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爱因斯坦都无法理解的量子纠缠,暗藏多少玄机?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5 11:14 1

摘要:在他看来,两个相隔遥远的粒子能瞬间感应彼此状态,违背了 “任何信号都无法超光速传递” 的认知,更挑战了他毕生追求的 “宇宙确定性” 信念。可如今,量子纠缠已从 “理论争议” 变为 “实验证实的事实”,支撑起量子计算、量子加密等前沿科技。这一连爱因斯坦都困惑的现

作为相对论的创立者、20 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爱因斯坦曾用 “幽灵般的超距作用” 来形容量子纠缠,甚至至死都不愿接受这一现象的合理性。

在他看来,两个相隔遥远的粒子能瞬间感应彼此状态,违背了 “任何信号都无法超光速传递” 的认知,更挑战了他毕生追求的 “宇宙确定性” 信念。可如今,量子纠缠已从 “理论争议” 变为 “实验证实的事实”,支撑起量子计算、量子加密等前沿科技。这一连爱因斯坦都困惑的现象,究竟暗藏着哪些颠覆认知的玄机?

要理解量子纠缠的玄机,首先要回到爱因斯坦与玻尔的 “世纪之争”—— 这是量子力学发展史上最著名的学术辩论,也让量子纠缠的特殊性逐渐显露。

20 世纪 30 年代,爱因斯坦与波多尔斯基、罗森共同提出 “EPR 佯谬”,试图证明量子力学的 “不完备性”。他们假设:两个相互纠缠的粒子 A 和 B,在分开后无论相距多远,若测量 A 的位置,就能精确知道 B 的位置;若测量 A 的动量,就能精确知道 B 的动量。

按照量子力学,粒子在测量前没有确定状态,可爱因斯坦认为,这意味着 B 的状态是 “预先确定” 的,只是量子力学没找到描述它的 “隐变量”,就像我们没看到硬币的正反面,不代表它没有正反面。

而以玻尔为代表的 “哥本哈根学派” 则反驳:量子粒子的状态在测量前确实 “不存在确定值”,纠缠粒子的关联是 “非局域的”,测量 A 的行为会 “瞬间” 确定 B 的状态,这不是 “超光速信号传递”,而是量子世界的固有属性。

这场辩论持续了数十年,爱因斯坦始终坚信 “上帝不掷骰子”,认为宇宙的规律是确定的,量子纠缠的 “随机性” 和 “超距关联” 只是人类认知不足的表现。可他没料到,半个世纪后,实验会证明玻尔的观点更接近真相 —— 量子纠缠的玄机,恰恰在于它打破了经典物理的 “局域性” 和 “确定性”。

第一个玄机:量子纠缠的 “非局域性”,颠覆了 “物体只能受附近事物影响” 的经典认知。

在经典世界里,无论是引力、电磁力,还是声音、光,传递都需要时间,遵循 “局域性原则”—— 比如太阳的光需要 8 分钟才能到达地球,地球受到的太阳引力也有 8 分钟的延迟。可量子纠缠完全不同:1982 年,物理学家阿斯派克特通过实验证实,两个相距 12 米的纠缠光子,测量其中一个的偏振状态后,另一个的偏振状态会瞬间确定,时间间隔小于 10 的负 9 次方秒,远快于光在 12 米内传播的时间(约 4×10 的负 8 次方秒)。

后来,“墨子号”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更是将纠缠光子分发到相距 1200 公里的地面站,实验结果依然证明,纠缠粒子的状态关联是 “瞬间同步” 的。

这种 “非局域性” 意味着,在量子世界里,“距离” 不再是影响粒子关联的因素,两个粒子哪怕分别位于银河系两端,也能保持这种 “超距关联”。这一玄机彻底打破了经典物理的时空观,让人类意识到,微观世界的规律与宏观世界截然不同 —— 宇宙并非像爱因斯坦认为的那样 “处处遵循局域性”,量子层面存在着超越空间限制的关联。

第二个玄机:量子纠缠的 “整体性”,意味着纠缠粒子不是 “独立个体”,而是 “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经典物理中,我们可以单独描述一个物体的状态,比如一颗苹果的颜色、重量,与其他苹果无关。但量子纠缠中,粒子的状态具有 “不可分离性”—— 你无法单独定义纠缠系统中某个粒子的量子属性(如自旋、偏振),只能描述整个系统的状态。

就像一副手套被分别装进两个盒子,寄往不同地方,在打开盒子前,我们无法说 “这个盒子里是左手套”,只能说 “两个盒子里的手套是一对,一左一右”;量子纠缠的粒子也是如此,在测量前,每个粒子都处于 “所有可能状态的叠加”,只有整个系统的关联是确定的。

这种 “整体性” 让量子纠缠呈现出奇特的 “同步性”:测量其中一个粒子,不是 “获取它的状态”,而是 “确定整个系统的状态”,另一个粒子的状态随之确定。

这并非粒子间有 “神秘通信”,而是它们从诞生起就属于同一个 “量子系统”,就像一个硬币的正反面,无论将硬币掰成两半(假设能掰成两半且不破坏正反面),看到其中一半是正面,另一半必然是反面 —— 不是两半在 “通信”,而是它们原本就是一个整体的两个部分。这一玄机告诉我们,量子世界的 “个体” 概念与经典世界不同,整体性才是其更本质的特征。

第三个玄机:量子纠缠的 “随机性”,挑战了爱因斯坦追求的 “宇宙确定性”。

爱因斯坦认为,量子力学的随机性是 “表面现象”,背后存在未被发现的 “隐变量”,就像轮盘赌看似随机,实则受初始转速、桌面摩擦力等因素影响。

可 1964 年,物理学家贝尔提出 “贝尔不等式”,为验证隐变量是否存在提供了数学方法。

此后的实验(如阿斯派克特实验、维也纳大学的 “无漏洞” 贝尔实验)均证明,贝尔不等式不成立,不存在能解释量子纠缠的 “局域隐变量”—— 量子纠缠的随机性是 “本质性的”,不是人类认知不足导致的。

这意味着,宇宙在微观层面确实存在 “真正的随机”:测量纠缠粒子得到的结果,不是 “预先确定” 的,而是在测量瞬间 “随机产生” 的。这种随机性不是 “混乱”,而是量子世界的基本规律 —— 就像原子的衰变是随机的,但大量原子的衰变遵循统计规律一样,量子纠缠的随机性也有其内在秩序。这一玄机彻底改变了人类对 “规律” 的认知:宇宙并非全是确定的,随机性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爱因斯坦 “上帝不掷骰子” 的信念,或许只是经典物理时代的美好愿望。

如今,量子纠缠的玄机还在不断被挖掘。

科学家发现,量子纠缠不仅存在于两个粒子之间,还能形成 “多粒子纠缠”(如三个、四个甚至更多粒子的纠缠),这种 “量子纠缠网络” 是量子计算机实现 “并行计算” 的核心 —— 量子计算机之所以运算速度快,正是因为它能利用多粒子纠缠的叠加态,同时处理海量信息。此外,量子纠缠还与 “量子引力” 的研究相关,有理论认为,时空的本质可能源于量子纠缠的 “相互作用”,这或许能为统一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提供新方向。

连爱因斯坦都无法理解的量子纠缠,之所以充满玄机,本质上是因为它触及了 “经典物理与量子物理的边界”,颠覆了人类在宏观世界中形成的固有认知。从 “非局域性” 打破时空限制,到 “整体性” 重构个体概念,再到 “随机性” 挑战确定性信念,量子纠缠每一个玄机的揭开,都让人类更接近宇宙的底层规律。

或许未来某一天,当我们完全理解量子纠缠的所有玄机时,不仅能开发出更强大的量子科技,还能解开时空起源、宇宙演化等终极谜题 —— 而这一切,都始于那场爱因斯坦与玻尔的世纪之争,始于人类对 “未知” 的执着探索。

来源:宇宙探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