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雨带”刚走,财政部9.4亿元救灾资金就已上路。8月30日,这笔覆盖北京、甘肃、福建等12个省(区、市)的“救命钱”被正式拆分:4.3亿元投向农田,5.1亿元砸向水利。数字背后,是一场与洪水赛跑的“国家行动”——抢在秋粮收获前的45天窗口期,把被冲毁的3.2万
财政部紧急下拨9.4亿元救灾资金:一场与洪涝赛跑的“国家行动”
“雨带”刚走,财政部9.4亿元救灾资金就已上路。8月30日,这笔覆盖北京、甘肃、福建等12个省(区、市)的“救命钱”被正式拆分:4.3亿元投向农田,5.1亿元砸向水利。数字背后,是一场与洪水赛跑的“国家行动”——抢在秋粮收获前的45天窗口期,把被冲毁的3.2万亩玉米地重新种上荞麦、燕麦;在下一轮秋雨来临前,让被撕裂的127公里堤防、43座小水库重新挡水。财政部农业农村司负责人说得更直白:“钱随灾走,人到现场,不能让农民眼睁睁看着收成变草,也不能让城市再泡一次水。”
一、4.3亿元“补种账”:把“绝收图”改写成“收成图”
“水退到哪儿,农机就跟到哪儿。”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团结村的张振武,站在被淤泥没过脚踝的梯田里,掰着指头算账:7月22日那场暴雨,让300亩玉米“全军覆没”,按照一亩补贴550元、免费提供燕麦种子的标准,他只需再掏10天人工,就能在10月初收到一茬青贮燕麦。“比玉米早熟20天,正好赶上牛羊秋膘。”张振武的“小账”连着国家“大账”——本轮农业救灾资金首次把“改种补种”单列,补贴标准从去年的每亩300元提高到550元,并允许县级政府把20%资金用于统一采购种子、肥料、农机,防止“有钱没种、有种无机”。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提供的数据显示,福建、广东、新疆、甘肃四省区已排出“改种清单”:短生育期水稻、荞麦、燕麦、速生叶菜四大类,种子储备1.7万吨,可覆盖绝收面积92万亩,预计挽回粮食损失8.5亿斤。
二、5.1亿元“修堤令”:127公里水毁堤防“复活记”
与农田同步“急救”的,还有被洪水撕开口子的水利工程。北京永定河滞洪水库南堤、河北涿州北拒马河左堤、吉林舒兰细鳞河堤防……127公里水毁堤防、43座小型水库、88座塘坝,被水利部列入“必须在今年主汛期前完成修复”的硬任务。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副司长张世伟用“三张照片”形容进度:第一张是7月31日卫星图,堤防缺口像被咬了一口的饼干;第二张是8月15日,大型机械进场,缺口处已清基完毕;第三张是8月30日,新的黏土心墙已填筑到设计高程。“5.1亿元资金中,80%采用‘先实施、后清算’,施工单位只需提交保险合同、监理签证,就能拿到70%预付款,把原本需要3个月的招标、审计流程压缩到10天。”张世伟透露,截至9月2日,已有117公里堤防完成主体修复,剩余10公里将在9月20日前全部完工,确保“秋汛”来临前“堤顶能跑车、坡面能种草”。
三、“救灾钱”怎么花?一本“明白账”晒给全社会
救灾资金历来是舆论放大镜。财政部这次把“花钱规则”一次性公开:资金分配“三挂钩”——与灾情评估挂钩、与修复方案挂钩、与绩效目标挂钩;使用过程“双台账”——县级政府建“工程台账”、乡镇政府建“农户台账”,每笔支出都要在“阳光三农”平台晒出发票、合同、验收单;审计部门同步介入,对50万元以上项目开展“穿透式”审计,严防“堤内损失堤外补”。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申学锋测算,9.4亿元资金预计撬动地方配套、社会资本、保险赔付约21亿元,放大比例1∶2.2,相当于用中央财政1元钱,换来灾区3.2元的“总盘子”。更重要的是,资金全部直达县级财政,减少中间“转拨”环节,平均用时从过去的“月”缩短到“日”。
四、从“救灾”到“救未来”:把临时堤防升级为“百年工程”
“我们不只是把堤防恢复到原样,而是借机‘升级’。”山东潍坊市水利局副局长韩俊说,弥河寿光段去年决口后,当地把原设计10年一遇的堤防,直接提高到50年一遇标准,堤顶宽度由4米拓展到6米,背水坡加装了生态砌块,既能防洪又能行车观景。财政部也明确:对纳入国家水网规划、灾后重建规划的项目,允许地方在救灾资金中列支“前期费”,用于勘察设计、移民征地,为来年申请特别国债、专项债“铺好路”。一句话,把“救灾款”变成“种子钱”,撬动更多资金把临时工程做成“百年工程”。
五、农民、工程师、主播:一场全民参与的“洪后重建” 在抖音、快手、今日头条,#财政部9亿救灾资金去哪了#话题阅读量已破3.2亿。甘肃省农业农村厅邀请10位农技主播,用直播镜头记录改种现场,3天吸引210万人围观;北京房山“90后”水利工程师张驰,把无人机航拍的水毁修复对比图做成短视频,单条点赞超50万;更有福建泉州农民林阿土,在今日头条晒出“救灾资金到账短信”,配文“国家说到做到”,收获1.2万条评论。正如网友“@山河无恙”留言:“以前救灾是政府‘独角戏’,现在成了全民‘直播剧’,每一分钱都在阳光下奔跑。”
当9.4亿元资金化作田里的新苗、堤上的新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补损失”,更是在种下对未来的信心。财政部的“快钱”与地方的“慢工”结合,农民的“小账”与国家的“大账”同频,洪水退去后的中国,正在把“救灾”写成“救机遇”——救粮食安全的机遇、救水利升级的机遇、救社会信任的机遇。下一轮雨季不知何时来临,但人们已提前把“安全”筑在了田埂与堤顶之上。
来源:大卫行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