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俄乌冲突牵动全球局势变化,这场仗打了几年下来,乌克兰被炸得千疮百孔,俄罗斯就算咬牙硬扛也躲不过浑身挂彩。
俄乌冲突牵动全球局势变化,这场仗打了几年下来,乌克兰被炸得千疮百孔,俄罗斯就算咬牙硬扛也躲不过浑身挂彩。
征兵令让西伯利亚的村庄挂满白幡,谁家儿子没从特别军事行动里捎回两枚勋章?
现在大伙儿都在琢磨,普京往后该咋整,是接着在红场踢正步还是掉头找东方兄弟碰杯?
好在这场持久战也让普京想通了三件事,终归是没有辜负中国的良苦用心。
2022年俄罗斯打算用闪电战快速解决问题却没能成功。
油价连着往下掉卢布也撑不住,经济窟窿越捅越大直接威胁到普京的位子。
美国带着小弟们抡起制裁大棒,逼各国站队围堵俄罗斯,欧美冻资产日韩紧跟着踩上一脚。
西方媒体嚷嚷着普京那套硬汉作风迟早要碰壁,普京被逼到墙角只能变着法子找出路。
2014年乌克兰危机撕裂俄欧关系时,俄罗斯决策层开始重新打量东方邻居。
与西方对抗堵死现代化改革道路让他们发现,挽救经济不能单靠强硬的对西政策。
倒是普京撕开美国霸权假面、戳穿西方价值观伪善的决绝姿态,暗合中国对国际秩序变革的期待。
油价下跌和卢布贬值的双重打击,使俄罗斯经济深陷泥潭。
普京政权不得不直面可能动摇根基的危机,那些年西方媒体铺天盖地渲染的“强硬派末路”预言此起彼伏。
俄罗斯百姓却在困境中擦亮眼睛,逐渐看清西方世界的真实面目。
中国用四十年改革开放积累足够实力,莫斯科决策者开始意识到这个东方伙伴或许能打开战略困局的新出口。
几十年改革开放让中国发展起来,积累下来的实力将它推到国际格局重要位置。
中国作为头号工业出口国需要大量能源,俄罗斯经济支柱刚好是能源出口,两边产业正好互补。
俄罗斯能源找到稳定大买家,中国能源供应多份保障,生意角度讲双方都划算。
战争爆发后北约国家围住俄罗斯撕咬,莫斯科看清和西方讲和的窗户早被封死,华盛顿打压莫斯科就像饿狼盯着猎物。
这种情形逼着俄罗斯必须抓住北京的手,两个邻居背靠背站着,北约的刀子就难捅进来。
中国也需要北边安稳,省得美国在台海东海搞事时背后挨冷枪。
现实摆在眼前,俄罗斯往东转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中俄这条合作轨道铺得正是时候。
2024年普京对华态度出现明显转变,多家媒体密集报道他公开表态“俄罗斯坚定支持中国”引发热议。
特朗普反复抛出“联俄抗中”主张,试图稳定欧洲关系、拉拢俄罗斯再联合亚太盟友形成对华包围圈。
中俄合作从未设定假想敌,即便面对美国压力也未改变立场。
特朗普当选之初普京就致电祝贺,称这位“老朋友”值得期待。
5月7日完成连任就职仪式后,普京将中国作为首访目的地开启第23次访华行程。
随行5名副总理分别牵头能源保障、民生建设、资源开发等关键领域工作,豪华阵容暗含深化合作意图。
中俄合作成果挡不住,看看贸易数字就知道,2019年1110亿,到2023年直接翻到2401亿,这势头跟井喷没两样。
普京这次来中国带了五位副总理,管能源的抓社会发展的搞资源开发的都到齐了,摆明了要全方位联手。
两国老伙计们喝着茶唠嗑,都说眼下这交情比哪年都瓷实。风风雨雨走下来,谁还能说这份交情来得容易?
但横亘在东西方之间的帝国基因始终在俄罗斯血脉里躁动,面向欧洲的传统战略惯性从未真正消失。
即便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莫斯科依然盘算着用实力撬动西方世界紧闭的大门。
若不是骨子里对“融入欧洲俱乐部”存有执念,乌克兰方向的战略误判本可避免。
当现实逼着俄罗斯转向东方寻找出路,斯拉夫民族延续数百年的地缘政治思维却在不断拉扯决策神经。
俄罗斯在应对外交挑战的同时必须夯实国内根基,能源始终是俄罗斯的经济命脉,支撑国际地位的设施大多继承自苏联时代。
普京执政二十余年间,国内矛盾有所缓和,但能源主导的格局未曾动摇。
和平年代靠资源出口维持收支平衡的模式,在欧美联合封锁下暴露致命缺陷,经济阵痛随即显现。
特殊时期的战争状态意外激活产业链条。
军工板块需求激增推动产能扩张,2023至2024年国防订单突破万亿卢布,配套产业扩招五十万工人,工资翻倍增长。
伴随战事持续,电商等新兴产业迅猛发展,2024年网购市场规模跨过万亿门槛,大量中国商品涌入填补消费缺口。
偏远地区的普通百姓通过参军获取稳定收入,政府发放的薪资与抚恤金持续注入地方经济循环。
现实倒逼俄罗斯调整战略思维,经济安全不再是关起门来自给自足,而是构筑“自主可控+多元备份”的开放防御体系。
这种既能顶住西方制裁压力,又具备反制能力的弹性结构,或许能撬动僵持中的国际博弈格局。
俄乌战火刚起,美国立刻搬出“胁迫外交”那套老把戏对付俄罗斯。
这种由美国学者亚历山大1971年发明的策略,从古巴越南一路用到今天的俄罗斯。
俄军从攻入乌克兰那天起,欧美国家出声讨伐,以美国为首,欧盟紧跟其后,日本韩国也迅速加入制裁队伍。
美国转头还要逼中国也加入制裁谴责行列,国务院发言人普赖斯公开质问“中国不该帮着劝俄罗斯停火吗”,话里话外暗示“中俄联手改变国际规则”。
但中方直接回绝组建小圈子的提议,明确表示不会跟着美国搞阵营对抗。
事实摆在眼前,连中国都没能躲过美国的施压,弱小国家只能被迫选边站队。
要么跟着美国孤立俄罗斯,要么等着被西方阵营集体排挤。
印度总理莫迪2024年夏天跑到莫斯科见普京,这是五年头一遭。
两国白纸黑字签的协议全盯着赚钱买卖,2030年贸易额冲千亿的目标拍在桌面上。
克里姆林宫这回铆足劲给足排场,普京太需要这场外交突围撕开西方制裁的铁幕。
新德里再怎么放软身段也躲不过西方唾沫星子,印度明白跟美国谈交情就是做生意,白宫只是拿他们当遏华棋子。
所幸新德里转头搂住莫斯科脖子,谈判桌上立马多出几张王牌。
仗还没打完呢,印度肯递这根橄榄枝,克里姆林宫睡觉都能笑醒。
2024年9月,普京签发总统令与伊朗签下全面战略伙伴协议。
美方指控伊朗秘密输送导弹给俄方,伊方咬死不认账,硬扛着没给华盛顿服软。
克宫发言人直接把话挑明,“伊朗是咱铁杆兄弟,哪个领域都能坐下来唠合作”。
普京这套组合拳打得溜,一边猛拓朋友圈子,一边带俄罗斯慢慢从外交泥坑里往外爬,国际场子上到处找新机会。
启示作为俄乌冲突的关键决策者,普京的战略认知在这场当代战争中经历了深刻蜕变。
从最初坚信传统火力优势,到直面卫星通讯、智能无人装备与高超声速武器构建的技术战场,克里姆林宫的军事哲学正经历着剧烈转型。
当俄军仍沿袭机械化兵团作战模式时,乌军依托北约构建的星链卫星网络、海马斯多管火箭系统及TB-2察打一体无人机,已然搭建起数字化作战体系。
这种不对称对抗迫使莫斯科决策层清醒认识到,机械化时代的作战思维难以适应算法主导的智能战场。
俄罗斯若要重塑军事强国地位,唯有通过军工体系的技术革命和作战理念的迭代升级,方能构筑面向未来的战略优势。
通过这场持久战普京也想通了,从他开始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到注重国内发展到对军工产生新认识这几点来看就能证实。
也算是没有辜负中国的良苦用心。
参考资料:
1、俄乌冲突促使俄罗斯转向中国——《俄罗斯学刊》 2024年第5期5-23,共19页
2、千龙网 《大国关系复杂调整下的中俄经贸合作》
3、新华社 《普京同意与伊朗签署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协议》
来源:诺言卿史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