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日的武山县,渭水河畔的田野上,旋耕机的轰鸣声与农户的谈笑声交织成一首生机勃勃的春耕乐章。放眼望去,连片的冬小麦已返青吐翠,黑色沃土在机械翻耕下如绸缎般舒展,空气中弥漫着腐熟粪肥特有的泥土芬芳。这正是武山县 2025 年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推进中的生动画面
春日的武山县,渭水河畔的田野上,旋耕机的轰鸣声与农户的谈笑声交织成一首生机勃勃的春耕乐章。放眼望去,连片的冬小麦已返青吐翠,黑色沃土在机械翻耕下如绸缎般舒展,空气中弥漫着腐熟粪肥特有的泥土芬芳。这正是武山县 2025 年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推进中的生动画面。
春耕田野间,粪肥奏响“生态曲”
走进武山县马力镇王沟村,这里的粪肥还田堆肥基地热闹非凡,瑞成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正组织农户领取粪肥。合作社负责人包九定介绍说:“近年来,粪肥越来越受农户认可。我们与附近24家养殖户签订协议,每年能收集2000多吨粪肥。采用秸秆换粪肥的方式,一吨秸秆大概能换两吨粪肥 ,今天来了200多户农户,发放了600多吨,装了5000多袋。”
“去年用了粪肥的玉米,棒子又大又饱满,收成比往年多了两成!”在洛门镇大南河村的田间,农户刘大哥弯腰抓起一把混合了粪肥的泥土,指尖传来的松软触感让他笑容满面。他身后,满载腐熟粪肥的卡车正排队卸货,旋耕机来回穿梭,将粪肥与土壤均匀混合。
武山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宋应全介绍说:“2025年春季,全县已收集腐熟粪肥2.5万吨,在蔬菜、玉米等作物种植区域开展还田1.2万亩,预计春耕期间全县完成还田3.8万亩。秋播结束后,将全面完成全年的还田任务。”
种养新模式,循环农业“链”发展
在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实施过程中,武山县积极探索创新,围绕蔬菜和玉米两大特色优势产业,构建了多种粪肥还田运行服务模式。
甘肃中农鸿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紧密结合当地种养特色,在玉米种植上大力推广“畜—粪—粮”绿色种养模式。公司负责人丁正红表示:“我们将优质粪肥供应给玉米种植主体,等玉米收获后,秸秆再由公司收割转化成优质青贮饲料,出售给养殖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循环链条。每年供应粪肥8000多吨,经济效益良好,有力助推了种养结合、以种促养的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发展。”
绿色种养路,农业增效“双丰收”
连续多年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项目,武山县成效显著。绿色种养循环项目的实施,让武山县农业实现了 “双增”“双赢”。一方面,促进了农业增效。粪肥还田有效改良土壤结构,提升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农作物生长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产量稳步提高。另一方面,带动了农民增收。项目的开展为农户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减少了化肥投入成本,“武山韭菜”“武山蒜苗”“武山豆角” 等 “甘味” 绿色优质农产品增产提质增效,有效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充实了种植户的钱袋子。
武山县农技中心主任宋应全表示:“通过项目实施,不仅解决了粪肥的来源问题,还减少了群众寻找粪源、运输、处理腐熟等环节的时间和人力投入。同时,有效改良了土壤,提升了耕地质量,推动了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夕阳西下,田野间依旧忙碌。电动车卸肥的轰鸣、农户的吆喝、机械的节奏,伴随着一车车粪肥的深耕细作,武山县2025年绿色种养循环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来源:农康文化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