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诩后蜀诸葛亮,扬言取中原易如反掌,却活成历史笑话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9 17:09 1

摘要:孟知祥,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人,出身军人家庭,年轻时随其父孟道投靠李克用。

后唐同光四年(926年)四月,唐庄宗李存勖死于兴教门之变。

不久,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在洛阳称帝,改元天成,是为后唐明宗。

得知李嗣源继位,剑南西川节度使孟知祥动起了歪心思。

孟知祥,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人,出身军人家庭,年轻时随其父孟道投靠李克用。

李克用非常赏识孟知祥,将儿女嫁给他。也有说是将侄女嫁给他。

不管是女婿,还是侄女婿。总之,孟知祥也算半个李家人。

在老孟看来,李家养子都能做皇帝。他作为李家的女婿,在成都当个国王,不过分吧?

想到就做!

很快,通过新募牙军以及收编原前蜀军队,孟知祥就将西川管内的兵力扩充至八万人。

与此同时,剑南东川节度使董璋,也在梓州(今四川三台)招兵买马,亦有割据之意。

因为都想自立,孟知祥和董璋也就联手对抗后唐朝廷。

朝廷那头,由于李嗣源需要与藩镇缓和关系,故而一直未对东西两川诉诸武力。

李嗣源希望在朝廷合法合理的权力框架下,逐步消除孟知祥和董璋的割据倾向。

但李嗣源几次出招,都被孟、董二人破解。

眼看软的不行,李嗣源只好来硬的。

长兴元年(930年),李嗣源下诏裁减两川军队。

董璋拒不奉召,公开与朝廷翻脸。

同年秋,李嗣源下诏削夺董璋所有官爵,并任命石敬瑭为东川行营招讨使,率师讨之。

是役,董璋大意轻敌,导致剑门关被后唐军攻破,蜀中门户洞开。

关键时刻,孟知祥施以援手,成功在剑州(今剑阁县)拦截石敬瑭的主力。

唐朝剑南西川、东川节度使管辖范围

攻势受挫,李嗣源打算见好就收。表示只要两川不公开独立即可。

孟知祥也想见好就收,但董璋却不干。

之前董璋兴兵作乱,李嗣源诛杀其在洛阳的亲人。而孟知祥的家人却被李嗣源送到成都。这让董璋心里不平衡,怀疑孟知祥暗中勾结李嗣源。

这时,孟知祥又派人前来,要董璋和他一起上表谢罪。

董璋疑神疑鬼,担心孟知祥对自己不利,便先下手为强,出兵攻打成都。

长兴三年(932年)四月,两军在汉州(今四川广汉)展开大战。

李嗣源本以为狗咬狗一嘴毛,自己可以坐收渔利。便没有出兵抄底。

但不想,董璋外强中干,开战仅七天就迅速败亡。孟知祥轻松吞并东川。

老话说得好:“没实力的时候,不要说话。有实力的时候,不需要说话。”

如今孟知祥拥兵十余万,即便他什么都不说,什么也不要。李嗣源也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长兴四年(933年)二月,李嗣源册封孟知祥为蜀王、剑南东川节度使。

这表明后唐朝廷正式放弃制置两川,转为羁縻统治。

同年十一月,李嗣源去世。

没了李嗣源的制约,孟知祥觉得天大地大,老子最大,遂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后蜀。

但孟知祥没命享福,称帝仅半年就突然病逝,将烂摊子留给了太子孟昶。

孟昶,孟知祥的第三子(也有说第五子)。

其母姓李,原本是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嫔妃,后被李存勖赐给孟知祥。

宋朝人在评价孟昶时,大多称其为沉溺声色、奢侈无度的昏庸之君。

从孟昶后期的所作所为来看,此话固然不虚。

但综合他的执政生涯,宋人的评价并不公允。

因为孟昶接班时还不满16岁。

而五代十国是什么政治生态?

“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

当时孟知祥留给孟昶的辅政大臣,如李仁罕、张业、李肇、赵廷隐等,皆功高权重,根本不把孟昶放在眼里。

在那样的环境下,孟昶能被前朝旧臣鸩杀,留个全尸,就不错了。

然而,小孟统治后蜀的时间竟然超过了30年(五代十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在位期间将国内的骄兵悍将治得服服帖帖。这就说明孟昶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据史料记载,孟昶刚继位,李仁罕就要求担任禁军最高统帅。

孟昶非常愤怒,但还是选择隐忍,表面任命李仁罕为中书令、掌六军事。私下里则联系亲信,见机行事。

几个月后,趁李仁罕放松警惕、进宫朝见,孟昶突然发难,将其当场诛杀。

昭武节度使李肇,仗着资历老,每次上朝时,都以腿脚不便为由,拄拐朝见,对孟昶不拜不跪。

孟昶诛杀李仁罕后,李肇吓尿了,腿不瘸了,脚也不麻了,再上朝时,恭恭敬敬。

见李肇识时务,孟昶没杀他,只是以过去对皇帝傲慢无礼为由,勒令其退休回乡。

张业是李仁罕的外甥,执掌禁军。

除掉李仁罕时,孟昶怕张业反叛,就暂时采取笼络手段,提拔其为宰相。

直到广政十一年(948年),孟昶站稳根基,才用对付李仁罕的老办法,将张业诛杀。

中书令赵廷隐见老哥们一个个都被孟昶除掉,心想再不走人,自己怕是也得死,便主动申请退休。

接连扳倒旧臣故将后,孟昶大力反腐,整顿吏治,劝课农桑,发展经济。

孟知祥活着时,虽然担任节度使,但没有亲自领兵打过仗。

因此,老孟却并不崇尚武人政治。

受老爹影响,孟昶开科取士,非常注重“文治”。他自己也是“能文章,好博览,知兴亡,有诗才”。

经过孟昶多年的精心治理,后蜀经济繁荣,百姓富足,国势强盛,雄踞一方。

天福十二年(947),契丹南下攻灭后晋,中原局势大乱。河东节度使刘知远“乘乱而取神器”,建立后汉。

驻守秦州、成州、阶州的后晋官员不愿投靠后汉,主动归附后蜀。

孟昶随即又派兵攻下凤州。

轻轻松松拿下四州之地,孟昶雄心勃勃,决定连关中也一起收了。

但蜀兵数次出击,均被后汉军击退。

当然,后汉也无力伐蜀。

不久,后周取代后汉。

而后周的兴起,打破了关中的战略对峙平衡。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刚刚取得高平大战胜利的周世宗柴荣出兵伐蜀。

战争持续近一年,后蜀军战败,“秦、成、阶、凤复入于周”。

后周咄咄逼人的战略攻势,迫使孟昶分遣使者远赴南唐、北汉,寻求援助。

这明显是转移矛盾,但南唐中主李璟志大才疏,做出头鸟,成功惹恼了柴荣。后周大军旋即转攻南唐。

局势转危为安后,孟昶自认为雨过天晴,整天沉湎于酒色诗词,殊不知更大的危险还在后面。

建隆元年(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

为实现统一,赵匡胤定下“先南后北”的统一方略。

建隆三年(962年),割据湖南的武平节度使周行逢病死,其子周保权继位。

衡州刺史张文表觉得周保权年幼,趁机兵变。

周保权大惊,急忙向宋朝求援。

赵匡胤正寻思找谁开刀,见周保权的使者上门,遂派大军南下,以假途灭虢方略,先灭荆南,后定湖南。

宋军不费吹灰之力拿下荆楚,消息传到成都,后蜀群臣纷纷建议孟昶归顺宋朝。

不战而降,虽然说出去很难听,但可以能把自己卖个好价钱,保晚年幸福无忧。

孟昶正在犹豫之际,枢密使王昭远站了出来,坚决反对投降。

王昭远,成都人,生年不详,自幼家贫,吃不上饭,13岁就进入社会闯荡,跟在一个法号叫“知諲”的和尚身边做童子。

孟知祥入主成都后,请城中高僧到自己府上吃饭,知諲也在邀请之列。王昭远便跟着师父到孟府蹭吃蹭喝。

当时,孟昶刚刚就学。

孟知祥见王昭远与孟昶年纪相仿,又很机灵,便将其留在府中,陪孟昶读书。

有道是发小的情谊深似海,暖心陪伴岁月长。

王昭远从小陪在孟昶身边,久而久之,两人就玩成了朋友。

前面说过,孟昶继位之初,朝政由一帮老臣把持。孟昶要想亲政,掌握大权,必须调整人事,建立自己信任的军政班底。

在这样的背景下,王昭远官运亨通,累任卷帘使、诸司使、通奏使,知枢密事,处理各种机密事务。

有一段时间,朝廷无论大小事,都是王昭远签字做主。国库的钱怎么花,也都是王昭远一个人说了算。

孟昶的老妈、李太后觉得这也太离谱了,便多次提醒孟昶,说王昭远之前不过是个下人,既没有上过战场,目前也没看出有什么真才实学,你如此重用他,一旦国家有难,就不怕他捅娄子吗?

事后来看,李太后之言不无道理。但孟昶不听。

有孟昶撑腰,加之仕途一帆风顺,没受过挫折,王昭远渐渐狂妄自大,只是读了几本兵书,就整天拿着一把铁如意,高谈阔论,不知天高地厚。

当群臣建议孟昶提前归降时,王昭远先是直言反对,接着给出自己的意见。

联合北汉,南北夹击宋朝

王昭远还说自己愿意领兵北伐,就像当年的诸葛亮一样,兵出祁山,先取长安,再克汴京,一统天下!

孟昶觉得王昭远的方案有搞头,便将国书藏于蜡丸内,派孙遇、赵彦韬送往北汉。

不料,赵彦韬是个二五仔,扭头就把蜡丸献给了赵匡胤。

赵匡胤见到国书,哈哈大笑道:“西讨有名矣。”

此前,赵普等人向赵匡胤建议,说:“中国自五代以来,兵连祸结,帑藏空虚。必先取巴蜀,次及广南、江南,即国用富饶矣。”

赵匡胤深以为然,只是暂时找不到讨伐的理由。

如今孟昶主动寻死,赵匡胤遂昭告天下,对后蜀开战。

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五万宋军分兵两路伐蜀:

东路以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刘廷让为副都部署,率步骑两万出归州,溯长江西进;

北路以忠武节度使王全斌为西川行营前军兵马都部署,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崔彦进为副都部署,率步骑三万出凤州沿嘉陵江南下。

两路分进合击,约期会攻成都。

王全斌出身将门,自幼胆识过人,12岁就被李存勖收用在军中。

兴教门之变时,乱兵攻入宫城,近臣宿将皆弃甲逃走,只有王全斌与符彦卿等十几人在宫中拼死抵抗。直到李存勖身死,王全斌等人才嚎啕而去。

李嗣源感叹王全斌勇猛,补任其为禁军列校。

后唐灭亡后,无论皇位花落谁家,王全斌都能得到重用,立下不少战功。

孟昶得知王全斌挂帅,有点慌,问王昭远怎么办。

王昭远谈笑风生,说只要自己出马,定让五万宋军灰飞湮没。

孟昶选择再次信任王昭远,命其为西南行营都统,又任命赵崇韬为都监,率三万精兵北上扼守利州(四川广元)、剑门(四川剑阁东北)等关隘。

大军临行前,后蜀宰相李昊端着酒杯为王昭远饯行。

王昭远喝了几杯马尿,上头了,挥舞着铁如意,夸下海口:“宋军算个登儿啊,我此行不仅要击退王全斌,还要直捣中原,以全诸葛之志!”

乾德二年(964年)十二月中旬,北路宋军翻越秦岭,进入蜀境。

由于山路难走,后勤补给困难,宋军一刻不敢停歇,抵达后蜀北部军事重镇兴州(今陕西略阳)的当天就展开攻击。

兴州刺史蓝思绾率军迎战,大败亏输,宋军顺势推进,一口气拿下石圌、鱼关(约在今天略阳县与勉县之间)等20余座城寨。

眼看兴州不保,蓝思绾退守西县。

驻守汉中的后蜀枢密副使韩保正听闻兴州失守,为防归路被断,也主动前往西县。想着打不赢就撤进大巴山。

王全斌看穿了韩保正的小算盘,命先锋史延德立即进攻西县。

韩保正指挥数万蜀军数万依山背城固守。

一场大战下来,蜀军再败,韩保正等人逃跑不及,被宋军生擒。其余部逃往嘉川(今四川旺苍嘉川镇)。

史延德攻克西县后,继越三泉(今陕西宁强县阳平关镇),直趋嘉川。

驻守嘉川的蜀军吓破了胆,也不管后面还有没有人,直接烧断栈道,退往葭萌关(今剑阁东北)。

由于栈道断绝,难以直进,崔彦进便提议“明修栈道,暗度小道”,分兵进取利州。

即以一直偏师修复栈道,而后沿正路南下。主力则从罗川小路迂回。

王全斌觉得可行,遂令大家依计行事。

你问宋军为什么知道有小道?

因为宋军有地图。

早在平定湖南前,赵匡胤就派遣谍潜入后蜀侦察,绘制蜀地的山川地理图。

赵彦韬出卖孙遇后,孙遇为了保命,又将蜀军的设防情况、道路方位等,详细标注在地图上。

等于说,哪里有小路,哪里有蜀军布防,宋军一清二楚。

利州位于嘉陵江东岸,群山环绕,地形险峻,是入蜀的咽喉要地。蜀军依托利州城及其以北的大、小漫天寨诸要点,阻击宋军。

不久,崔彦进部修栈道,进克小漫天寨。

王全斌也率主力由嘉川东南的罗川狭径完成迂回。

两路人马在深度(小漫天寨嘉陵江渡口)会师后,旋即又分兵三路,夹攻大漫天寨。

蜀军被打急了眼,不跑了,决定玩票大的,集结精锐,依江而守。还真不信打不赢!

但宋军骁勇无比,冒着枪林弹雨,愣是冲过了江,攻克大漫天寨。生擒寨主、义州刺史王审超。

直到这时,王昭远才坐着小木车,终于抵达战场。

王昭远向来目中无人,所以上来就主动进攻。

结果两军一交手,这老小子原形毕露,三战皆败,被打得落花流水。

见宋军势不可挡,王昭远抬腿就跑,于桔柏津(今广元市西南嘉陵江渡口)渡江,焚浮桥,退守剑门关。

孟昶得知前线溃败,令太子孟玄喆率军增援剑门。

这位太子爷,比王昭远更不靠谱。

统兵打仗这么严肃的事情,孟玄喆却带着几十个爱姬、伶人和乐器,大摇大摆地前往战场。

为了好看,孟玄喆还用昂贵的蜀锦做军旗。

但孟玄喆只是表面“装阔”。看到天要下雨,他担心雨水把绸缎弄坏了,又让大军把旗帜都收起来,等雨停了再挂回去。

老天爷一会下雨,一会又出太阳。士兵们一会收旗帜,一会又挂上去。有些人忙中出错,导致不少旗帜就被挂反了。

沿途百姓见到这一幕,莫不窃笑。

援兵在路上折腾旗帜,困守剑门关的王昭远急得直跺脚。

虽说剑门关易守难攻。可这里是蜀中的最后一道防线。一旦失守,无险可守矣。

利州离剑门关不远,宋军很快就杀到关下。

起初,宋军对剑门关关束手无策。

后来,侍卫军头对韬对王全斌说:“听蜀军俘虏讲,嘉陵江东岸有条小路叫来苏,蜀人只在嘉陵江西岸防守,东岸没有兵马。我们从来苏向南,到达剑门关以南二十里的青强店,那里有大路直通剑门。”

如果绕路,宋军要多走一百多里。但王全斌也没有更好的办法,遂命史延德分兵去来苏。

史延德立即行动,经来苏小道,在嘉陵江东岸建造浮桥。西岸蜀军见到宋军,弃营而逃。

宋军抵达青强店后,很快从南面扑向剑门关。

自从开战以来,宋军翻山越岭,人不解甲,马不卸鞍,基本没休息过,却依旧能保持强悍战力,这已经超出了王昭远的认知,惊呼宋军都是怪物吗!

来自于内心深处的无力感,让王昭远不敢再战,率主力逃往汉原坡(今四川剑阁县东北三十里汉阳镇石洞沟),只留下偏将镇守剑门关。

偏将无心恋战,剑门关很快就被宋军攻克。

剑门失守,王昭远仅存的一点抵抗意志被击碎。居然躺在床上,吓得无法起身。

赵崇韬见状,长叹一口气,独自策马先登,与宋军死战,斩杀数十人。

但大势已去,赵崇韬最终为宋军生擒。

得知赵崇韬兵败,王昭远从床上跳起,脱下甲胄,藏匿于民舍中。

王昭远怂成这样,自然没有殉国的勇气。

宋军活捉王昭远时,这家伙哭得稀里哗啦,被人笑称为“带汁诸葛亮”。

孟玄喆听说剑门失守,王昭远连哭带叫地被宋军生擒。掉头就跑。

北路宋军吊打王昭远的同时,刘光义率东路宋军入三峡,连破三会、巫山等寨,歼灭蜀军一万余人,缴获战舰200余艘,兵锋直指夔州。

夔州城为巴东之咽喉,蜀军于城东设锁江浮桥,上置木栅三重,夹江列炮,防御甚严。

刘光义为避实击虚,率军进至夔州城东后,舍舟登陆,夺取浮桥,一举攻破蜀军防线。

夔州节度使高彦俦认为宋军涉险远来,无法久战,主张坚守。

但监军武守谦不同意,亲率所部千余人贸然出战,大败而归。

宋军趁势追击,突入夔州城内。高彦俦力战失败,自焚而亡。

夔州失陷,蜀军无险可守。宋军沿江西上,连克万州、开州、忠州、遂州等地。成都近在咫尺。

得知两路宋军杀向自己,孟昶整个人都麻了。

此时,有人劝孟昶坚壁清野,死守成都,拖垮宋军。

孟昶叹息道:“我和先帝用温衣美食养士四十年,一旦临敌,不能为我向东放一箭,我想坚守,可谁能为我去守呢?”

说罢,孟昶让李昊起草降表。

事实证明,孟昶的选择是正确的。

一来,宋军不缺粮。

之前攻取兴州时,宋军缴获40万斛军粮。

攻克西县时,缴获30万斛军粮。

攻克利州后,又缴获军粮80万斛。

北宋的一斛相当于60斤。

宋军才三万人,150万斛粮草,吃不完,根本吃不完。更不提宋军还有后勤补给。

想要拖垮宋军,怎么可能?

二来,蜀军确实缺乏斗志。

正如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所说“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后蜀数十年不见烽火,不闻干戈。

而此时的宋军尚未被完全“改造”,还是“武德充沛的五代男儿”。

两军一交手,高下立判。继续打下去,肯定还是输,不如早点解脱。

值得一提的是,当初后唐灭前蜀时,正是李昊为前蜀皇帝王衍写降表。现在又是李昊为孟昶写降表,可谓时也运也。

乾德三年(965年)正月十九日,孟昶举城投降。

从出兵到灭亡后蜀,宋军只用了66天。

由于在位期间深得蜀地百姓人心,而宋军在征服蜀地期间,军纪败坏,暴行不断,激起蜀人的抵抗。孟昶离蜀归宋时,沿途数万百姓冒死送行。场面十分感人。

同年六月,孟昶到达汴京,被授为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封秦国公。

不久,孟昶暴毙而亡,时年47岁。

孟昶之死,史书讳莫如深。后人猜测可能是羞愧自尽。或是心脏病突发。亦或是“蜀人思孟昶不忘”,令赵匡胤十分头疼,便送了孟昶一程。

孟玄喆没有与宋军交过手,得以善终,病故于淳化二年(991),时年55岁。

至于“带汁诸葛亮”王昭远,赵匡胤权当他是小丑,授为左领军大将军。后来卒于开宝年间。

来源:Mer8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