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0年10月19日傍晚,十以万计的军队秘密跨过鸭绿江。按理说,这么大规模的调动,情报早就该泄露得一干二净了,结果呢?美军一愣一愣的,连雷达都白装了。
1950年10月19日傍晚,十以万计的军队秘密跨过鸭绿江。按理说,这么大规模的调动,情报早就该泄露得一干二净了,结果呢?美军一愣一愣的,连雷达都白装了。
他们事先真的是一点儿都没有听到“风声”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场让情报界“掉头发”的操作。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人民军一路高歌猛进,不到三天就拿下汉城逼近釜山。而彼时的中南海,还没决定出兵,侦察工作就已经先人一步铺开了。
6月26日这一天,东北边防军的侦察员已经开足马力,全线开机,专门监听朝鲜半岛的无线电信号。
侦察重点之一就是仁川,大家都知道,后来麦克阿瑟就是从这儿偷袭上岸的,情报嗅觉敏锐的中国,早就盯上了这块地方。
7月13日,中央发出一份极其重要的指令——《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翻译过来就是一句话:咱得提早准备,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话音刚落,第四十二军的军长吴瑞林就干了一件“别出心裁”的事儿:自己扮成火车司机,带着两个侦察参谋混进朝鲜前线,不是去旅游,而是实地勘察地形、熟悉人情。
而与此同时,美国那边的情报部门也没闲着。他们盯着中国东北的一举一动,雷达不停扫、飞机不停飞,电台频率一个不漏。
更关键的是,台湾也不甘寂寞。一批国民党残部偷偷潜伏进了解放军内部,每天晚上定点“溜号”,爬到山沟沟里发报,把部队调动一五一十传给了台湾。
按理说,敌人情报都搞到这程度了,这38万人再怎么隐蔽,也瞒不过卫星地图。但有意思的是,中国这边不仅知道有内鬼,还干脆反过来利用他们。
中央指示:“让他们继续发,咱就装不知道。”为啥?因为这些特务的层级不高,报出去的全是团以下情况,对全局构不成实质威胁。
10月中旬,当38万志愿军悄无声息地在中朝边境集结完毕,敌方的特务还在那边“安心”发报。直到决策一出,志愿军集体过江,敌人才发现:锅都烂了,连洞在哪儿都不知道。
志愿军从哪里过江?鸭绿江。时间?1950年10月19日晚上。
而美国那边呢,他们陆陆续续收到了解放军疑似在调动军队的情报,但是从总统到军队,全都没有放在心上:他们认为,中国不敢和美军正面硬扛。
志愿军入朝的第一步,就是让敌人“啥都不知道”,第二步,就是“看了也白看”。1950年10月19日入朝之后,彭德怀下达了一道“非同寻常”的命令:
所有部队行军必须夜间进行,每天下午5点前全部完成隐蔽,日出前要彻底藏好人和装备,天亮之后一个人都不许露头。
同时,前线部队的服装也换了。不是多了军装,而是少了国徽——全员统一着装为朝鲜人民军制服。
在山里看见一群人穿着灰蓝衣服走路,谁能认出那是中国部队?更何况他们走的还不是大路,而是山路、小路、甚至是牲口踩出来的野路。
最经典的一幕是出现在10月20日至25日之间。当时第十三兵团三个军在朝鲜北部山区连续推进,每晚只走二十公里,白天就地挖掩体伪装,还用树枝和泥土伪装车辆。
一整支军队,在空中侦察镜头下,几乎“消失”。美国空军可是花了大价钱部署侦察机、照相机、雷达站,连地面电台信号都搜集得一清二楚。
可偏偏面对志愿军,就像在雾里开车完全抓不到方向。美军写道:“中国部队采取了极其高效的隐蔽行动,未被发现。”这一句话,可不是夸赞,而是彻底的情报失败自白书。
这边志愿军怎么行动呢?白天山里猫着,晚上趁着月光、雨雾走山路。每支部队分散推进,每隔10公里设临时联络点。通讯方式不靠电台,而是用口令传递和信号弹指示,连打火机都限制使用——怕亮光暴露。
最狠的细节是:重型装备干脆不带。志愿军主动放弃部分火炮、载具,只携带轻武器和弹药,靠步兵肉身推进,用“人海中的隐身术”打穿敌人防线。
这一套操作下来,美军的情报系统直接宕机,前线指挥官甚至误以为“只是朝鲜人民军搞的佯动”,直到开打后才知道,敌人不是“几百人小股渗透”,而是几乎一个兵团的主力。
所以,敌人不是没技术,是被我们“耍技术”。这一仗,志愿军不是用枪赢的,而是用鞋底子、毛毡子和夜路赢的。
打仗,不光靠枪炮,嘴上也得紧。志愿军入朝之后,中国这边的宣传系统几乎“闭麦”,一句多余的都没说。
1950年10月19日晚上,毛泽东给全国各大战区发了一份密电,强调:“为保卫中国,支援朝鲜,志愿军已出动,但在当前数月内,不作任何公开报道,不提志愿军参战消息。”
新华社、各大报纸、地方广播,全部按下“静音键”。哪怕前线打得震天响,后方依旧风平浪静。你问消息在哪?消息在心里藏着。
而这段时间,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人员急得团团转。他们通过中情局设在香港、日本的监听点,拼命搜刮关于中国军队调动的消息,却发现自10月中旬开始,情报来源忽然断了。
直到1950年11月6日,第一次战役胜利后,新华社才第一次公开报道中国人民志愿军作战情况。准确时间是:11月7日凌晨。媒体口风之紧、消息发布之晚,都是精心算计的。
而最荒诞的是,美军情报部门根据他们“推测”,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军队最多派出两个师,数量不超过3万人,目的是“威慑联合国军,争取谈判筹码”。
结果第一仗下来,美第八集团军损失惨重,才发现:“他们不是来谈判的,是来真干的。”敌人看不清我们的真实意图,看不懂我们的战术部署,连战报都没人发。
谁帮我们补了漏洞?其实谁也没替,是真正靠一整套情报体系——靠夜间行军、靠媒体封锁、靠穿着打扮、靠“让敌人误判”——补上了战争初期最容易出破绽的一环。
到最后,不是我们情报没泄,而是敌人听了“真消息”,却以为是假情报,活生生把自己绕晕了。
抗美援朝战争初期的情报战.党史博览.2015
来源:伩蕊说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