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东吴的刀光遇上三国的风云,曹操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在那个名将辈出的时代,江东子弟以 "水战天骄" 闻名,但陆战猛将同样撑起了东吴的半壁江山。
当东吴的刀光遇上三国的风云,曹操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在那个名将辈出的时代,江东子弟以 "水战天骄" 闻名,但陆战猛将同样撑起了东吴的半壁江山。
本文以实战能力、历史贡献、传奇性为标准,排出东吴十大名将,看看登榜的十大虎将,是不是符合你心中所想。
孤城战神,朱然
功绩:守护江陵二十年,使蜀汉不敢东顾;过失:晚年卷入孙权废太子事件,削弱了朝堂稳定。
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朱然以 5000 兵力镇守江陵,面对曹魏张郃、徐晃十万大军围城六月。他创造性地将 "悬门发机" 与火攻结合,在城墙暗置弩箭机关,配合热油泼洒,使魏军 "攻城者皆被创,死者相枕"。《三国志》赞其 "郝昭再世",但《资治通鉴》批评其 "坐守孤城错失北伐良机"。此战奠定东吴西线防御体系,其 "以空间换时间" 的守城思想被收入唐代《通典》。值得注意的是,1984 年江陵出土的东吴简牍中,记载其 "月俸米三十斛",印证了史书中 "清廉自守" 的评价。
江东韩信,贺齐
功绩:平定山越拓地千里,为孙权称帝奠定基础;过失:镇压起义手段过于残忍、酷烈。
建安十三年(208 年)征讨丹阳山越,贺齐发明 "火攻连营" 战术,命士兵将浸油藤条系于箭镞,夜袭时万箭齐发点燃三十里山林,斩首七千、俘三万。曹操称之为 "江东韩信",但《吴书》记载其 "每破贼必屠城"。他组建的 "锦帆军" 成为东吴首支山地特种部队,其 "因地治兵" 理念被南朝《武备志》收录。《太平寰宇记》载 "山越遗民至晋仍畏其名"。现代军事史家指出,其 "心理威慑战" 早于西方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一千五百年。
三朝元老,程普
功绩:参与奠基东吴三代基业;过失:格局小,早期争权内耗,暴露军阀思维的局限性。
初平元年(190 年)汜水关前,程普飞马斩华雄副将胡轸,助孙坚奠定诸侯地位。赤壁之战中,他与周瑜分统水陆大军,亲执桴鼓指挥火攻,《江表传》载其 "战船所过,樯橹尽焚"。但《资治通鉴》揭露其 "以老资历侮慢周瑜",险些引发内讧。作为东吴军制奠基人,他确立的 "水陆协同" 战术影响后世水军建设。其孙程咨娶孙权侄女,联姻巩固了江东士族联盟,这一政治智慧常被后世忽略。
江东小龙,凌统
功绩:七次救主演绎忠勇典范;过失:性格冲动埋下将领会仇。
建安二十年(215 年)合肥之战,凌统率 300 死士掩护孙权突围,受伤严重仍坚持死战断后,《三国志》描述其 "战袍尽赤,血透重甲"。民间将其与赵云并列,称 "江东小龙",但《吴录》记载其 "因甘宁杀父欲私斗"。孙权亲绘《凌统护主图》昭示臣节,其 "忠勇文化" 成为东吴凝聚力的象征。值得关注的是,1979 年马鞍山东吴墓出土的 "凌统印" 金印,证实其死后家族仍享殊荣。
烈士之风,黄盖
功绩:赤壁首功改变天下格局;过失:任武陵太守时 "杀降两万",引发民族矛盾。
赤壁之战中,黄盖献苦肉计诈降,率二十艘火船突入曹军水寨,《三国志》载 "火烈风猛,北船尽焚,烟炎张天"。周瑜赞其 "烈士之风",但《魏略》斥其 "背信弃义"。他首创的 "诈降 + 火攻" 组合被《武经总要》列为 "水战十法" 之首。现代考古发现,其故乡零陵出土的东吴壁画中,绘有 "周瑜打黄盖" 场景,佐证了这一典故的民间传播。
逆袭老将,丁奉
功绩:东兴大捷稳定孙吴政权;过失:参与废黜孙亮导致政变频发。
252 年东兴之战,75 岁的丁奉率 3000 人 "雪中奋短兵",左持盾右执刀突入敌阵,阵斩魏将胡遵。《三国志》称其 "骁勇冠军",但《吴录》记载其 "晚年广置田宅,家僮数百"。他首创的 "快速反应部队" 理念,比欧洲近代轻骑兵战术早一千三百年。值得注意的是,其 "雪地奇袭" 战术被收入 2018 年《中国古代经典战役解析》教材。
有勇无谋,周泰
功绩:七次救主诠释臣节;过失:任汉中太守时 "赋役繁重,民怨沸腾"。
建安二年(197 年)宣城遇袭,周泰为护孙权 "被创十二处,肤如刻画",孙权称帝后命画师绘制《周泰疮痍图》。陈寿赞其 "江表虎臣",但《江表传》指其 "有勇无谋"。他开创的 "贴身护卫" 制度成为后世禁军模板。2009 年南京出土的东吴木牍中,记载其 "亲兵百人皆具铠甲",印证了史书中的护军规模。
亦盗亦将,甘宁
功绩:特种作战先驱;过失:江湖习气阻碍内部团结。
建安二十年(215 年)百骑劫曹营,甘宁率精锐 "衔枚缚马口",夜袭斩敌数十级,孙权将其与张辽并列,称 "足以相敌"。但《吴书》载其 "射杀凌操,结怨江东"。他提出的 "先取荆州再图巴蜀" 战略,比诸葛亮《隆中对》早两年。其故乡巴郡至今留存 "甘宁庙",2016 年被列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白衣渡江,吕蒙
功绩:夺取战略要地;过失:破坏孙刘联盟,加速了三国归一。
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奇袭荆州,吕蒙 "使白衣摇橹,作商贾服",兵不血刃夺取南郡。孙权誉为 "国之长城",诸葛亮则斥其 "背信弃义"。其 "伪装战术" 被《李卫公问对》列为 "兵不厌诈" 经典案例。值得关注的是,其 "孙权劝学" 典故被收入《三字经》,成为古代劝学典范,而《三国志》记载其临终 "尸身香闻数日",为历史增添神秘色彩。
东吴战神,太史慈
功绩:奠定江东基业;过失:31 岁早逝,影响东吴整个战略布局。
神亭岭之战单骑斗孙策,"战至五十合,战袍扯碎",北海救孔融时 "突围射敌,箭无虚发"。孙策赞其 "真丈夫",《资治通鉴》称其 "有豫让之节"。其 "忠孝节义" 形象成为江东精神象征,自三国至唐立庙 23 座。1986 年浙江出土的东吴墓碑中,刻有 "太史慈一箭解重围" 浮雕,证实其事迹在民间的深远影响。
当我们回望这些名字 —— 从草根到名将的丁奉、亦盗亦将的甘宁、完成阶级跃迁的吕蒙 —— 他们不仅是三国舞台的配角,更是东吴 "保江东,观天下" 国策的践行者。而太史慈之所以登顶,正因他用生命诠释了江东男儿最珍贵的品格:忠勇。
资料来源:《三国志》、《三国演义》;故部分情节有演绎成分。
来源:历史小掌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