上坟”的说法便如野火般在周边村落迅速蔓延,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
三、观点交锋:双春清明上坟与否的多元思考
(一)秉持传统:孝道至上的执着坚守
许多人坚定不移地支持清明节上坟,即便今年是双春年,也无法动摇他们的决心。“百善孝为先”,孝道,作为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核心价值观,早已融入民族的血脉。清明上坟,更是我国延续已久的文化习俗,承载着后人对先人的感恩与怀念。
通过这一仪式,我们不仅表达对先辈的追思,更是在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若因几句俗语就忘却根本,无疑是对孝道的亵渎,对文化传承的漠视。在我们村,张大爷一家对待清明上坟的态度始终如一,堪称典范。无论是否是双春年,每到清明,一家人都会早早准备好祭品,怀着庄重的心情奔赴祖坟。
张大爷感慨道:“上坟是对先辈养育之恩的铭记,是家族情感传承的重要纽带。先辈们用勤劳和智慧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生活,若因几句传言就放弃上坟,我们又怎能对得起他们的付出?又如何向子孙后代交代?”
在坟前,他们与先人倾心交谈,倾诉生活的点滴,表达深深的思念。正是因为先辈的教导与庇佑,他们才有了如今的美好生活。“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上供水果、糕点、香烛纸钱,是后代子孙表达心意的方式,更是对先人的一种深情告慰。
(二)顺应禁忌:规避风险的谨慎抉择
然而,也有不少人因俗语的讲究,选择在双春年的清明避开上坟。他们深信“举头三尺有神明”,担心不避讳会惹得逝去的先人不悦,从而不再庇佑后代。在他们看来,一家人团团圆圆、平平安安是最重要的,谁也不想让本是表达孝道与思念的上坟之事,因未避讳而给家庭带来不好的后果。
李婶一家便是典型例子。去年恰逢双春年,清明前夕,家中长辈郑重提醒,李婶一家便果断放弃了上坟。李婶坦言:“家中老人对这些传统说法深信不疑,他们经历过许多事,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意见。而且,我们也希望家庭能够顺遂安宁,不想因为一点疏忽而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此外,清明节又被称为“鬼节”,民间传言这个节气前后容易发生一些不寻常的事。虽说“邪不干正,妖不胜德”,但大家仍心存忌惮。尤其在双春年上坟,可能会破坏当年的“阳气”,对自己和家人的身体不利。因此,他们认为避过这个时间段再去上坟更为妥当,既能表达对先人的思念,又能避免潜在的风险。
(三)理性思辨:传统与现实的审慎权衡
老一辈流传下来的俗语,凝聚着他们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深入思考。但在对待这些俗语时,我们需保持理性,秉持科学态度,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能盲目迷信,让陈规陋习束缚我们的思维,也不能轻易否定先辈的智慧,割裂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尽管我们对逝者满怀追思,但也要关注当下的现实情况。今年,甲流病毒、诺如病毒在全国范围内肆虐,而春季本就是疾病高发期。部分老年人刚从疫情中恢复,身体依旧虚弱,免疫力较低。倘若上坟时不慎感染风寒,极有可能加重病情,危及健康。
尤其是在北方,近期气温出现“倒春寒”,天气寒冷,人体抵抗力下降。清明上坟时,人流密集,为病毒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我建议大家不妨灵活调整上坟时间,尽量“错峰”上坟,不一定要在清明当天前往,往后推迟几天也未尝不可。只要我们心怀敬意,真诚地缅怀先祖,祭扫的时间和形式便不再重要。
结语
“双春清明不上坟,上坟惹得灾上门”,这句在农村口口相传的俗语,深刻地反映了传统观念与现实生活的碰撞。它既是先辈们生活经验的总结,也是特定历史时期文化心理的体现。
在现代社会,我们既不能盲目遵循传统,也不能轻易抛弃传统。今年清明,面对双春年份,你会毅然前往上坟,还是选择避开?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让我们一起在思想的碰撞中,探寻传统习俗与时代发展的平衡点。
写于湘南千年水乡古镇大浦
2025.03.27.15∶10
来源:衡东诗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