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时期号称能“吃人”的草地,时隔90年,现在是什么模样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5 10:56 1

摘要:当年的松潘草地,是一片藏着泥潭、毒水的“死亡陷阱”,上千名红军战士永远留在了那里,而90年后的今天,若你打开手机地图搜索“若尔盖草原”,会看到这样的推荐:“川西北秘境”“夏季花海”“自驾圣地”。

文|沈言论

文章由沈言论头条原创首发,请勿抄袭转载

90年前,红军战士们被迫进行战略性转移,开启长征,一路的艰难困苦,“吃人”的草地,当数长征中最险恶的存在。

当年的松潘草地,是一片藏着泥潭、毒水的“死亡陷阱”,上千名红军战士永远留在了那里,而90年后的今天,若你打开手机地图搜索“若尔盖草原”,会看到这样的推荐:“川西北秘境”“夏季花海”“自驾圣地”。

从“吃人”到“养人”,这片土地到底经历了什么?它又是如何在自然与人为的双重作用下,变成今天的模样?

咱们不妨倒带到1935年8月,看看红军战士脚下的草地究竟有多凶险,再看看现在的它如何“脱胎换骨”。

当数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部分战士接到命令,穿越松潘草地,北上抗日,那片草地不是咱们现在看到的绿油油草坪,而是一片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原湿地。

当地老百姓叫却它“死亡之地”,地表看起来是厚实的草甸,底下全是深不见底的泥潭;草甸间零星分布着有毒的“泥沼水”,喝一口就能让人上吐下泻,更可怕的是,这里昼夜温差能有30多度,白天太阳晒得人头晕,晚上冷得能把人冻僵。

参加过过草地的老战士后来回忆,队伍里最缺的是粮食,出发前每人只带了三四天的口粮,可草地一走就是7天。

没吃的了,战士们就把腰带煮了,把皮鞋底熬成汤,可就算这样,很多人还是撑不过去,有的战士走着走着就陷进泥潭,越挣扎陷得越深,最后只剩头顶一点草尖露在外面,有的战士误食了毒草,疼得满地打滚,没等战友赶到就没了呼吸。

这些草地像一块巨大的湿毯子,表面长满青草,下面是无底泥潭,人和马踩上去,几分钟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红一方面军过草地前有1.3万人,走出草地时只剩8000多人,红四方面军三过草地,牺牲的人数更多。

那时候的草地,为什么这么“能吃人”?其实和它的自然条件直接相关,松潘草地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属于高山草甸向沼泽地过渡的地带,这里年降水量大,地表土层松软,加上地下水位高,形成了大片的泥炭沼泽。

泥炭沼泽的特点是“外硬内软”,表面草甸看起来结实,踩上去就会像海绵一样下陷,越挣扎下陷越快,再加上高寒气候,沼泽里的水常年不结冰,人陷进去后,冷水会迅速带走体温,几分钟内就可能昏迷甚至死亡。

时间来到2025年,若你开车沿着213国道往川西北走,过了川主寺镇,一片开阔的草原就会出现在眼前:蓝天底下,绿色的草甸像地毯一样铺向远方,成群的牦牛在路边吃草,远处还能看到藏式帐篷的炊烟。

路边的指示牌上写着“若尔盖国家湿地公园”,这里就是当年的松潘草地,90年弹指一挥间,曾经的“死亡陷阱”到底怎么变成“生态天堂”的?其实这跟两代人的努力密不可分。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就开始关注若尔盖草地的生态问题,上世纪60年代,当地政府组织群众修排水渠、挖沟排涝,试图减少沼泽面积,而90年代后,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退牧还草”等政策落地,若尔盖的生态治理进入系统阶段。

2016年,若尔盖湿地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国家投入专项资金用于草甸恢复、沼泽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最直观的变化是沼泽面积的大幅缩减,根据四川省林草局2023年发布的数据,若尔盖草地的沼泽面积较1950年代大幅减少,原来的“无人区”逐渐变成了可利用的草场。

现在,若尔盖草原的草甸覆盖率超过80%,每到夏季,金莲花、狼毒花、格桑花竞相开放,从空中俯瞰就像一块彩色的地毯。

交通条件的改善也让这片草原“活”了起来,1950年代,从成都到若尔盖只能走土路,汽车颠簸三天才能到,2013年,213国道升级改造,柏油路直通若尔盖县城,车程缩短到8小时。

2019年,若尔盖机场正式通航,从成都飞过来只要1小时,现在,每年夏天都有数十位游客来这里看“草原花海”,住藏式民宿,吃牦牛肉火锅。

不过,生态治理可不是“一劳永逸”的事,若尔盖湿地位于长江、黄河上游,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近年来,受全球变暖影响,这里的冻土层逐渐融化,部分区域又出现了新的沼泽化趋势。

为了应对这个问题,当地政府联合科研机构,在草原上种植耐寒的“沙葱草”“披碱草”,这些植物根系发达,能固定表层土壤,减缓泥炭分解速度。

2024年,若尔盖湿地监测站的数据显示,新种植的草甸成活率也大大提高,生态修复效果显著。

站在若尔盖草原上,很难把眼前的美景和90年前的“死亡之地”联系起来,但只要蹲下来,就能看到草甸下的痕迹,有些地方的草皮颜色更深,摸上去更松软,那是曾经的泥潭,有些地方的草茎特别矮小,那是冻土融化的“后遗症”。

这些细节提醒我们:今天的“生态天堂”,是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换来的,可更让人感慨的是,那些长眠在草地里的红军战士,他们的牺牲没有白费。

当年,他们用脚步丈量草地,用生命为革命探路,今天,我们用科学和汗水修复生态,用幸福生活告慰先烈。

当年跟着红军走过草地,那时候战士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让这片地不再吃人”,现在,我们做到了。

其实从“吃人”到“养人”,若尔盖的变迁是中国生态治理的一个缩影,更是对革命精神的最好传承。

朋友们,下次如果有机会去若尔盖,不妨站在当年红军走过的草甸上,摸摸那些重新生长的草,看看远处放牧的藏族同胞。

你会发现,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未改变,这片草地命运的天翻地覆,就是最好的印证。

参考资料:

看看新闻,2025-01-15,《年年播撒草种 他们是若尔盖草原上的绿色守护者》

前线杂志,2023-06-15,《长征里程碑:千难万险过草地》

看看新闻,2024-10-18,《长征老红军回忆艰难过草地:那是一道生死线》

来源:沈言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