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迁界禁海是一场无奈之举!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9 17:43 1

摘要:这是清朝官员劝说拒绝迁界的百姓所说的话。再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对于迁界禁海是这样刻画的,满清官兵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官兵帮百姓搬家,甚至行动不便的老人会坐着官员的轿子搬家。这种其乐融融的画面完全是凭空杜撰吗?

“海逆不时侵犯,以致生民不获宁宇,故尽令迁移内地,实为保全民生。皇上为尔等身家计,权移内地以避贼锋”。

《康熙王朝》剧照

这是清朝官员劝说拒绝迁界的百姓所说的话。再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对于迁界禁海是这样刻画的,满清官兵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官兵帮百姓搬家,甚至行动不便的老人会坐着官员的轿子搬家。这种其乐融融的画面完全是凭空杜撰吗?

我认为不然,在政令刚颁布的时候,官府需要一部分听话的百姓带动更多人听话,所以可能会做出样子来给大家看,但是在迁界禁海的大多数时期,以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项政令是充满血腥以及苦难的。

沿海居民被迫砸烂船舶

早在明朝时期,为了防范沿海的倭寇,明朝政府就颁布了禁海令。这项从朱元璋时期就颁布的法令几乎成了明朝的国策。洪武三年(1370),太祖“罢太仓黄渡市舶司” 。洪武七年,朱元璋下令撤销自唐朝以来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市舶司,中国对外贸易遂告断绝。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又以“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一直到了嘉靖时期,发生了日本使者“争贡之役”,日本人在宁波作乱,嘉靖借这个机会封锁了沿海各港口,销毁出海船只,完全断绝了海上交通。

等到明朝灭亡后,满清入关,这个时候很多抗清力量被驱逐到了海上,为了断绝反清力量和大陆的联系,清廷延续了明朝的海禁政策。1661年(顺治十八年)清廷断然决定实行大规模的强制迁徙濒海居民的政策,史称“迁界禁海”。康熙元年(1662),为防御郑成功的进攻,康熙下令在潮州实行海禁,将沿海居民迁入内地50里。

康熙皇帝

为了收复海岛,康熙划定一个濒海范围,从濒海三十里左右,到濒海四十里、五十里,然后设立界碑,乃至修建界墙,强制处在这个范围内的沿海居民迁移,人为地在沿海地区设立巨大的无人区,福建沿海“五府十三县一百一十八万”沿海军民通通搬家,想要一举饿死郑经。

按照《南明史》的记载“广东迁徙沿海居民在康熙元年二月,清廷派科尔坤、介山二大臣巡视海疆,“令滨海民悉徙内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湾之患。于是麾兵折界,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民”。

康熙二十二年,清朝收复海岛,战略目的已经达到,于是朝廷派人下来,宣布解除“迁界”,允许居民到沿海居住,整整持续了二十多年的迁界禁海告一段落。

迁界禁海地图

清廷实行海禁也是当时客观条件下的无奈之举。因为满清入关后,依赖的是满洲八旗,众所周知,八旗不善水战,清朝一直缺少一支能征善战的水师,而且我们现代人都知道十年陆军,百年海军。建设海军需要长时间投入,但是当时盘踞于海岛上的明郑势力不时袭扰大陆,烧杀抢掠,严重影响百姓生活和社会稳定,必须以雷霆手段消灭之。

所以,清廷采取了双管齐下的方针,分为快和慢,在快方面,朝廷深知,此时的海岛还未完全开发,物资匮乏,明郑能以一岛之力对抗朝廷,靠的是和大陆的经贸往来,所需给养皆仰大陆。只要能掐断这条生命线,就能严重削弱叛军,甚至是饿死。

油画《施琅攻台》

慢方面,清廷开始在福建打造战船,培养海军官兵,策反明郑海军将领,两手准备之下,终于在1683年一举荡平海峡,收复海岛,完成统一,罪在当下,功在千秋。

来源:唯物史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