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重现“归藏易”方法的核心逻辑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5 12:00 3

摘要:《归藏》之名,现存文献最早见成书于两汉之间的《周礼》,以及《山海经》。归藏在秦书中有精简版,即东汉学者桓谭在《新论正经》中说的:“《归藏》四千三百言。《归藏》藏于太卜。”本期小编本着严禁的治学态度,通过大量文献与史料为大家还原一个真实的“归藏”面貌。

《归藏》之名,现存文献最早见成书于两汉之间的《周礼》,以及《山海经》。归藏在秦书中有精简版,即东汉学者桓谭在《新论正经》中说的:“《归藏》四千三百言。《归藏》藏于太卜。”本期小编本着严禁的治学态度,通过大量文献与史料为大家还原一个真实的“归藏”面貌。

配图自网络

一、归藏易的历史渊源

在中国古代占卜文化的谱系中,《归藏》作为"三易"之一,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商周时期,与《连山》《周易》共同构成华夏文明早期的神秘主义认知体系。《周礼·春官·宗伯》明确记载:"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郑玄注云:"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而藏于其中",揭示其以坤卦为首、崇尚阴柔的哲学特质。东汉桓谭在《新论·正经》中所述"《连山》八万言藏于兰台,《归藏》四千三百言藏于太卜",不仅印证其官方典籍地位,更暗示其文本规模与传承脉络。

考古发现为《归藏》研究提供了突破性实证。1993年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出土的394枚竹简(碳十四测定为战国晚期),经学者整理比对,其卦名与传世文献中的《归藏》辑本高度吻合。

简文"寡曰不仁,昔者夏后启卜乘飞龙以登于天而枚占□□"等记载,与《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中的神话叙事形成互证,显示《归藏》可能保留了比《周易》更古老的占卜传统。

值得注意的是,王家台秦简《归藏》出现"坤"卦作"狠(艮)"的特殊现象,清代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所辑《归藏》亦有类似记载,暗示其与《连山》以艮卦为首的体系存在某种承继关系。

从文献学视角考察,《归藏》的传承谱系斑驳可辨。《礼记·礼运》载孔子言"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郑玄注"得殷阴阳之书也,其书存者有《归藏》"。此说将《归藏》与殷商《坤乾》联系起来,晋代《中经簿》更直言"《归藏》殷黄帝作"。虽然黄帝托名之说存疑,但《归藏》卦辞中频繁出现的"昔者"句式(如"昔者女娲卜补天而枚占"),以及《左传》《国语》所载春秋时期占例与《归藏》占法的契合,均显示其可能保留了商代占卜文化的核心要素。

明代杨慎《升庵集》指出:"《归藏》之易,其卦先坤后乾,与《周易》相反,盖殷人尊母统之义也",这一观点与商代青铜器铭文中女性祖先崇拜现象相呼应。

地方志与金石文献中亦存《归藏》遗踪。清代《山西通志·经籍志》收录有《归藏》三卷,注云"见《汲冢周书》";北宋《崇文总目》著录的《归藏》三卷虽已亡佚,但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转引《中兴书目》记载:"《归藏》隋世有十三篇,今但存《初经》《齐母》《本蓍》三篇"

值得注意的是,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中"坤巽离兑"的卦序排列,与传世文献所述《归藏》卦序存在结构相似性,暗示战国时期楚地可能流行着《归藏》的实用化变体。

当代学者通过跨学科研究,逐渐揭示《归藏》的思想内核。出土简帛显示,《归藏》占辞多采用"某某卜某事而枚占于某,曰吉/不吉"的固定句式,与殷墟甲骨卜辞"王占曰"的程式高度相似,却比《周易》的"元亨利贞"判词更具叙事性。这种差异可能反映商周占卜思维的演变:前者侧重对具体事件的巫术判断,后者则发展出抽象哲理。

饶宗颐在《殷代易卦及有关占卜诸问题》中指出,王家台秦简《归藏》中"天目朝朝"等辞例,与《诗经·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存在意象关联,证明《归藏》保存了早期天文学与巫术结合的思维模式。

《归藏》的式微过程同样耐人寻味。《汉书·艺文志》未著录《归藏》,而《隋书·经籍志》突然重现记载,这种文献断层可能与其"重阴"思想与汉代阳尊阴卑观念的冲突有关。

但《归藏》的影响并未彻底消失:东汉张衡《灵宪》所述"幽赞神明,《易》称《归藏》",显示其仍为知识阶层所熟知;唐代李鼎祚《周易集解》引《归藏》卦辞释读《周易》,更证明其作为《周易》前身的思想价值。

综观《归藏》的历史轨迹,从商周太卜掌管的官方秘典,到战国楚地的实用占书,再到秦汉之际的文献重构,其兴衰折射出中国上古思维模式从巫术占验向哲学思辨的转型。正如王国维所言"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三易更迭实为华夏文明自我更新的精神表征。当代出土文献的不断涌现,正逐渐拂去蒙在《归藏》之上的历史尘埃,使其作为中华元典的价值得以重新彰显。

二、核心逻辑原理差异

《周易》与《归藏》作为中国古代两大占卜体系,其核心逻辑原理的差异折射出先秦思想史的深刻分野。从卦序排列到占卜方法,再到哲学内涵,二者形成阴阳互补的思想格局,这一差异在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物中皆有确证。

1、卦序差异:阳刚创生与阴柔归藏

《周易》首卦为乾,《归藏》首卦为坤,这一根本区别早在《周礼·春官》中即有记载:"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东汉桓谭《新论》进一步明确:"《归藏》四千三百言,藏于太卜。其经卦皆八,别皆六十四,文王演为六十四卦,其首坤乾。"1993年湖北江陵王家台秦简出土的《归藏》残篇,卦名多与传世文献相合,其中"坤"卦居首的编排方式,印证了《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录的《归藏》卦序传统。

这种差异的哲学根基在于宇宙生成论的不同取向。《周易·系辞》强调"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以阳刚之力为创生本源;而《归藏·郑母经》则提出"万物莫不归藏于地",《礼记·礼运》引孔子语"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郑玄注:"得殷阴阳之书也,其书存者有《归藏》。"

马王堆帛书《易传》中"天地定立,山泽通气,火水相射,雷风相搏"的宇宙图式,与《归藏》重视地气运行的思维更为接近。清代学者马国翰在《归藏》辑本序言中指出:"《归藏》以坤为首,商易尊阴之义,犹《周易》尊乾也。"

2、占卜方法:数理推演与原始巫术

《周易》的蓍草占卜法在《系辞传》中有系统记载:"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这种通过数学运算得出卦象的方式,体现了周代礼乐文明对巫术的理性化改造。而《归藏》的"八索"占法则保留更原始的形态,《左传·昭公十二年》载:"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杜预注:"八索,八卦之说。"孔颖达疏引贾逵说:"八索,八王之法。"王家台秦简《归藏》中多次出现的"枚占"记载,与《楚辞·离骚》"索琼茅以筳篿兮"的占卜方式相呼应,当为结绳记事的遗存。

考古发现证实了这一差异。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显示,商代占卜多用灼烧兽骨法,而周原甲骨则出现数字卦符号,张政烺先生提出的"数字卦"理论表明,周人已开始将占卜结果数字化。清华简《筮法》篇详细记载的"四位卦"体系,与《归藏》占法中的方位观念存在明显承继关系。明代学者朱谋玮在《周易象通》中比较二者:"《归藏》占法尚象,《周易》占法尚数",可谓的论。

3、思想内核:生死轮回与变通革新

《归藏》的思想特色集中体现于其独特的生死观。《归藏·启筮》载:"瞻彼上天,一明一晦,有夫羲和之子,出于阳谷",又言"复归其明,死而复生",这种循环宇宙观与殷商"尚鬼"传统一脉相承。《穆天子传》卷二记周穆王"披图视典,用观《归藏》之藏",郭璞注:"《归藏》,卜筮书也,言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

近年发现的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中《仲虺之告》篇"有夏昏德,民坠涂炭,天乃锡王勇智,表正万邦,缵禹旧服"的表述,与《归藏》强调历史循环的思想高度吻合。

相较而言,《周易》则发展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变革哲学。《彖传》释革卦:"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马王堆帛书《易传·要》篇记载孔子晚年好《易》,"观其德义耳",这种道德理性化的倾向,与《归藏》的神秘主义形成鲜明对比。清代朴学家惠栋在《易汉学》中考证:"《归藏》本文多言帝、言天,盖殷人尊神之遗;《周易》本文多言君子、言大人,此周人尚礼之验。"

从王家台秦简到清华简,新出文献不断证实《周易》与《归藏》的二元对立统一。二者差异不仅是占卜技术的分野,更是殷周文化转型的缩影。正如《汉书·艺文志》所言:"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归藏》的阴柔归藏与《周易》的阳刚创生,共同构成了中国思想史上最早的阴阳辩证法雏形,其影响贯穿于后世道家贵柔守雌与儒家刚健有为的思想张力之中。当代考古学的进展,正为重新理解这两大体系的历史对话提供着新的钥匙。

三、典籍佐证与特质辨析

关于《归藏》的文献记载与特质辨析,历代典籍与出土材料呈现出丰富的学术线索。从《礼记·礼运》的记载来看,孔子为考察殷商之道专程赴宋国,虽感叹文献不足,却获得《坤乾》一书。郑玄注明确指出此为殷商时期的阴阳之书,与传世文献所称《归藏》存在承继关系。这一记载得到《周礼·春官》"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的佐证,形成三代易学并立的体系框架。值得注意的是,《归藏》在汉代仍有流传,桓谭《新论》称"《归藏》四千三百言",与《周易》篇幅相近,但魏晋后逐渐散佚。

1993年湖北江陵王家台秦简的出土为研究《归藏》提供了实物证据。这批秦简中与易学相关的部分,其卦名与传世文献记载的《归藏》卦序高度吻合。

如《师卦》载"昔者蚩尤卜铸五兵而枚占于巫咸",与《山海经》中黄帝战蚩尤的传说相呼应;《同人卦》记"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则与《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形成互证。这种将上古传说纳入卦辞的叙事方式,与《周易》"象辞"的抽象表达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归藏》作为商代巫史文化的载体特征。

数字占卜体系的分野在清华简《筮法》中展现得尤为清晰。该篇记载的占筮方法采用"六六七八"的成卦规则,与《周易》"六七八九"的阴阳爻变体系存在本质差异。

李学勤在《周易溯源》中指出,这种以"六"为老阴、"八"为少阴的计数方式,可能保留着比《周易》更古老的数术传统。安徽阜阳汉简《周易》的出土进一步印证这一点,其中部分卦爻辞的排列顺序与今本《周易》不同,却与秦简《归藏》的叙事结构相似,暗示两种易学体系在汉代仍有交融。

从地方志材料考察,《归藏》的地域特征颇为显著。宋代罗泌《路史·发挥》引《归藏》佚文提及"夏后启筮御飞龙登于天",与《山海经·大荒西经》"开(启)上三嫔于天"的记载相合。

明代《云南通志》收录的少数民族占卜歌谣中,保留着"坤乾定位,山水通气"的句式,可视为《归藏》思想在边陲地区的遗存。清代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所辑《归藏》佚文中,"乾为天、为圜、为君"等卦象描述,与殷墟甲骨文中"帝"字的宇宙观内涵存在深层关联。

考古发现与文献的互证揭示出《归藏》特质的三个维度:

其一,在思想渊源上,《归藏》以坤卦为首(《归藏》又名《坤乾》),体现殷商"重母系""尊地德"的文化取向,与《周易》"乾元资始"的周文化形成对照;

其二,在占卜方法上,《归藏》可能采用"八宫"分类法(见《太平御览》引《归藏·初经》),与《周易》的六十四卦序不同;

其三,在文本形态上,《归藏》卦辞多保留"昔者……"的历史叙事模式,具有"以史为占"的鲜明特色。

值得注意的是,历代文献对《归藏》真伪的争议始终存在。清代朱彝尊《经义考》质疑:"《归藏》隋唐已亡,今所传者伪书也。"但王家台秦简的出土证实,至少战国末期已有系统化的《归藏》文本流传。马王堆帛书《易传》中"易有大极,是生两仪"的宇宙生成论,与《归藏·启筮》"两仪未分,其气混沌"的描述存在思想脉络的延续性。这些新材料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归藏》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它不仅是《周易》的前身,更是承载夏商巫史传统的重要媒介。

四、文化价值重估

《归藏》作为上古三易之一,其文化价值长期被《周易》的显赫光芒所遮蔽。清代学者马国翰在《玉函山房辑佚书》中辑录的160余条《归藏》佚文,犹如打开殷商巫史文化的密码本,让我们得以窥见中国早期数术传统的原始面貌。这些散佚的文本碎片,与近年出土的楚简《筮法》相互印证,正在改写我们对先秦思想史的认知框架。

马国翰的辑佚工作具有开创性意义。他在道光年间遍检群籍,从《山海经注》《礼记正义》《史记集解》等46种典籍中钩沉索隐,将《归藏》佚文按卦序编次,其中《初经》《齐母经》《本蓍篇》的辑录尤为珍贵。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文本中频繁出现的"黄帝""蚩尤""共工"等神话人物,与殷墟卜辞中的祖先崇拜一脉相承。如《归藏·启筮》载:"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与《史记·五帝本纪》所述"蚩尤作乱不用帝命"形成互文,揭示出商周之际巫史文化对上古传说的系统化重构过程。

考古发现为《归藏》研究提供了实物佐证。清华简《筮法》篇记载的"四位占法",与传世文献所述《归藏》"占七八"的特征高度吻合。邢文教授在《帛书周易研究》中指出,这种以"六七"为占的数术体系,明显区别于《周易》的"九六"爻变,可能保留着比《连山》更古老的占卜范式。

湖北江陵王家台秦简《归藏》的出土更令人振奋,其卦名"夜""螢"等与传本差异,暗示战国时期可能存在多个《归藏》传本系统。这些新材料证实,《归藏》并非如《周礼》郑玄注所称的"殷易"那般简单,而是承载着更为久远的文化记忆。

从地方志视角考察,《归藏》的传播轨迹隐现于地域文化之中。乾隆《历城县志》载马国翰在玉函山房"聚书五万七千卷",其中《归藏》辑本多采自济南府学旧藏。值得注意的是,泰山周边发现的汉画像石上常见"黄帝战蚩尤"题材,与《归藏》所述神话存在地理重合。

明代《岱史》收录的"黄帝得宝鼎宛朐,问于岐伯"传说,恰与《归藏·郑母经》"黄帝将战,筮于巫咸"的记载形成呼应,暗示泰山地区可能长期保存着《归藏》相关的巫史传统。

文献典籍中的蛛丝马迹更值得玩味。《左传·襄公九年》穆姜筮得"艮之随",其解说方式明显异于《周易》体系,杜预注称"此《连山》《归藏》之辞也"。《周礼·春官》提到"三易之法",贾公彦疏特别强调《归藏》"以坤为首"的特征。马国翰辑本中《初经》卦序确实始于"舆"(坤)卦,与长沙马王堆帛书《周易》的卦序排列暗合。

这种结构差异绝非偶然,反映的可能是殷人"尚质"与周人"尚文"的宇宙观分野——《归藏》强调归藏收敛,恰与商代青铜器纹饰中的"饕餮食人"母题体现的吞噬-再生观念相通。

《归藏》的文化价值不仅在于其占卜技术,更在于它保存的思维范式。马国翰辑本《郑母经》载:"昔者女娲筮张云幕而枚占神明",将创世神话纳入筮占框架的做法,体现的是"神话思维"与"数术思维"的原始统一。

《归藏·启筮篇》所述"鲧殛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的叙事结构,与《山海经》《天问》的记载方式如出一辙,暗示巫史文化可能是早期文献形成的共同母体。这种"神话-占卜-历史"的三位一体特征,为理解《尚书》《国语》等典籍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参照系。

重新审视《归藏》在中华文明谱系中的位置,我们会发现它恰处于巫官文化向史官文化转型的关键节点。孔子所言"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或许正可以通过《归藏》与《连山》《周易》的对比得到具象化诠释。

马国翰辑佚工作的当代意义,不仅在于恢复了一种古籍,更在于为我们打开了重新认识中国文明源头的可能性——在那"神人以和"的时代,数术不仅是预测技术,更是先民理解宇宙与自我的认知框架。随着出土文献的不断丰富,《归藏》这颗蒙尘的珍珠,终将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绽放出独特的光芒。


希望各位朋友评论区交流

来源:正源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