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摄影出现的第一天,就把人们只能靠想象的画面正式拉入到了现实中。世界上第一张用照相机拍出来的照片,让人有了能把时间凝固的可能,基于摄影的这种特性,当时的人们对用相机拍下来的画面的真实感是深信不疑的。但是既然这种时间凝固是通过技术来实现的,在人们对这项技术熟练掌握
摄影出现的第一天,就把人们只能靠想象的画面正式拉入到了现实中。世界上第一张用照相机拍出来的照片,让人有了能把时间凝固的可能,基于摄影的这种特性,当时的人们对用相机拍下来的画面的真实感是深信不疑的。但是既然这种时间凝固是通过技术来实现的,在人们对这项技术熟练掌握后,就不再满足于只是单纯的记录,更想要摄影能按自己的想法,得到自己想要的画面,也就真正践行了“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科学钻研精神。
但所谓是“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当这种时间凝固的画面能按自己的想法出现时,对摄影造成的影响就是让人们思想顿时陷入混乱,严重的打击了人们对摄影画面真实性的信心。远的不说,就我们中国来说,历史上出现的这张“PS”照片,刷新了人们对摄影拍照真实性的认知。这张照片就是“康有为与光绪帝的合照”,这篇文章就来和大家聊聊这张照片国历史上第一张“PS”合成照片。
先来了解一下这种照片的历史背景,把镜头拉回 到1898 年。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帝被幽禁,康有为远走海外。此时的摄影已进入中国数十年,大家对摄影的认知也只停留在照片不假,历史留存。对拍出来的画面都是深信不疑的。也正因如此,当一张“君臣同心”的合影出现,在当时差不多起到了石破天惊的效果。
如果只从技术方面来说,这张合影并不难做。十九世纪中期摄影发源地的欧洲已经能熟练掌握暗房拼贴、遮挡与多次曝光,那时候的中国照相馆里已经有了专门的“修相师”,用铅笔、画笔、胶体与刀片来处理照片。因此,做一张这样的“合影”在当时是可行的,与今天的“PS”在原理上差不多。这张伪合影照片出来后,使得人们即刻相信了流亡海外的康梁两人依然是光绪皇帝的股肱之臣,戊戌变法并未失败。在光绪帝无法发声、康梁两人自身合法性受损的情况下,这张照片的出现打消了人们的疑虑,于是这张照片就成了康有为的护身符,在合适的场合用这张照片来替他发言,替他建立权威,替他争取支持。
如果这张照片只停在“识破”上,倒也不必兴师动众。真正值得我们在今天回望的,是这张照片对中国摄影的冲击。它把摄影从纯记录变成了带有目的性的记录。这张伪合影之后,人们意识到,摄影不单单是凝固时间,更是一种“选择”。选择谁进入画面、站在何处、何时按下快门等。这让照片讲述故事的功能更明显的突出来了。可以说,这张伪合影给大家都补了一课,照片当然重要,但不要认为它的真实性是不可改变的。这就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完美诠释了。
其实这张照片超越时空,即使是现在,也能给我们带来不小的警示。告诉我们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里,照片是容易被人拿来作为某种道具使用的。对于不了解真相的人来说,一张照片几乎拥有“无比的真实”。到了今天这种信息化社会更是如此,不同的是传播速度更快、规模更大。把话说到最后,这张伪合影的“PS”照之所以今天值得拿来和大家说,是要提醒大家,不管什么照片从来都不是中立的,它是能够由拍摄者来决定的。每一次按下快门、每一次在暗房或软件里动手,都是拍摄者想法的表达。
当下摄影在在人工智能AI的加持下,拍出来的画面更是能以假乱真,很多人担心“从此没人会再相信照片”。晚清那张伪合影让我们第一次感到“不再盲目相信照片”,而真正的成熟,是在不盲目相信的同时,依然愿意相信经过验证的照片,这有点诡辩的意味,也没什么,理解既可。最后再说一句,摄影之所以被信任,不是因为它永不撒谎,而是因为当谎言出现时,我们有能力把它辨认出来,并用更严格的事实来验证它。
来源:一萱摄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