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中元节是“破日”,记得:1不游、2不说、3不吃、4要冻!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5 11:39 1

摘要:“慎终追远从前忆,固本思源永吉祥”,时间过得真快,今日2025年9月5日(农历七月十四),今天晚上路边或十字路口就会出现一个特别的景象,即人们会进行烧纸、跪拜等祭祀仪式。因为明日9月6日,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就是我国传统祭祀节日之一的“中元节”。一些地区就有着在

“慎终追远从前忆,固本思源永吉祥”,时间过得真快,今日2025年9月5日(农历七月十四),今天晚上路边或十字路口就会出现一个特别的景象,即人们会进行烧纸、跪拜等祭祀仪式。因为明日9月6日,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就是我国传统祭祀节日之一的“中元节”。一些地区就有着在中元节前后进行祭祖的习俗,所谓“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说的就是侍奉逝去的亲人就要如同他们仍然在世时一样恭敬,对待已故者就要如同他们依然存在时一样尽心,这就是孝道的最高境界。由此可以看出,中元节祭祀祭祖正是孝道的一种传承方式。

明日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就是今年中元节开始的日子。按照干支纪年法来说,明天也是一个乙巳年甲申月戊寅日,根据“建除十二日”择吉推算,明天中元节同样也是一个“破日”。其中“破”有着破旧迎新的意思,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懂得革除旧弊、积极进取,不可因循守旧、停滞不前,这样事情才能突阻碍,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因此,明日中元节是“破日”,在古人看来这也是一个讲究比较多的日子。

中元节 ,又称鬼节 、七月半 、盂兰盆节 ,其融合了道教、佛教与民间信仰,有着敬祖尽孝、祈求平安等多重文化内涵。中元节最初起源于先秦时期的“秋尝”祭祖,七月恰逢农作物丰收前后,此时部分秋季作物已经收获,古人则会以时令佳品祭拜祖先,表达对先人的感恩与怀念,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一直到东汉时期,道教将农历七月十五定为“中元节”,其主要源自“三元说”。在道教文化中,一年中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分别对应天官、地官、水官的诞辰,形成“上元赐福、中元赦罪、下元解厄”的时间体系。中元节是地官清虚大帝的圣诞日。据道教经典《三官经》记载,地官会在这一天降临人间,检校众生善恶,赦免除“五刑十恶”外的罪孽。道士们在这天需通过诵经、持斋、忏悔等方式超度三代宗亲,民间则会在这天通过祭祖、放河灯等方式,表达对逝者的思念。

之后,随着佛教引入我国,七月十五又被赋予了“盂兰盆节”之称。其源自《佛说盂兰盆经》中“目连救母”的故事。据说,目连得道后,他以天眼通遍观六道众生,却见亡母在另一个世界受苦,目连悲痛至极,无力解救,遂向佛陀哀求救母之法。佛陀指点他于七月十五日,以百味珍馐、五果鲜蔬、香烛灯明供养十方清净僧众,借僧众共修功德之力回向亡母,最终使母亲脱离苦海。这个故事体现了佛教“孝亲报恩”的深意,这与中元节“事死如事生”的孝道观念不谋而合。

最终在唐朝,农历七月十五逐渐将“中元节”固定为节名,并融合佛教盂兰盆会与民间祭祖习俗,形成集祭祖、超度、祈福于一体的民俗大节。

农历七月十五还是一个“望日”。望日指的就是月亮满月的日子,这天地球会位于太阳与月球之间,三者近乎处于同一条直线(月球黄经与太阳黄经相差180°左右)。此时,月球被太阳完全照亮的一面朝向地球,形成视觉上完整的圆盘状“满月”。望日的到来,标志着月相周期(朔望月)进入高峰阶段,并且月球已经运行至地球公转轨道的“对日点”。

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轨道为椭圆形,而地球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从而导致地月距离存在周期性变化,其运行速度也不均匀。也就是说,当月球在地球近地点时公转速度较快,远地点时较慢。这种速度差异使得月球从“朔”(新月)运行至“望”(满月)的时间并非固定,而是存在微小波动。因此,望日不仅会出现在农历十五日,还会出现在农历十六日。

明日就是中元节了,中元节不仅是我国的祭祖大节,更是一个传承孝道的重要日子,因此中元节这天有着很多的习俗和讲究,每当中元节将至,身边的老人就会提醒:1不游、2不说、3不吃、4要冻!都是指的什么呢?建议了解一下。

“不夜游”指的就是晚上不出门游玩。因为中元节的夜晚是人们祭祀祖先的重要时刻,此时一些人会在路边进行烧纸钱、祭拜供品等祭祀活动,如果晚上出门闲逛或者游玩,吵闹的气氛很容易打破别人祭祀庄重的氛围,从而引起不必要的争吵。并且,晚上人们烧纸钱、烧纸衣会留下纸灰,而晚上的视线不佳,如果此时出门很容易不小心踩到这些纸灰,这在老人眼中是很不吉利的行为。

除此之外,从天气角度来看,七月十五中元节正值白露前后,此时昼夜温差加大,特别是北方地区常出现“秋霖”天气,即连续阴雨导致空气湿度骤增。在这种环境下,湿气很容易侵入人体,尤其是关节部位,而湿气会阻碍气血运行,导致出现关节疼痛、关节酸胀等不适。总之,中元节最好不要夜游,如果晚上出门祭祖,那么就要要穿长袖长裤,做好保暖措施。

中元节作为重要的祭祖节日,这天在言语上会有一些讲究。例如,不吹口哨、不叫他人的名字等,尤其是在祭祀过程中,人们最忌讳直接说出“鬼”字。这个讲究最初源自古人对自然、未知的敬畏,因此古人强制约束言行,避免因一时口快招致不必要的麻烦。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秋季万物凋零的景象本就容易引发人类对“死亡”的联想,而中元节祭祀的仪式恰好为这种情绪提供了宣泄出口,如果这个时候在乱说话,特别是提及“鬼”这类字,那么就会引发人心里的恐惧感,从而导致整个祭祀过程会比较“敷衍”。因此,中元节要避免乱说话,降低语言对心理的刺激,维护祭祀时的平和心态。

中元节人们会举行各种祭祀仪式,在这繁琐的过程中,有一项重要的仪式内容,那就是“祭拜供品”。而供品的选择颇为讲究,往往都是一些蕴含吉祥寓意的食物,例如苹果象征平安、橘子象征吉祥、糕点象征长寿等,人们是想通过特定的食物传递对先人的祝福。

不过,祭祀过程中,要避免偷吃这些供品。毕竟祭祀是传承孝道的重要仪式,祭拜供品更是“孝”最直接的体现,如果此时偷吃供品,不仅会破坏仪式的庄严性,还可能引发他人的不满。并且,供品是用来直接祭拜的,而户外的食物很容易受尘土、蚊虫的污染,如果不仔细清洗就食用,很容易引发腹泻、呕吐等不适。

总之,供品是可以吃的,但要等仪式结束后,清洗干净与家人一同享用,要避免在祭祀时偷吃供品。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说的就是春天要适当“春捂”,而秋天要适当“秋冻”,避免过早穿上太厚的衣服。进入中元节,七月已经过半,如今已经是秋季中期,此时适当的“冻一冻”,能让毛孔处于适度闭合的状态,以此减少热量流失,帮助阳气内敛,为冬季储藏能量。如果此时过早穿上厚衣,毛孔就会因热而开泄,一旦遇到冷风,就很容易导致寒气入侵,引发感冒、咳嗽等不适。

而且,中元节人们晚上要去进行祭祀活动,而这个流程会比较繁琐,要从摆供品、上香、鞠躬,到叩拜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身体做出相应的动作。如果穿着过厚的衣服,身体会显得臃肿笨拙,活动起来十分不便。

但这里的“秋冻”并不是说让大家穿单薄的衣服去受冻,而是根据天气变化和实际情况,适时增减衣物,例如晚上要出门进行祭祀活动,最好不要穿着太厚,但可以带上一件薄外套,如果遇上突变的降温天气,可以用来防寒保暖。

总结,明日就是中元节了,今年的中元节有啥特点?这天不仅是“望日”,还是旧俗中的“破日”,当然这对我们并没什么影响,而是传统择吉文化对日子的一种划分方法。无论如何,请大家都要记得:1不游、2不说、3不吃、4要冻!老传统要懂得。

来源:生肖运势第一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