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欢迎来到世界台球博物馆的微信公众号,今天我们将带您走进一段尘封的历史,探寻中国台球172年的风云变幻。今天的故事,是关于清朝重臣李鸿章、左宗棠与中国第一个台球俱乐部的故事。
欢迎来到世界台球博物馆的微信公众号,今天我们将带您走进一段尘封的历史,探寻中国台球172年的风云变幻。今天的故事,是关于清朝重臣李鸿章、左宗棠与中国第一个台球俱乐部的故事。
(李鸿章与左宗棠)
福州乐群楼:清朝台球文化的摇篮
1842年,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在无奈中签订了《南京条约》,福州也因此成为了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随着以英国为首的各国领事馆的设立,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在这里悄然展开。1854年,各国领事在福州的工作之余,为了丰富业余生活,共同商议后集资建造了一座娱乐场所,取名“万国俱乐部”,后又赋予了它一个充满东方韵味的中文名字——“乐群楼”。这座建筑不仅成为了各国领事和清朝高官们外交活动的场所,更因设立了台球游艺室,而成为了那个时代台球文化的象征。李鸿章、左宗棠等清朝重臣,曾多次在此挥杆击球,乐群楼也因此被誉为“清朝台球第一名楼”。
(乐群楼)
台球与“打弹子”: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19世纪,台球在英国已经是一项深受绅士们喜爱的运动。首任英国驻福州领事李太郭(George Tradescant Lay)与清政府打交道并不顺利,但他对台球的热爱却从未减退。遗憾的是,他直到1845年病逝,都未能如愿在福州享受到打台球的乐趣。然而,李太郭的继任者却将台球引入了乐群楼。此时,在中国人看来,台球与民间玩的弹子游戏颇为相似,于是亲切地称之为“打弹子”。乐群楼也因此成为了“弹子房”,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新中国成立,见证了台球这一西方绅士运动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
台球在清朝时的普及与发展
乐群楼的弹子房不仅为各国领事和清朝高官们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成为了台球运动在中国普及的起点。特别是1863年,英国人罗伯特·赫德(Robert Hart)正式担任清朝海关总税务司后,准许各国的商人将各式台球带入中国。在赫德的推动下,乐群楼中的台球种类不断丰富,由最初的英式比利又引入了开伦台球、美式台球等。这极大地推动了台球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
(罗伯特·赫德 Robert Hart)
乐群楼的变迁与民国时期台球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清政府的覆灭,乐群楼也经历了多重变迁。昔日的乐群楼现已被列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名录,后经修缮改名为“福州大观美术馆”。然而,它在中国台球史上的地位依然不可磨灭。随着乐群楼“弹子房”的诞生,在随后的几十年中全国各地也涌现出众多台球俱乐部,如上海的理查饭店、北京的青云阁、天津的劝业场、济南的大桥饭店、南京的六国饭店等。为此乐群楼可谓是中国现代台球俱乐部的鼻祖。(上海理查饭店)
(南京六国饭店)
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里。通过这段历史,我们不仅看到了李鸿章、左宗棠等清朝重臣与台球的不解之缘,更感受到了东西方文化在福州乐群楼中的交融与碰撞。让我们继续传承这份热爱与激情,共同书写中国台球的新篇章!
本文由星牌世界台球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原创撰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出处。感谢您的阅读与支持!
来源:星牌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