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兵:以智慧农业为抓手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5 12:01 3

摘要:2023年下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黑龙江、浙江、广西等地考察调研时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概念。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

2023年下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黑龙江、浙江、广西等地考察调研时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概念。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个重大概念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个重大任务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科学继承和创新发展,是对习近平经济思想内涵的进一步丰富、深化和发展。必须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要求,深刻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

黑龙江省富锦市万亩水稻公园智慧农业系统

智慧农业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中之重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

智慧农业是指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智技术为核心支撑,具有预测预警和优化资源配置两大突出功能的高级农业生产形态,具有新质生产力特征。

智慧农业有三大驱动力——数据要素、数智技术、数字经济。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重新定义了生产函数,并且这个新型生产要素如同知识、技术、管理一样,属于非物质生产要素,对其他非物质要素和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物质性生产要素,都能起到优化配置的作用,进而能够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数智技术是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有机融合,可以理解为“数字化+智能化”,是在数字化基础上融合应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智能技术的过程。数智化是新型工业化的鲜明特征,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数字经济是指以数据资源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数字经济的构成主要是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也包括数据产业本身。据《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4年)》,2024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达10%左右。农业数字经济,最大潜力就是对传统农业全产业链全过程进行数字化改造。通过数字化改造能够实现产值增长,增长部分就是数字经济。

从一定意义上讲,数据、数智技术、数字经济是推动智慧农业建设的三大新动能,甚至基于数据的算力和标志性的农业人工智能垂直模型,也是新质生产力。智慧农业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为中国小规模农业实现现代化提供了难得的现实途径。当前需把握这一趋势,推动数智技术创新与应用,带动小农户进入现代化轨道,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我国智慧农业建设扎实推进并取得积极进展

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智慧农业高度重视。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提升农业数字化水平,推进“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创新发展智慧农业,提升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等各环节数字化水平。202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将农业生产信息化率作为规划的指导性目标,以2023年全国农业生产信息化率27.6%为基数,提出到2027年要达到30%,2035年要提升到40%。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助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农业农村部印发《农业农村部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指导意见》《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明确今后一段时期推进智慧农业的工作思路和重点任务。

近年来,我国智慧农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为农业现代化注入了强劲动力。主要有以下几个应用场景。

河北省卢龙县木井镇蔬菜种植基地的智能温室

智慧稻米。在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指导下,中联智慧农业有限公司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卫星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水稻生产进行数字化改造,自主研发“智慧农艺+智能农机”技术体系,在国内率先实现了数字技术赋能的水稻全程数字化、标准化、智能化种植,帮助农户在减少投入的同时提高了水稻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通过构建“空、天、地、人、农机”五位一体的数据采集体系和“10个模块23类算法”的农艺决策算法库,将水稻生产过程划分为播种、插秧、分蘖、孕穗、成熟等13个环节,并细化栽插密度、平整土地、氮肥用量、稻曲病防治关键时间、最佳收获时间等49个决策点。水稻综合增产10%~15%,亩均节约投入品和人工成本128元,其中节氮32.5%、节磷16.8%、减药38%左右。2024年,中联智慧农业在安徽芜湖全域推广智慧“芜湖大米”示范基地100个,总面积45万亩。目前已推广到湖南的西洞庭、大通湖、沅江、贺家山和四川成都彭州等地。

智慧养猪。牧原集团1183个养殖场已实现智能环控、智能饲喂、智能巡检、智能消洗等养殖全过程智能化应用。通过应用智能养殖技术,猪场整体生产效率提升35%以上。其中,巡检预警准确率超过95%,猪只成活率提升3%;1名饲养员年出栏商品猪达1万头,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育肥猪达115公斤,平均出栏日龄不超过160天,头均兽药费用降低42元,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达到了28头,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6%以上。推广生猪饲料豆粕减量替代技术,平均每养一头猪减少31公斤大豆消耗量,每出栏一头猪降低饲料成本约15元、减少1.26公斤氮排放量。2024年我国大豆进口量1.05亿吨,如果这一技术能够推广覆盖到整个养猪行业,可减少大豆进口2170多万吨,占大豆进口20%以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提升。

区块链+蔬菜。2021年起,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选取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玉泉洼农民合作社的韭菜开展区块链技术应用创新试点。充分利用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共识机制等功能特性,改变了传统的质量追溯,增加了可信度,实现了韭菜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全过程各环节数据关联。在销售环节,与盒马鲜生、京东、翼支付等多家电商企业建立了产销关系,并在电商平台上设立了区块链产品专区,提升了韭菜品质,其售价增长50%左右,经济效益显著。试点成果受到广泛认可,成功申报了中央网信办批准的全国农业领域唯一的“区块链+蔬菜”综合试点项目。在“区块链+韭菜”试点的基础上,将试点扩展到四川彭州等蔬菜主产区,品种扩展至莴笋、西红柿、黄瓜、生姜、茄子、辣椒、萝卜等16个品种。2024年,“区块链+蔬菜”质量追溯创新应用入选国家数据局首批50个数字中国建设典型案例。

北斗+智慧农业。2024年,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联合地方政府、省市农业农村信息中心,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所属北斗研究院以及佳格天地、大蚯蚓科技等农业龙头企业,共同开展“北斗+智慧农业”支撑玉米、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试点工作,在黑龙江开展春玉米和大豆,在山西、辽宁、北京开展春玉米,在河南、安徽开展夏玉米的试点。经实割测产、加权平均,其中9个玉米试点田块共计9815亩平均单产提升13.1%,1个大豆试点田块3.82万亩平均单产提升12.7%,效果超出预期,实现了当年提出、当年实施、当年见效。2025年,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试点品种,重庆永川区“北斗+智慧农业”支撑油菜单产提升试点,农机使用效率提升20%,油菜试点平均亩产达147公斤,提升5%;河南内黄县“北斗+智慧农业”小麦试点田块平均亩产632.4公斤,单产比周边农户高19.9%。

重点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和特色农产品价格指数。重点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创新构建了适用重点农产品全产业链的数据治理模式及流程,汇聚形成了8大类25个品种的数据资源池,强化数据整合共享和开发应用,能够提供覆盖生产、加工、消费、贸易、价格、成本收益等全产业链关键环节近600个指标的数据展示与查询。特色农产品价格指数在数字经济发展和数据资源积累基础上,综合挖掘数据价值,用数据决策和管理、服务产业发展,是产业发展“风向标”,市场运行“晴雨表”,风险防范“避雷针”。

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价值,借鉴国内最新理论成果,融合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已有的城乡边界地理信息数据和农村户籍人口样本数据等,创新建立以手机信令大数据为关键核心技术的农民工就业监测模型,对农民工返城务工和返乡进行跟踪监测,为政府部门合理有序推动农民工就业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参考。依托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中国农产品供需分析系统,发布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平衡表,有助于政府精准调控,实现“产需平衡、价稳粮安”,引导价格合理形成,稳定产业链预期。

下一步推进智慧农业发展的关键举措

当前,智慧农业大规模推广应用仍面临技术装备相对落后、关键设备依赖进口、国产装备不好用不耐用、应用成本总体偏高、设施基础存在短板、协同推进机制不完善等瓶颈问题。“十五五”时期,建议进一步加强智慧农业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数智化能力提升工程、农业农村数据基础设施、政务管理服务一体化平台、乡村振兴重点业务数字化改造等,助力农业强国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

抓规划,把智慧农业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来抓。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对标世界农业前沿,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发展智慧农业的做法和经验,切实把智慧农业作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内容,把智慧农业列入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十五五”规划,编制智慧农业建设专项规划。

抓数据,解决好发展智慧农业最薄弱的环节。以智慧农业应用场景为牵引,加快构建空天地一体化数据资源采集体系。重要数据来自田间地头、动植物本体,为模型训练提供海量、源源不断的“数据饲料”。要把农业物联网作为数据采集最重要的渠道之一,加快建立健全农业全产业链数据资源体系,确保各个关键节点的智能决策都有数据支撑。推进公共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和开发利用,推动形成政务数据、行业数据、社会数据、企业数据汇聚、共享、利用的机制,建立政产学研农业数据协作平台,加强数据获取、治理、分析、应用、安全能力建设,更好地激活、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为科学决策提供精准数据支撑,让数据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抓手,让农民包括农机手成为数据采集的主体,让数据采集成为农民增收的新渠道。

抓平台,强力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建设。总结浙江、江苏、重庆等已建成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省份的经验,借鉴美国开放数据、日本建设农业数据协作平台的做法,大力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平台构成主要包括基础设施体系、数据资源体系、应用支撑体系和业务应用体系。平台的功能定位:一是推动公共数据开放共享,企业和私人数据交换交易;二是以数据提升农业农村部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三是为各地打造智慧农业应用场景提供数据资源和实践案例。

抓应用,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瞄准现代农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痛点,在总结现有成熟的智慧农业建设经验基础上,因地制宜打造一批智慧农业技术应用场景,积极争取智慧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同时要加快形成企业先行投资、政府后补助的建设运营机制。及时发现总结智慧农业建设的典型案例,加强宣传推介,鼓励支持各地建设智慧农业的示范区、引领区,加快从“盆景”走向“风景”,加快形成“一地创新、全国应用”推进局面。

抓科技,加大数字科技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支持相关企业牵头攻克传感器、芯片、算法、模型、人工智能等关键核心技术,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系统集成,加快形成智慧农业技术体系。联合相关科研单位和企业,建立集中攻关、联合作战机制,大力研发基于物联网的农情感知、基于大数据的农业分析、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处理等“卡脖子”关键技术,加强农机智能装备和农业机器人研发。举办乡村数字人才培训,重点培育智慧农场、牧场、渔场建设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高智慧农业技术应用水平,解放和发展数字化生产力。鼓励支持大专院校设立智慧农业专业和课程,尤其是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加强人才培养。举办智慧农业创新大赛,让智慧农业创新成果落地见效。

作者:王小兵(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

编辑:霍然

监审:郭平稳、徐锋

投稿邮箱:wgsntg@126.com

来源:微观三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