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秋的沭河波光粼粼,岸畔朱村口那块巨型石雕上,"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十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85岁的王克昌老人坐在马扎上,向围坐的游客讲述2013年那个难忘的日子——总书记来到朱村,与村民促膝长谈。"朱村变了,真的变了。"老人喃喃道,眼角漾开幸福的笑纹。
深秋的沭河波光粼粼,岸畔朱村口那块巨型石雕上,"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十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85岁的王克昌老人坐在马扎上,向围坐的游客讲述2013年那个难忘的日子——总书记来到朱村,与村民促膝长谈。"朱村变了,真的变了。"老人喃喃道,眼角漾开幸福的笑纹。
从支前模范村到以古韵、民俗、红色文化为特色的农旅复合型示范性美丽乡村,如今,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坐标下,临沂老区正以朱村为代表,用一场深刻的嬗变向历史交出一份厚重的老区振兴金色答卷。
红色热土上的金色蝶变
80多年前,一场与日伪军长达6小时的激战,让朱村成为了有名的抗战村,也成就了这片红色热土不屈的精神底色。
如今,时光更迭,行走在今天的朱村,丰收的色彩铺满大街小巷、沃野良田;抗战纪念馆、历史文化陈展室、档案馆、支前纪念馆依次排开,述说着往昔峥嵘。令人欣慰的是,红色记忆早已融入乡村振兴的脉搏。
纪念馆旁,返乡大学生小李经营的沂蒙特产超市客流如织。在建行贷款政策的帮助下,依托朱村红色文化和文旅产业,小李将超市经营得有声有色。如今,她自愿当起地导,向来自天南地北的参观者讲述朱村的变迁。
这份讲述里,藏着无数个幸福的“密码”,柳编便是其中之一。在朱村,几乎人人会柳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编在此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从传统的篮子、筐子,到兼具实用与美观的现代家居装饰品,柳编“传承人”通过拓展设计理念、优化编织技术、精选原材料,使这一古老的传统技艺得以薪火相传。
如今,柳编早已成了朱村的富民产业。“每个月的收入超3000元。”郑桂英在家门口一边用杞柳条编织小筐,一边和邻居话家常。
在建行的多项金融产品的支持下,村民们发展产业底气足,想法也灵活,如今,柳编产品已经出口到日韩和欧美各地,一年销售收入就超过一个亿。
产业强了,钱包自然也鼓了。现阶段,朱村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已达3.5万元,村集体收入800万元,已然是2013年的30倍。在很多朱村人的眼里,现在的朱村,岸绿了、水清了,村居环境整洁、产业兴旺,好生活一年一个样。
离开与归来的叙事
历史传承熠熠生辉,新时代的发展也为老区架起金色的桥梁。近年来,临沂大力发展以古村落为核心,挖掘红色文化,多个地区走出了一条以文养旅,以旅促文的新路。如今,自助采摘、观光休闲、特色饮食等以农家乐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正如火如荼。
此外,依托电商经济,村民们还积极试水农村电商,有建行金融政策托底,不少新农人为自家里种的玉米面、黄大豆、鄞红葡萄、晚秋黄梨、蒙阴蜜桃打响了新品牌,找到了广销路。
张甜甜便是这样一位新农人。作为土生土长的蒙阴人,大学毕业后,忘不了陪伴她长大的果香,张甜甜果断选择了回乡创业。虽有多次波折,但依托建行的金融支持,和刻在骨子里的坚韧基因,如今的张甜甜,不仅扩大了发展规模,还同时开通了平台直播,为上百户桃农解决蜜桃销售难的问题,让蒙阴蜜桃走出山东,通达五洲。
据介绍,蒙阴县像张甜甜这样的果品购销合作社还有上百家,已经形成了蜜桃的种植、培育、采摘、销售完整的果品产业链,共同为革命老区的发展持续贡献着“甜蜜”力量。
而蒙阴,也以乡情为纽带、以金融为沃土,以平台为支撑、以机制为保障,吸引着数万名像张甜甜这样的“归巢青年”扎根乡土,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书写着属于青年人才的时代传奇。
通达四海的临沂速度
"南义乌,北临沂"。2023年,临沂物流产业实现市场交易额6126亿元、物流总额9334亿元,分别是2013年的3倍和2.7倍。临沂已成为全国最大市场集群、重要物流周转中心和商贸批发中心,成为山东商贸物流发展的关键引擎。
在快递分拣仓库里,巨大的自动化设备日夜运转。"这里日处理量达100多万件。"中通鲁南物流智造产业园总经理崔晓倩介绍,智能化改造带来的最大感受就是效率提升。
"我们按照临沂市政府打造商城年交易量万亿、物流万亿的目标,先后发放绿色贷款2.24亿元。"建行商城支行负责人表示,这笔贷款有力支持了首批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项目建设。
此外,成功上线的"国家物流枢纽综合结算服务平台"也让物流运费结算插上翅膀。据建行临沂市分行网络金融中心总经理盖龙雷介绍,以前结算都是独自收款,手工打款,人工对账。现在建行以网络特约商户为通道对接集团枢纽运营系统,实现线上统一收款、自动对账,成功解决了困扰物流链条的难题。"
在越来越多的场景下,探索"数字商城"建设,加快推动"电商兴市",正在成为专业市场"线上线下"融合迭代的有力举措。建行同样依托大数据实现线上申请、循环使用,借助金融科技,持续满足电商产业的贷款需求。
从红色朱村到物流商城,从千年柳编到蜜桃产业,临沂老区人民正以锐意进取的精神,书写着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的壮丽诗篇。这期间,改革创新的律动从未停歇,普惠金融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不断演绎,建行正与老区人民一起,用奋斗不断实现金融与红土地的焕新实践。
来源:金融参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