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双叕!四川团队助力我国实现聚变堆“燃料棒”技术重大突破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9 16:33 1

摘要:3月29日,记者从位于四川成都的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获悉,我国核聚变能源技术迎来重大突破。日前,由该院牵头承担的“产氚包层氚增殖剂与中子倍增剂工程化认证”任务,成功通过由中国工程院彭先觉院士、汪华林院士,以及七位业内专家组成的专家组验收。

3月29日,记者从位于四川成都的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获悉,我国核聚变能源技术迎来重大突破。日前,由该院牵头承担的“产氚包层氚增殖剂与中子倍增剂工程化认证”任务,成功通过由中国工程院彭先觉院士、汪华林院士,以及七位业内专家组成的专家组验收。

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全面突破产氚包层功能材料核心关键技术,实现了产氚功能材料工程化生产。氚增殖剂正硅酸锂小球与中子倍增剂铍小球的生产规模及综合性能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氚增殖剂-正硅酸锂小球(左),中子倍增剂-铍小球(右)

未来聚变堆氘氚反应所需的氚,无法在自然界直接获取,聚变堆需要在其包层中利用含锂的氚增殖剂及中子倍增剂进行“氚增殖”,从而实现氚燃料自持循环。因此,氚增殖剂和中子倍增剂也可称为聚变堆的“燃料棒”。

实验包层(TBM)项目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三大工程目标之一,旨在验证聚变堆条件下的“氚增殖”和“能量提取”技术。西物院作为中国氦冷固态增殖剂实验包层(HCCBTBM)项目的牵头单位,在科技部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的支持下,在ITER各成员方中率先完成了概念设计评审,并联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宝鸡市海宝特种金属材料有限公司等单位系统开展了包层氚增殖剂和中子倍增剂研发工作,全面掌握了高密度正硅酸锂小球和铍小球的工程化制备技术,并系统地评估了材料的理化、力学、兼容性等关键性能,建立了从制备到性能测评的完整技术体系,具备了工程化、批量化生产能力。

该成果不仅是ITERHCCBTBM项目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更为解决聚变燃料氚自持难题、加快我国聚变堆技术自主化发展和商业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四川观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