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错失大好机会?与韩国议长碰面,朝鲜领导人只说了一个字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5 11:42 1

摘要:9月3日,北京举办了一场纪念活动,26国元首都来了。朝鲜领导人很少参加这种多边活动,这次他先是看了阅兵,又参加了招待会。之后,他坐上普京的“奥鲁斯”车,去国宾馆和普京会谈了。两人聊了一个多小时,其中差不多有一小时是一对一交谈。

9月3日,北京举办了一场纪念活动,26国元首都来了。朝鲜领导人很少参加这种多边活动,这次他先是看了阅兵,又参加了招待会。之后,他坐上普京的“奥鲁斯”车,去国宾馆和普京会谈了。两人聊了一个多小时,其中差不多有一小时是一对一交谈。

与此同时,韩国国会议长禹元植以总统特使的身份和朝鲜领导人握了手。禹元植说:“我们时隔7年再见面。”朝鲜领导人只简单回了一个字:“是”,画面就到这里了。另外,普京和禹元植简单交流的时候,问了一句要不要帮忙转达一些话给朝鲜领导人。

这三件事放在一起看,能理出三条线:一是俄朝关系在不断加深;二是朝韩在北京有了一次接触;三是韩国总统李在明没有到场。这三条线合起来,意思就很清楚了。

先说说俄朝会谈,普京说俄朝关系“很特殊”,朝方称俄罗斯为“兄弟”,还说会“竭尽所能”帮忙。外交语言的程度不一样,“伙伴”“友好”这些是比较普通的,“同盟”“兄弟”就更进一层了。光说还不算,得看有没有实际行动。自从6月两国签了《俄朝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合作明显加快了。

朝鲜在库尔斯克方向给俄罗斯提供了支援,俄罗斯也公开表示感谢,还提到朝方人员有牺牲。至于对战场具体有啥影响,规模多大,数量多少,没具体说到,但朝鲜“出人出力”这一点已经说明问题了,条约可不是光说说,而是落到实处了。

不少人觉得两人“上车互相谦让”只是个小花絮,其实不是。去年普京在平壤和朝鲜领导人轮流开车,今年在北京又有礼让座位的镜头。这些细节可是在公开场合展示双方的互信。除了谈正经事,两人还把个人关系也融入到同盟关系里了。对国内民众来说,这表明不是临时合作,而是长期的关系。把这种关系具体到这些细节上,政策就不容易变来变去,有利于深化合作。对外部想阻拦的力量来说,也更难插手了。

再说说朝鲜领导人回的那个“是”字。很多人觉得这是朝鲜领导人给冷脸,我不这么看,我觉得这是一种克制。地点在北京,禹元植的身份可不低,他是韩国立法机构的二号人物,还是总统特使。但他不是内阁成员,手里没有推进谈判的权力。公开信息显示,他这趟就是来出席活动的,行程里本来没有和朝鲜的正式对话,握手和那句“7年再见”,已经是临时加上去的了。朝方不多说,是在控制信号,避免被解读成“马上要恢复对话”,从安全角度看,这样更稳妥。

还有李在明,他之前说过想要缓和半岛局势,也希望中国能发挥作用。现在舞台都搭好了,他却没来。造成的结果就是,他错过了一个成本很低的直接沟通的机会。在多边场合和对方最高领导人当面交流,这种机会可不多啊。

同时,朝鲜这次在北京的安排很满,又是和俄罗斯深度会谈,又是在中国这个第三方场合亮相,这就等于告诉外界,朝鲜愿意接触,但不会主动去追着对话。韩国派出议长当特使,礼节上是够分量,但在权限上,他没法对军事、情报、制裁等关键问题作出承诺。口头说得再好听,没有文件、没有备忘录,实际价值就不大了。

普京说的那句“要不要我帮忙转达”,这是在试探一条低成本的沟通渠道。俄罗斯既给了韩国面子,又没有越界。报道里没说韩国有没有要转达的内容,俄朝通报里也没说有没有转达,这种顺手的事也不需要说太多。从更大的背景看,俄罗斯一边通过这个平台加强和朝鲜的关系,一边把自己定位成在半岛议题上能沟通的一方。谁有沟通渠道,谁就能掌握节奏。

半岛局势会怎么发展呢?在北京的这次握手,镜头里看是礼节,现实中可是博弈。韩国暂停了对朝扩音广播,这是释放了一点善意,但安全困境还在啊。半岛的核心问题是核导和同盟,美韩军演不停,朝鲜就会觉得受到威胁;朝鲜的核导问题不解决,韩国在军事上也不敢放松。北京这次提供了一个舞台,舞台虽然不能解决双方的不信任,但能给双方一个试探的机会。礼节性的握手是试探,简短的回应也是试探,只要不踩雷,就算是一点小进展吧。

朝鲜这次释放的信号很清楚,就是愿意在中国的地盘上接触,但首要任务是和俄罗斯的战略合作,朝鲜把沟通的门开在北京,把重要的钥匙交给了莫斯科。对韩国来说,这就是在提醒他们,你不来,别人会来;你不说,别人可能会代你说。

有人会说韩国也在释放善意啊,李在明表达过缓和的想法,也停了扩音广播。但问题在于节奏和场合啊,半岛议题风险太高了,关键节点错过了,话语权很快就被对手拿走了。这次活动很密集,朝鲜第一次在这种国际舞台上高频互动,俄罗斯的存在感也很强,中国提供的平台得到了好评。镜头越多,话语权就越多。韩国总统没到场,只能让特使来补位,不管是权威度、承诺力,还是媒体关注度,特使都比不上总统亲自来啊。直白地说,朝鲜判断对方是不是真心的,很大程度上就看你派谁来了。

这次俄朝会面,有两个词特别关键,一个是“兄弟”,一个是“竭尽所能”。你看,“兄弟”这俩字,直接把双方的关系定了性;“竭尽所能”呢,就是实打实的承诺。说白了,就是告诉自己这边的支持者:“你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同时也跟对手明说:“咱这可不是临时搭伙,是真格的”。

去年普京去朝鲜访问,今年俩人又在北京碰面,这前后的镜头一串联,整个事儿的来龙去脉就特别清楚了。不管是双方在礼仪上的互动,还是在战场支援上的实际行动,都能看出来俄朝关系是越来越近了。但反过来说,半岛这边的军备压力肯定会更大,能操作的政策空间也会更小。

韩国要是想打破现在这个局面,光靠小打小闹的调整可不行,得搞点有分量的政治动作才行,比如双方高层直接对话、搞一套能互相核查的互惠安排,或者阶段性地调整一下军演的节奏之类的。

这次北京提供的这个场合,效果特别明显,俄罗斯和朝鲜都给了很高的评价。这可不光是出于礼貌,其实是在认可这个平台的价值——毕竟谁能把这么多方面都请到一块儿,谁就更有能力牵头讨论议题。而且这次活动没硬推着大家搞什么议程,各方都有自己互动的空间。对这个地区来说,这种相对宽松的多边互动,可比那种剑拔弩张的对抗强多了,更容易让大家释放一些试探性的信号。就算最后没谈出什么实质内容也没关系,哪怕只是减少一点双方的误判,那也挺有意义的。

不过话说回来,也不能光喊口号不办事。韩国要是真想把“缓和关系”落到实处,就得从最切实的小事开始做;朝鲜要是想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外交空间,就可以把“愿意接触”的窗口,放在这种能控制住节奏的多边场合里。双方各有各的打算,半岛局势这盘棋,现在才刚开局,后面的路还长得很呢。

来源:浩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