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元朝的忽必烈可是实打实的“铁血帝王”,灭金朝、平大理、逼得高丽(现在的朝鲜半岛)年年进贡,连南宋都被他按在地上摩擦,按理说收拾个弹丸小国日本,还不是手到擒来?可谁能想到,他前后两次征日,几十万大军愣是没踏上日本本土多久,最后全栽在了同一个“老天爷开的玩笑”上—
——忽必烈的“倒霉远征”:15万大军打日本,两次全被台风掀翻?太离谱!
元朝的忽必烈可是实打实的“铁血帝王”,灭金朝、平大理、逼得高丽(现在的朝鲜半岛)年年进贡,连南宋都被他按在地上摩擦,按理说收拾个弹丸小国日本,还不是手到擒来?可谁能想到,他前后两次征日,几十万大军愣是没踏上日本本土多久,最后全栽在了同一个“老天爷开的玩笑”上——台风。
忽必烈放着好好的江山不享,为啥非得跟日本死磕?真不是他闲得慌,这里面全是政治和战略的小算盘,一共三笔账:
第一笔是“威望账”。自打唐朝末年,日本就断了跟中国的官方往来,算到元朝那会儿,都快三百年没“认大哥”了!忽必烈刚从弟弟阿里不哥手里抢下汗位,元朝内部还有不少蒙古贵族不服他,要是能把日本这个“失联小弟”揍得服服帖帖,让它上表称臣,那他“大元皇帝”的威望直接拉满,巩固权力还不是稳稳的?
第二笔是“军事账”。当时元朝正跟南宋打得你死我活,而日本跟南宋的贸易往来特别频繁——南宋缺的硫磺、木材,日本缺的丝绸、瓷器,全靠海上商船运。忽必烈心里门儿清:“把日本拉拢过来,或者干脆打服它,让它断了跟南宋的生意,南宋没了外援,灭它不就更容易了?”
第三笔是“面子账”。元朝刚征服高丽,高丽有支叫“三别抄”的军队不服气,跑到济州岛造反,还派人偷偷去日本搬救兵,想联合日本一起对抗元朝。忽必烈得知消息后,气得拍桌子:“我还没找你日本的茬,你倒敢跟我作对?必须给你点颜色看看,让你知道谁才是东亚老大!”
其实在动武之前,忽必烈还试过“和平招降”——1266年、1268年、1271年,三次派使臣去日本,可镰仓幕府的掌权人北条时宗根本不搭理,觉得“隔着重洋,你能奈我何?”第三次甚至把元朝使臣晾在京都城外一个多月,连顿饭都没好好招待。忽必烈一看“软的不行来硬的”,1274年,第一次征日战役正式打响!
这次元军选了离日本最近的北九州下手,先拿对马岛“开刀”——这岛就像日本的“前院大门”,拿下它,后续大军就能源源不断登陆。元军的阵容也挺豪华:蒙古骑兵2万、汉军5万、高丽军1.5万,加起来8.5万人,还有900多艘战船,全是高丽帮忙造的,船上还装了当时最先进的“回回炮”(也就是投石机,能扔几十斤重的石头)和连发弩机。
农历十月初三,元军从高丽的合浦(现在的镇海湾马山浦)偷偷出发,十月初六凌晨就摸到了对马岛。当时对马岛的日军守将叫宗助国,手里就300多士兵,还在睡大觉呢。元军一声令下,战船直接冲上岸,蒙古骑兵挥舞着马刀,汉军用弩机扫射,高丽军负责拆工事,不到半天就把对马岛的日军全灭了,宗助国也战死了,元军轻松拿下第一滴血。
接着元军马不停蹄,十月十四日直奔壹岐岛。壹岐岛守将平景隆倒是提前收到了消息,凑了1000多兵等着,可跟元军一交手,根本不是对手——元军的回回炮一扔,日军的工事直接被砸塌,平景隆眼看打不过,干脆带着全家自杀了,壹岐岛也成了元军的囊中之物。
十月十六、十七号,元军又玩起了“多点偷袭”,分兵攻打九州的松浦、平户等地,把日军搅得鸡飞狗跳。当地的日本武士们还沿用老套路,骑着马冲上去“一骑讨”(单打独斗),结果被元军的弩机射成了筛子。
真正的大决战在十月二十号的博多湾。日本镰仓幕府急了,调集了10万日军(大多是武士和农民),在博多湾列阵等着。可元军根本不按常理出牌:先派战船用回回炮轰日军阵地,再让步兵拿着长枪组成方阵冲锋,最后蒙古骑兵绕到侧翼包抄。日军一下就被打懵了,全线崩溃,丢了博多,一路往九州首府太宰府跑,眼看元军就要乘胜追击,把北九州整个拿下了。
可谁能想到,剧情突然来了个180度大反转,元军追得太得意,前方指挥的左副元帅刘复亨(汉军将领,打仗特别猛),居然骑着马冲到最前面指挥,想抢个头功。日军大将少贰资景是个神箭手,瞅准刘复亨没戴头盔的瞬间,回头就是一箭,正好射中他的肩膀。
主帅一下马,元军顿时没了主心骨。虽然当时还占着优势,但将领们商量来商量去,觉得“天黑了不好打,不如先撤回船上休整,明天天亮再一举拿下太宰府”——他们压根没把残兵败将的日军放眼里,可这一撤,就彻底把机会给丢了。
当天夜里,北九州的海面上突然刮起了台风,那风刮得叫一个邪乎,风速能有十几级,海浪跟小山似的往船上拍,元军的战船在海里跟树叶似的被抛来抛去。有的船直接撞在一起,木板碎得像积木;有的被冲到礁石上,船底捅了个大洞,海水哗哗往里灌;士兵们尖叫着抓着船板,可根本挡不住巨浪,好多人直接被卷进海里淹死了。
第二天早上,逃到太宰府的日军哆哆嗦嗦地跑到海边一看,全懵了——海面上除了漂浮的木板、盔甲和尸体,连一条完整的元军战船都没了。后来统计才知道,这场台风让元军损失了1.3万多人,战船沉了一半多,剩下的残兵只能灰溜溜地撤回高丽。第一次征日,就这么因为一场台风草草收场。
按说吃了这么大的亏,忽必烈该收敛收敛了吧?可镰仓幕府的北条时宗更硬气——1275年和1279年,忽必烈又派了使臣杜世忠、周福去招降,结果全被北条时宗拉到镰仓的刑场上砍了头。消息传回元朝,贵族们气得跳脚,忽必烈更是觉得丢尽了面子:“我大元铁骑踏遍欧亚,还治不了你个小日本?”1281年,他下了血本,发动了第二次征日。
这次的阵容比第一次豪华十倍:总共15万大军,分成两路——东路军5万人(蒙古军、汉军、高丽军组成,由忻都、洪茶丘指挥),还是走老路线从高丽出发;主力江南军10万人(大多是南宋投降的士兵,由范文虎指挥),从江南的庆元(现在的宁波)出发,计划在北九州汇合,一起踏平日本。
可谁能想到,这场仗打得比第一次还憋屈,简直是“开局不顺,全程拉胯”!东路军倒是按计划出发了,五月底就到了北九州海域,可等了快两个月,江南军才磨磨蹭蹭地赶到——为啥?因为江南军的战船是赶工造的,好多工匠为了应付忽必烈的限期,用的全是旧木料,连钉子都没钉牢,还没出海就漏雨,只能边修边开,能不快吗?
更糟的是,两路军的将领还不对付。忻都觉得自己是蒙古贵族,看不起范文虎的“降兵”;范文虎觉得自己兵多,不听忻都的指挥,俩人为了谁当总指挥吵了好几天,压根没心思制定作战计划。
这时候日本早就有了准备——第一次吃了亏,北条时宗在北九州的海岸线上修了一道长达20公里的“元寇防垒”:用大石头砌的石墙,高3米、宽2米,还在墙上挖了射击孔,专门防元军登陆。东路军想找地方登陆,围着海岸绕了好几天,愣是没找到突破口;好不容易在志贺岛抢滩登陆,又遇上了训练得更好的日军——这次日军学聪明了,不搞“一骑讨”了,也组成方阵,用长枪和弓箭跟元军对拼,还派小船偷袭元军的战船。
元军打了几天,不仅没占到便宜,反而死伤了好几千人。更要命的是,七月的北九州又潮又热,元军的军营里开始闹疫病——疟疾、痢疾到处传,士兵们上吐下泻,有的连刀都拿不动,减员越来越多,前进的速度比蜗牛还慢。
好不容易等到江南军来了,两路军刚汇合没几天,农历七月三十日,第一次征日的“噩梦”又回来了——海上突然刮起了台风。这次的台风比上次还猛,刮了整整两天两夜,江南军那些赶工造的破船根本扛不住,一下就散架了,1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东路军的战船虽然质量好点,但也被吹得七零八落,5万人最后就剩1.5万活着回去。
范文虎本来还想组织残兵反击,可一看这架势,直接跳上一艘小船跑了,把剩下的士兵扔在岛上不管。这些士兵没吃没喝,最后要么被日军抓了当奴隶,要么饿死在岛上。第二次征日,又因为台风彻底泡汤了。
后来忽必烈还想搞第三次征日,甚至在江南又造了一批战船,可当时元朝的麻烦事儿太多了:江南刚平定,老百姓因为造船、征兵怨声载道;北方的海都(蒙古贵族)又发动了叛乱,忽必烈得派兵去平叛;再加上两次征日损失了20多万人、几千艘战船,国库都快空了,实在没力气再打了,最后只能放弃。
这两次对日出征也是够离谱,忽必烈带着几十万大军,两次都把日本逼到了绝境,结果全被台风这个“老天爷的外挂”给搅黄了。日本后来把这两场台风叫做“神风”,觉得是“天照大神保佑”,二战时的“神风特攻队”,就是从这儿来的。
要是当时没有那两场台风,日本可能真就被元朝给灭了,历史也就不是后来的样子了。
#历史##历史人物#
来源:无为不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