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现在的生育率低,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养孩子的外在因素太多了,很多时候都从内心层面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阴影
文/兰妈谈育儿
都说生孩子简单,带孩子难,一个人带大的孩子更是难上加难
而现在的生育率低,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养孩子的外在因素太多了,很多时候都从内心层面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阴影
今天我们要聊的话题就是:“奶奶带孩子要不要开工资”
*(需要声明一点:这里并不是有意针对谁,也不是为了制造什么焦虑和矛盾,而是就某个话题展开一些实际性的探讨,如有表达不周、形容不妥的,还请友好赐教)
认识一位妈妈,她是一位带货主播,一个人把两个女儿拉扯大,每天还有高负荷的带货工作等着她,忙起来的时候甚至连饭都顾不上吃
前几天,送女儿上学的路上,就碰到她火急火燎地往回跑,和她浅聊几句后才知道,原来是着急赶回家做家务,家务做完后还有很多看得见、看不见的活儿等着她
可以说,这位妈妈根本就没有闲着的时候,人走在大街上也低着头看手机处理带货订单
再看到她如此辛劳、如此不简单,我也不禁心疼地问一句:“婆婆呢,不能帮你带带孩子,分担点家务活吗”
没想到,妈妈却说:“婆婆要上班挣钱,我一个月本身也赚不了多少钱,如果再给婆婆开工资的话,那一个月挣的钱就算白挣了,还不如自己一个人辛苦些,每个月抛开花销多多少少还可以再攒些钱”
刹那间,我不禁产生疑问“婆婆带孩子还需要开工资吗”
妈妈也告诉我,她的婆婆不止一次当她面说过“不出去挣钱,谁给我钱花呀”,又或者借别人家的事发表观点说“带孩子不拿钱谁给你带孩子”的话
01
从生活角度来说
“需要钱”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听一个育儿博主说过:
“这养孩子呀,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从出生到17岁,养一个孩子的平均成本为53.8万元,如果再培养到大学本科毕业,那还要上升到68万元”
先不说这个数据的准确率如何,但养孩子费钱确实是一大事实
记得兰妈刚生孩子那几年,衣柜里基本上就没有见过新衣服长什么样子
说出来不怕尴尬,有一年带1岁大女儿回家时还穿了一双破袜子,当时正处于寒冬季节,脱掉鞋当着外婆面烤一烤冻僵的双脚时,外婆一眼就看到我露出大拇指的脚
她心疼地说了一句“我说我已经够省的了,没想到你比我还省,袜子都破成那样子了怎么还不换”
说完,外婆赶紧回到房间里找一双新袜子还给我穿在脚上
那一刻,我感动得热泪盈眶,也不禁质问自己:“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居然连一双袜子都舍不得给自己买了”
是缺钱吗?并不完全是
而是有了女儿之后,总想着有一千块钱,就要把999元钱都拿出来,给女儿买奶粉、买漂亮衣服、买好玩的玩具、再带她去游乐场玩儿…
于是,在许给女儿愿望太多的情况下,即便是有钱,有足够的钱,也总是想着先花在孩子的身上
一双几块钱的袜子,也并不是买不起,而是为人母之后一心扑在孩子身上,不注意形象,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打扮自己、处处做好精致了
所以说,从生活角度来说,带孩子“需要钱”是一个必然的经过
特别是那些出生就带着期待、关爱、还有娇生惯养的孩子,父母对孩子都尚且少吃一口、也不会亏了孩子,那隔辈亲的爷爷奶奶又怎么会例外呢
手里有积蓄的时候会大把把地往外拿,手里没积蓄的时候也是自己少吃一口、都不能亏了孩子
而最关键的一点,还是现在孩子若娇生惯养多了,长大后就很容易形成“一次没满足,就忘记你之前所有好”的白眼狼性格
在那种失去金钱支撑就和孙子孙女不亲的情况下,当老人就会难上加难了
02
从人性角度来说
“带孩子谈钱”会有些伤感情
养孩子费钱,带孩子需要钱,这虽然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可如果从人性角度来说,如果凡事需要用谈钱来衡量要不要带孩子,也多少会有些太伤感情了
认识的一个朋友就是如此
她结婚的时候公婆在上班,生孩子的时候公婆也在上班
从两个女儿出生的哇哇啼哭开始,都是由她一个人手把手带到大的,那几年也是她日子过得最辛苦、最穷最没钱的时候
能穷到什么地步呢?出门买东西货比三家后,甚至还经常为了几块钱、几毛钱讨价还价,然后再落下个被鄙视、议论纷纷的背影…
直到大女儿读幼儿园那年,她给婆婆提建议说:“妈,您年纪大了,就不要出去上班了,我们俩相比,我还年轻,出去上班肯定会更有前途和挣大钱的机会,而您就在家里安心地帮我们带带孩子,我一个月给您拿2千块钱的生活费”
没想到,婆婆却告诉她:“2千块钱能干什么呀,我就要趁着现在能挣钱的时候好好挣几年钱”
一瞬间,本身就抱着“婆婆带孩子,愿意带是情分,不愿意带是本分”思想的朋友,心里面开始慢慢发生变化了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朋友下定决心要做一个不依靠人、也不需要公婆帮扶的妈妈,她一边挣钱、一边照顾着两个孩子,对公婆再也没有说过求助的话,一家人住在一起也感情淡地形同陌路
后来,我和朋友聊起这件事,向她分析“老人家和我们存在隔辈思想,他们都是吃苦过来的,就像以前下地干活一样,要强的他们经常是农活不做完就不回家吃饭,现如今也是一样,自己能挣钱的时候都希望可以多挣几年钱”
可朋友却依然觉得“道理都懂,也能理解他们的心情,可我就是接受不了凡事要拿钱来说事的态度,如果一家人干什么都要处处谈钱,那除了存在交易性的利益和矛盾之外,感情也会在一次次谈钱中最终心寒意冷”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得出,人性角度不易谈钱,特别是老人带孩子的时候,子女主动拿钱是一码事,老人主动要钱、和跟子女主动谈钱又是另外一码事了
记得例子中的朋友就说过一句话:“如果婆婆不开口要,我还会给的更多,可她开口要了,就让人给不起劲儿了”
这就是所谓的家人亲情,不能用金钱来衡量,而亲情之间的有来有往、互帮互助,也是这个世间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03
从整体角度来说
事实和会说话又是两个概念
一个孩子的到来是整个家庭的希望,而一个孩子的成长也自然需要整个家庭的助力
前面从生活角度、和人性角度,分别分析了老人带孩子要不要开工资这件事,在各有各的论点和亲情问题见解情况下,兰妈始终觉得这是属于一个相互理解、和爱护的过程:
•比如,老人在家里带孙,能理解子女在外挣钱不容易,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而子女在外面没有后顾之忧地挣钱,等到平时视频、或者过年回家看到自己孩子被养得懂事听话时,自然会感动地孝敬公婆、犒劳公婆的辛苦与付出
•又或者,子女也要多包容老人在家带孩子的情绪问题,正所谓不当家不知道柴米油盐贵,不带娃也不知道带娃的人都会被气得崩溃,平时尽可能地嘴巴甜一些,多说一些好听话的、多一些节日的仪式感,在这种彼此爱护、又相互尊重包容的情况下,老人带孩子起劲儿,子女在外面工作的时候也能安心放心
兰妈的婆婆,有个大姐,从她儿媳妇怀孕开始就跟在身边照顾,小孙子也是她一手带到大的
再后来,儿子儿媳离了婚,这个奶奶就是既当奶奶、又当妈妈了
最重要的是,她不仅一人承担起带孩子、辅导孩子学习的重任,还在家附近租了一些场地种地养鸡,每个月光是卖菜、卖鸡蛋的钱就足够家里的开销了
有一次,我清楚地记得,她和婆婆打视频通话,婆婆满脸羡慕地说:“你真厉害,一个月不知道给你儿子省了多少钱,按照你们那边现在的行情,他一个月请个保姆最低也得五六千吧”
可没想到,对面却传来了一番让人听了特别称赞的声音:“话不能这么说,带自己的亲孙子,怎么能提钱呢,更不能用请保姆需要多少钱的话拿出来比较,不是那么回事”
其实,这就是所谓的“事实”和“会说话”两个概念
在带娃需要钱的事实中,又能做到把孙子孙女当成自己的小孩看待,在不分亲疏、又没有置身事外的护短情况下,“会说话”讲出论点,不仅让人挑不出毛病,还能让自己的家庭置于温馨和谐之中
所以,从整体角度来说,给不给钱、和要不要钱是两码事,事实需要、和会不会说话也同样是两个概念
平时学会掌握这个度,并多一些理解和支持,你会发现家庭矛盾、乃至亲子矛盾,都会在一定程度被有效化解了
那么,关于老人带孩子到底要不要开工资这件事,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来源:兰妈谈育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