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群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围拢过来。染着奶茶色头发的女孩眼角带泪,手里晃着没拨号的手机叫嚣着报警。两位年轻小伙一左一右堵住老人退路,三台手机镜头快怼到他满是老年斑的脸上。这把年纪的人哪见过这种阵仗,支吾的解释都被此起彼伏的“老色狼"唾骂声淹没。
灼人的阳光烘烤着步行街水泥地面,七旬的孙大爷正在商场门口等人。不远处的遮阳伞下,穿着热裤的年轻女孩踩着伞架底座摇摇晃晃,伞骨承受着本不该有的重量。
“姑娘注意安全。"老人第三次提醒变得急促。当他的食指刚触碰到对方防晒衣的袖口,戏剧化的尖叫划破空气:“这老头摸我!"二十米外的便利店顾客都探出了头。
人群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围拢过来。染着奶茶色头发的女孩眼角带泪,手里晃着没拨号的手机叫嚣着报警。两位年轻小伙一左一右堵住老人退路,三台手机镜头快怼到他满是老年斑的脸上。这把年纪的人哪见过这种阵仗,支吾的解释都被此起彼伏的“老色狼"唾骂声淹没。
当善意触碰到流量时代的敏感神经,竟能迸发出如此扭曲的化学反应。目击者后来提供的视频显示,整个事件不过四十秒,却足以让一位遵守了一辈子公序良俗的老人体验到社会性死亡。更值得玩味的是,几个“路人"在混乱中始终保持在最佳拍摄角度。
知情人曝光的细节让事件变得魔幻:有人发现带头起哄的三个年轻人账号属同一家MCN机构,她们三天前刚发布过“街拍防狼教学"。当商业脚本需要冲突爆点时,街边老人成了最安全的道具——毕竟谁会相信精明的网红需要碰瓷古稀老人?
相似的剧情在公共空间轮番上演。两个月前王府井书店门口,小学男生被指控“故意蹭胸",监控证明其转身时书包自然刮蹭,但当事人的短视频已经收获5万点赞。当维权变成流量密码,受害者的身份竟成了可随意穿脱的戏服。
法律学者指出这类行为正游走于灰色地带。造谣视频存活的两小时已能满足传播需求,即便事后辟谣也难以消除数据痕迹。比起可能面临的治安处罚,某些人更在意那波汹涌的流量能兑换多少广告分成。
更令人心惊的是围观者的条件反射。面对突发纠纷,多数人会根据表象迅速站队,现场记录的百余条短视频里,只有两条提及“要不要先看监控"。在注意力经济时代,情绪输出永远比真相跑得快,而每个举起手机的人都是这场荒诞剧的临时演员。
这场闹剧的尾声充满反讽:当警察调取监控时,人群瞬间散去。躲在角落的始作俑者正检查着手机素材,评估哪个角度更能引爆热搜。而那位呆立原地的老人至今没想通:提醒年轻人注意公共安全,为何成了难以洗刷的污名?
公共摄像头能还原事实,却照不出现代人心中崩塌的信任基础。当道德审判变得如此草率,也许我们每个人都该警惕——下次举起手机前,先确认自己不是在参与某个精心设计的真人秀。毕竟在这个全民记录的时代,谁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被流量选中的道具。
【声明】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动漫思维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