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丨守护万年农耕文明 传承农业智慧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9 15:45 1

摘要:中华农耕文明绵延万年沉淀的古老智慧与文化能为今天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怎样的借鉴?我们又该如何传承守护农耕文化的火种?为传播科学家精神讲述新时代中国科技成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摄制系列纪录片《中国科学家》△《中国科学家·闵庆文》本集聚焦中国科学

中华农耕文明绵延万年

沉淀的古老智慧与文化

能为今天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提供怎样的借鉴?

我们又该如何传承守护农耕文化的火种?

为传播科学家精神

讲述新时代中国科技成就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联合摄制系列纪录片

《中国科学家》

△《中国科学家·闵庆文》

本集聚焦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闵庆文

讲述他二十年间走遍中国大地

让千年农耕智慧重焕生机的故事

何谓“农业文化遗产”?

浙江省南部的青田县

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 之说

一千多年前,在这片山多地少的贫瘠之地

人们依山势造梯田,修沟渠引山泉

既种植水稻,又养殖田鱼

“梯山为田,稻鱼共生”

这就是20年前

闵庆文投入农业文化遗产事业的起点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

于2002年启动的国际保护项目

旨在认定并保护具有全球示范意义的

传统农业生产系统

在这个项目启动之初

浙江青田的稻鱼共生系统

成为中国科学家推荐的

第一批试点项目之一

闵庆文和团队深入青田调研

“森林 - 梯田 - 村庄 - 水系”系统中

寻找中国农耕文明的智慧

△左二 闵庆文

2008年底,在闵庆文团队的努力下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正式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

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之一

独具特色的传统农业生产系统

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

申遗成功后,二十年里

青田县龙现村从一个偏远的山沟村落

变成了富裕的旅游胜地

村民伍丽贞夫妇靠着种稻养鱼

加工田鱼干、接待观光游客

收入逐年增长

如今已盖起了一座五层小楼

过上了小康生活

在传承中保护 创新农业发展

2010 年,闵庆文创新性地提出了

“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理论”

开启了传统农业与现代社会

融合发展的探索

浙江湖州荻港村

拥有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

古老桑基鱼塘农业系统

闵庆文带领村民们主动拓展

农业系统的功能性

曾用于养蚕的桑叶

被制成清香的茶叶

普普通通的蚕茧

摇身一变成为精美的艺术品

每年的鱼文化节

闵庆文都会与村民们相聚在一起

共同见证这份传统的延续与创新

浙江德清

我国淡水珍珠养殖发源地之一

面临环境污染、技术传承等难题

闵庆文与团队深入调研

在当地大力推动立体生态养殖

通过“鱼蚌混养”

形成了鱼吃草、蚌吃鱼粪

蚌内育珠的生态循环

如果 2025 年申遗成功

它将成为中国第一个水产养殖领域

世界级农业文化遗产项目

多年来,闵庆文先后推动

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云南哈尼梯田

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

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

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等多个项目

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实践了二十年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闵庆文最清晰的意识是“变”

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

传统农业在挤压中求生存

一味保护不是答案

让传统农业适应今天的生活方式

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才是对传统农业智慧真正的保护

历经20年的农耕情怀

儿时稻田里的蛙鸣声

是出生于苏北沛县农家的闵庆文

最深刻的记忆

这份对土地的深厚情感

引领他一生为“农”

从农业气象学走向农业生态学研究

最终成为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 “拓荒者”

20 年里,闵庆文组建了

涵盖多领域的研究队伍

推动多达22个项目陆续被列入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助力众多贫困县脱贫摘帽

从青丝到华发

闵庆文始终奔波在田野间

“我们保护的不是遗址,而是活着的文明。”

《中国科学家》第四集

2025年3月30日21:20档

CCTV-10 科教频道

来源:济南时报-新黄河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