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塘村记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9 12:45 1

摘要:邦塘村者,位雷州府之北七里许,自昔官道畅达,往来交通,商贸熙攘,为郡北之要冲。明之中叶,德重公之子孙,慕此地山川灵秀,水土丰饶,遂卜居于此,开基立业,启后世之盛。

邦塘村记

邦塘村者,位雷州府之北七里许,自昔官道畅达,往来交通,商贸熙攘,为郡北之要冲。明之中叶,德重公之子孙,慕此地山川灵秀,水土丰饶,遂卜居于此,开基立业,启后世之盛。

今之邦塘,烟火连绵,人口四千有余。然地狭人稠,耕土稀缺,村人因地制宜,广植荔枝、黄皮、甘蔗、芋头、蕃薯诸般作物。每至夏秋,荔红蕉黄,果香四溢,田陇之间,尽是丰收之象。

村周,三十六庚塘如明珠散落,环绕相拥。塘水澄澈,天光云影共徘徊。清泉涓涓,不舍昼夜,绕村长流。溪边翠竹,亭亭玉立,微风拂过,沙沙作响;苍榕如盖,浓荫蔽日,四季常青。清风明月,常临此地,未尝暂歇,仿若人间仙境。

德重公之裔,于此勤勉劳作,世代相承。至清道光以降,时运亨通,渐出殷实之家。家道既兴,崇文重教,延请名师,培育子弟。一时俊采星驰,进士、举人、贡生、秀才者,五十有奇;官绅之数,约近百员。科举之路,英才辈出,荣耀乡里,声名远播。

彼时,邦塘建筑鼎盛,规模可观之清代宅舍,有百座之余。居由轩者,占地七百平米,为官式建筑,雕梁画栋,飞檐斗拱,雕塑彩绘,工艺精湛,巧夺天工,尽显皇家气象,其主为光祖,显赫一时。余力轩占地六百平米,呈四合院之制,布局严谨,古朴典雅。主人光洩,乐善好施,常济邻里。举人韶绎曾撰联云:“余地尽堪培菊竹,力田还可事诗书。”此联不仅道出主人志趣,亦为邦塘崇文尚学之风的生动写照。自清代至于一九五零年,余力轩常开办学馆,主人不惜重金,延聘四方鸿儒,供本家与村中之子弟就读。朗朗书声,不绝于耳,培育无数贤才。

军阀乱时,天下板荡,盗贼猖獗,民生凋敝。地方政府无力制之,遂令各村庄筑碉堡以防御。余力轩东北与西南各筑一堡,堡墙坚实,高耸入云。外加拱墙、马路、跑道,占地五百平米,互为犄角,守望相助,以护本村富家之财。每至匪患,村民皆入堡避难,堡垒成为守护家园的坚固屏障。

南坡别业之内,旧藏经、史、子、集等典籍,汗牛充栋,琳琅满目,皆为历代珍藏。然世事无常,不知何时散失,空余断简残篇,令人扼腕叹息。翰林书室之主晋熙,博雅好古,自北京购得《古今图书集成》一部,雍正年间所刊,彼时共刊五十三部,以八牛车运回,藏于书室,视为珍宝。此书包罗万象,集古今智慧之大成,引得四方学者,慕名而来,研读抄录。后毁于军阀战乱,片纸无存,岂不叹哉,岂不惜哉!此非独邦塘村之失,亦湛江之失,乃至广东之失也。晋焘花园,匠心独运,曲径通幽,其规模当时与东门陈桂林花园齐名,县志有载。园内奇花异草,争奇斗艳;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每逢春日,繁花似锦,游人如织,为邦塘一大胜景。韶级宅第,风格独特,生石磨光,高檐翘角,气势恢宏。如武德第、尚友等宅,皆具特色,砖石木雕,精美绝伦,彰显主人的身份与品味。

然经土地改革,宅舍主人更替,又乏修缮,难御长年风雨,或已成废墟,或濒于倾颓。断壁残垣,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虽历经时代变迁,然其底蕴犹存。民国之时,有祖舜、荣曾、承铮等优秀学子,负笈求学,追求真理,为国家的振兴贡献力量。抗日救亡之际,育秀、单操、志仁等仁人志士,挺身而出,舍生忘死,为国家民族,奋勇抗争,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赞歌。解放之初,芝斐、乃康等优秀人才,响应号召,投身国家建设,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改革开放之后,邦塘村更是沐浴春风,俊才辈出,有入北京大学者,亦有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多名。他们在学术、科技、商业等领域崭露头角,为家乡争光添彩。

今邦塘村,获评湛江市、雷州市特色文化村,亦为中国十大古村、广东生态示范村、湛江最美村庄、雷州生态文明村,实至名归也。村人传承先辈之志,守护传统文化,发展生态产业,乡村振兴,指日可待。愿邦塘村如旭日东升,蒸蒸日上,再创辉煌。

来源:石奇封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