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起中元节,大家心中恐怕最常见的想法便是,鬼门大开,百鬼夜行,晚上都尽量闭门不出。然而中元节的起源是目连救母的故事,目连不忍母亲在地狱受苦,广施十方僧人,替母亲赎罪,最终将母亲解脱出来。
中元节将至,地官诞,地府庆,灯下念故人。
中元节,俗称鬼节,在佛教中称为盂兰盆节。这是秋后的第一个月圆夜,在北方暑热刚刚褪去,凉风霏微潜入。
提起中元节,大家心中恐怕最常见的想法便是,鬼门大开,百鬼夜行,晚上都尽量闭门不出。然而中元节的起源是目连救母的故事,目连不忍母亲在地狱受苦,广施十方僧人,替母亲赎罪,最终将母亲解脱出来。
在中元节这天,会有盂兰盆法会,济度六道苦难众生,报谢父母长养慈爱之恩,寄托对逝去之人的哀思,又让人谨记父母的恩德。
在唐朝,中元夜是很热闹的节日,有诗歌为证:“江南水寺中元夜,金栗栏边见月娥。红烛影回仙态近,翠鬟光动看人多。”
在宋朝时,中元节是秋收过后,相传在这天,祖先要回家,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准备水果款待祭祀祖先,来告知祖先丰收的喜讯,称为“告秋成”。在《东京梦华录笺注》中曾写道:“中元前一日即卖楝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卖麻谷鸟窠儿,亦系在桌子脚上,乃告祖先秋成之意。”
而发展到如今,作为2大鬼节之一的中元节,自然也有一些习俗和一些不成文的禁忌。
习俗一:祭祖
中元节祭祖,此时已入秋季,作物成熟,讲究孝道的国人,会照例向先祖汇报,以求保佑家人平安幸福。
习俗二:普渡
除了祭祖外,中元也是很重要的民俗节日,不少人会在这段时间,以酒肉,糖饼,水果等来祭祀,以慰在人世间游荡的众家鬼魂,较为隆重者,还会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以消弭亡魂的戾气。
习俗三:放河灯
在《燕京岁时记》里就记载了古人放河灯的习俗“至中元日晚间,沿河燃灯,谓之放河灯。”其实无论是上元节还是中元节,都有放灯的习俗,上元节在陆地放天灯,寓意给自己带来福气,中元节在水中放河灯,寓意为生灵照亮前方的路。
河灯一般都是荷花的样式,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趁着夜色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流,寄托普渡之愿。
习俗四:送羊节
中元节还被称为“送羊节”,在《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代表吉祥,民间流行在这天,外祖父,舅舅会给小外甥送活羊,有的地方也会蒸面羊赠给小辈们。
除了这些习俗以外,还有一些宜忌,也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民间有说法,中元节,逝去的先祖回到人间,过奈何时,没有船舶,只能靠鸭子驮着过去,同时把祭品驮回去,因此中元节就有了吃鸭子祭祖和吃鸭子的习俗。
中元宜吃鸭:而且“鸭”的谐音便是“压”,还能够压住鬼魂,保佑自身。虽然这个说法无甚依据,但这个时节吃鸭对于健康而言,也是最好的。
八月时节,正是鸭子长大的时期,肥美鲜嫩,而且鸭肉性凉,食之不会上火,还能平肝火,防秋燥。正所谓,鸡肉汤,鸭肉味,鸭子滋补,与火腿,海参一起炖,还能补五脏之阴,与糯米一起煮粥,还能养胃,养血。
鸭肉的蛋白质也很高,约为约16~25%,而且脂肪含量较低,脾胃更容易吸收,还富含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各位想要贴秋膘,馋肉食的朋友,不妨准备做上一道鸭肉美食。
分享一个懒人的鸭肉做法,不妨一滴水,做出来比烤鸭还香!
准备鸭子一只,白菜叶子少许,香菇5~6个,葱姜蒜适量。把鸭子清洗干净,去内脏,切掉鸭屁股,在鸭子身上划几刀,再把它们放到盆中,放入适量的盐,料酒,生抽,姜片,腌制入味。
在电饭煲底部铺上一层白菜,把鸭子放到白菜叶子上,倒上生抽,放姜片,香菇,盖上盖子,调至煮饭档即可,不用放一滴油,焖上一个小时,打开电饭煲翻个面继续焖煮半小时,简简单单的电饭煲焖鸭,表皮金黄,色香味俱全,很是软烂,吃的时候调个蘸料,鲜嫩又入味。
蘸料:可以放蒜末,葱,孜然粉,芝麻,用热油一浇,再放一勺生抽,一勺蚝油,一勺香油,喜欢吃辣的可以放一勺辣椒油,少许白砂糖,搅拌均匀即可。
中元宜安神固阳:中元为鬼节,很多人受到天地之气的影响,容易心神不宁,让一些邪气趁虚而入,造成身体的不适。毕竟这时候外界的阴气盛,阳气衰,这就需要我们守住心神,固守住阳气,才能让身体的正气强盛,不被邪祟所扰。
分享一些安神固阳的小方法,帮我们稳固心神,补阳气。
1.打坐:打坐可以让我们的心神快速安定下来,固守阳气。其中最安稳,不容易疲倦的就是结跏趺坐,坐如山,像山那样稳固鉴定,背部挺直,气机流畅,心神才能找到栖息之所。
结跏趺坐有两种,吉祥坐和降魔坐,右腿压在左腿,再以左腿压右腿,这样叫作降魔坐。相反,就叫做吉祥坐。
我们可以参考上图的方法,注意背挺直,两眼睁开,如果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可以把眼睛闭目一会儿,等到心静了,再睁开眼睛,沿着鼻端以四十五度看着前面。
2.站桩:站桩是摒除杂念,固守阳气的最佳方式之一,正所谓心静则神安,我们所羡慕的那些修道之人,身体康健,虽然吃的都是一些清粥小菜,但是身体健壮,外邪不侵,他们修的是心,而站桩则是他们的基本功,吸收天地精华,我们虽不是修行者,但却可以通过站桩的方式,修心,强身健体。
在《黄帝内经》中也有站桩的记载:“擎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呈八字站立,膝盖微屈,不能超过足尖,两臂环抱于胸前,掌心相对,双手十指相对,手指自然舒张,手的位置可以一开始放低一些,之后慢慢上升,注意两手高不过肩,低不过肚脐。
舌抵上腭,下颌微收,嘴巴微微闭上,全身放松,尤其是肩膀,不可以紧绷也不可以端着,自然耷拉着往下松。
每天早上站站桩,只需半小时,便能让我们四肢觉得热乎乎的,身体舒畅,阳气充盈。站桩非一日之功,正如苏东坡所说,其效初不甚觉,但积累百余日,功用不可量。
3.晒日:对于阳气不足,身体虚弱之人,一般遇到中元这种日子,家人总会叮嘱,晚上莫要出门,这时就需要我们补足身体的阳气,调理好身体,阳气足,自然外邪不敢侵犯。
俗话说,「人怕鬼三分,鬼怕人七分」。怕的是什么?怕的是人的一身阳气!养阳气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用艾。
《本草纲目》说艾叶:「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在老百姓心里,艾也是常见的驱恶避邪之物,被誉为「钟馗草」,端午节家家户户门前都会挂上它。
中医用艾主要是灸法。李时珍说它「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
艾草是天然的草本,对身体没有副作用,做成敷贴,也有很好的补阳驱寒效果。艾草可以驱赶阴邪之毒,温通经脉,散全身寒湿,温补阳气。
这款艾灸贴为了补阳的效果更好,不温燥,不上火还添加了一些搭配的草本植物,除了艾叶外,还有川贝母,白果,牛黄,天竹黄和甘草,粉碎后加入热熔胶,樟脑等混合制成膏,摊涂后,再覆盖无纺布切片制成。
艾叶温补阳气,驱寒逐湿,活血化瘀,川贝母清热,中和艾叶的温热之性,白果化浊除湿,天竹黄凉心定惊。
用的时候直接把离型纸撕掉,贴在我们皮肤上即可,散发散散的草本清香,都是天然优质的草本制作而成,没有经过硫熏等加工,用着效果更好也放心,草本挥发油持续往体内渗透,这样用着也不闷热,更舒适,持续温补阳气。
可以参考下图。
贴在身上,持续帮我们化瘀堵,通气机。
中元节阴气活跃,最宜两个穴位:大椎、关元。大椎是手足三阳和督脉的交会穴,主一身之阳;关元是足三阴和任脉的交会穴,主一身之阴。贴这两处,让阳气得养,阴气得藏。
大椎穴:在第七颈椎棘突下,约与肩相平。也就是你低头沿着颈椎往下摸,最突起最大块的骨头往下的凹坑就是。
关元穴:脐下三寸。就是肚脐起沿下腹部正中线直下4横指处。
我们想要彻底帮身体排寒湿,补阳气,最好贴够8~12小时,这种草本起效是需要时间的,一点点往身体中渗透,时间太短效果发挥不出来,贴时间久了,还能感觉被贴的部位有股热乎乎的感觉,只不过这里面含胶哦,故此皮肤对胶类很敏感的不要用,艾草活血红花化瘀,孕妇以及哺乳期女性禁用!
除了艾草贴,还有一个适合在我们睡觉时候用,这个方子大有来头,是古代道家养生术的一种,后由国学大师南怀瑾将其发扬光大。
无论我们是阳气不足,体寒湿气重还是上热下寒,都可以用,材料非常简单,用的就是基础的三味,温阳通经的艾草、养心脾安神的桂圆、散寒祛湿的花椒,把它们搅碎后捏成球,塞在肚脐中用医用贴封住即可,每晚睡前贴上,睡醒拿出,丝毫不耽误时间,而且贴上这个也防止晚上睡觉,开个窗户电扇,贼风从肚脐孔中进来了。
南老曾说,别小看我们的肚脐,吸收能力非常好,而且我们寒湿基本都会积留在肚脐附近,从肚脐下手,见效快,吸收好。早在《黄帝内经》中,古人就发掘了这个肚脐的强大,在肚脐处熏、蒸、灸、敷,以做养生。
咱们睡觉前也可以用一用,像是这款肚脐贴,配料除了基础的三样(艾绒,花椒,桂圆肉),还有补虚助阳的枸杞,安神的酸枣仁,表面还裹了一层花椒粉,对于散寒的效果更好,很方便,剥开蜡纸塞进肚脐,封上里面附赠的专用贴,只需几秒钟,安睡一整晚。
用的是南阳艾制作而成,均是三年以上的陈年艾绒哦,广西的桂圆,营养足,也不易上火,四川的花椒温中散寒,颗颗饱满,没有杂七杂八的添加。
我们除了肚脐,如果是上热下寒体质的朋友,建议在双脚脚心处也各贴一个,有助于引火下行。
如果你也有以下几种情况,就用南怀瑾老先生的肚脐贴来调理下身体吧。
1. 吃生冷的食物容易拉肚子,腹痛;
2. 脾胃虚寒;
3. 怕冷,经常手脚发凉;
4. 腹部凉,经常胃疼;
5. 脸部、头发爱出油,体内痰湿重;
6. 睡不好,且舌头两侧齿痕重;
7. 痛经,有血块,宫寒;
8. 抵抗力弱,容易受寒。
贴上睡觉即可,第二天次日取下,不要一直贴着,身体敏感的朋友可能会有肠鸣,拉肚子等一些排寒反应,也是正常的哦,坚持用上一段时间,体内寒湿排完了就不用担心了。
如果皮肤过于敏感的,也可以用保鲜膜或是纱布代替这个封贴,这些都封装在玻璃罐中,很容易保存哦。注意孕妇产妇以及身体发热上火者,禁用哦。
入秋阴气渐重,建议大家可以囤些艾条或者艾草热灸贴,以备不时之需。
4.饰品护身
护身符这种东西很多朋友都听说过。这里从中医角度讲讲饰品。
能净化磁场的饰品有许多,比如玉石、金银、水晶、檀木、桃木、朱砂等等,都有养正辟邪,加持正能量的作用。尤其是朱砂,不止用于饰品,还是一味养精神、安魂魄的良药。
《神农本草经》上品第一就是朱砂,365种药材里头,它是榜首。功效非常厉害,对内能「主身体五藏百病,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对外可「杀精魅邪恶鬼」,太适合能量低、时运差的人了。
关键是能「调神」,这是养生治病的重中之重。你平时如果思虑过重,总是担惊受怕,随身佩戴朱砂,心神会渐渐安定,念头也会变得正向。
最佳的佩戴方式,吊坠戴到胸前膻中穴的位置,手串男左女右,主要护住大陵穴、神门穴,这都是关乎心神的要穴,能起到稳固神魂的作用。阳气不足,身心疲弱的朋友,整个农历七月都适合戴着,养神镇心,扶正驱邪。
有少数皮肤娇嫩的小朋友、容易出汗的大朋友可能会过敏,可以挂在包包上或者放在贴身口袋里,也能安定身心,调整气场,睡不好、多梦的小伙伴也可以放在枕边试试。
中元忌戴铃铛:中元也是我国祭祖上坟的日子,在民间一般有不能带铃铛的机会,一是因为铃铛会发出声音,惊扰到亡魂或是他人。二是因为铃铛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神秘力量,不可在中元节佩戴,尤其是随风响动,出现在深夜,还是显得颇为空灵恐怖的。
中元忌乱拍肩:相传人有三魂七魄,天魂,地魂,命魂,这三把魂火就分布在我们的头顶和双肩,被拍灭邪气就容易侵身,而且乱拍他人肩头还容易吓到他人,是中元的头等大忌。
中元忌下水玩:水为阴,是阴气最重的场所,《京都风俗志》记载:“焚化纸船谓之法船,渡出冥孤独之魂。”我们在中元时放河灯,也是为亡灵指明路途,而此时下水,则不吉。
中元忌走夜路:相传中元是一年一度的“地官赦罪”, 地官是掌管阴间善恶的神仙,会在中元节当天,赦免所有鬼魂的罪行。令他们得以返回阳间,接受活人供奉。所以在子时之前(晚上11点),最好回到家中,莫要在外逗留。
以上就是关于中元的一些习俗,禁忌,其实我们对鬼节有所恐惧,是因受到了各种影视或是书籍的影响,仔细想想,我们所怕的每一个鬼,都是别人深深思念的人,过中元节,也是表达对已故之人的怀念和孝义
来源:字画收藏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