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人物】何欢:把根扎进基层,把爱送进万家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5 10:43 1

摘要:在山环水绕的边境小城集安,有一抹藏蓝身影总在晨光熹微时穿梭街巷,暮色沉沉中仍忙碌于窗口。她就是集安市公安局政务服务中心负责人何欢,一位用11年青春践行“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基层民警。从“吉林省十佳群众满意户籍内勤”到“全国最美基层民警”,荣誉背后是她踏遍城乡的脚

在山环水绕的边境小城集安,有一抹藏蓝身影总在晨光熹微时穿梭街巷,暮色沉沉中仍忙碌于窗口。她就是集安市公安局政务服务中心负责人何欢,一位用11年青春践行“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基层民警。从“吉林省十佳群众满意户籍内勤”到“全国最美基层民警”,荣誉背后是她踏遍城乡的脚步、彻夜不熄的灯光,更是群众口中那句暖心的“有事儿就找何警官”。

以创新为笔,画出边城便民图

“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政策落地的坎,再难也要迈过。”这是何欢的口头禅。作为窗口民警,她深知业务精准的重要性。18部精心打磨的业务课件,如18把钥匙破解疑难,《边境地区户口迁移业务详解》饱含对边境居民的关怀,《上门办理业务指南》写满对特殊群体的关爱。她推出的“微课堂”“微直播”,让派出所民警隔着屏幕就能学习,专业素养春风化雨般浸润每个服务窗口。

居民身份证“三项制度”改革中,集安成为全省试点,何欢勇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新系统兼容性是块难啃的“硬骨头”,她白天微笑服务群众,晚上守着电脑设备反复测试,屏幕蓝光映着她眼底的红血丝。当吉林省第一笔外省异地身份证业务在她手中办结,黑龙江籍务工者杨女士捧着证件红了眼眶:“没回老家就换好了证,省了一大笔钱!”她顾不上喜悦,连夜梳理出上万字操作手册,在省厅培训班上把“集安经验”变成可复制的“吉林方案”,还参与广西、新疆、西藏等地联调联测,将经验推向全国。

以守护为线,织密日常暖心网

“何警官,孩子身份证丢了,明天就要高考!”电话里家长带着哭腔。“别着急,马上解决,不耽误考试。”何欢的话如定心丸。当临时身份证送到考生手中,她轻声叮嘱:“安心考,我们一直都在。”公布手机号、组建33个微信服务群的8年里,这样的“紧急时刻”已成常态。

为让服务无死角,她针对年迈、患病群体成立“上门服务小组”,送服务到家门口;牵挂学生课业,周末开设“学生办证专场”,错峰贴心服务;兼顾节假日需求,开展“假期服务不打烊”活动,让群众随时能办。

更让人动容的是她为离散家庭架起的“团圆桥”。2024年5月,她帮助刁女士寻回失联近半个世纪的亲人。团聚时,刁女士握着她的手哽咽:“你圆了我们两代人的梦!”这样的团圆故事已有6起,她还联合民政、社区建立“警民寻亲联盟”,让更多离散家庭在边城重逢。

11年里,2万余件业务是她与群众的约定,1.5万次耐心解答是对信任的回应,1000余次上门服务的每一步,都踩在群众心坎上。

以改革为斧,凿开高效便捷路

“改革要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便利。”为落实“集约通办”公安政务服务新模式,她连续9天守在施工现场,从柜台高度到指示牌位置都亲自丈量,声音沙哑含着润喉片说,脚磨起泡贴块创可贴继续走。当户政、出入境、交通处违大厅整体迁入新址,办完事儿的大爷感慨:“以前办仨证跑三个地儿,现在进一个门全办妥!”

她并未止步,持续提升服务质效。为培养“一警多能”队伍,她带民警逐岗实训,从户籍政策到出入境手续,逐项示范教学,直到人人独当一面;设备调试遇阻,她陪技术人员扎根岗位,加班加点排查漏洞,打破系统壁垒,让数据流转更顺畅、办理更高效;面对权限瓶颈,她多次与上级沟通,把“不可能”变成“试试看”,再变成“马上办”。如今181项业务“一窗通办”,窗口队伍短了,群众笑容多了,高效便捷的服务成了百姓生活的温暖底色。

以服务为桥,衔接前沿需求链

“五一”假期的国门景区,游客如织。何欢团队搭建的“旅游驿站”前,遗失身份证的辽宁游客拿到证明后竖起大拇指:“集安的警察,比鸭绿江水还亲!”这流动的藏蓝,是她为旅游业量身打造的“安心符”——景区咨询台、警务站户籍窗,让“说走就走的旅行”少了后顾之忧。

对企业而言,何欢是“贴心管家”。73项涉企服务进驻助企专窗,辖区企业负责人惊叹:“以前得找好几个科室,现在一个窗口就搞定!”而尾号“1357”的助企专线,更是助企惠企的“解忧阀”。“营商环境是企业发展的土壤,我们用贴心高效的服务,就是要让这片土壤更具活力,让企业能在这儿安心扎根、蓬勃生长。”何欢说。

以关爱为泉,沁暖困境寒凉处

“何妈妈,这是我画的全家福,拉我手的是你!”小学三年级的雪晴递过画时,这个在警营中干练果敢的女警眼眶湿润。2023年10月,何欢与爱民志愿者协会成员共同结对资助雪晴,从此以“妈妈”的身份走进孩子生活。每月固定送去生活费,与孩子谈心,让这个自幼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在何欢身上感受到母爱的温暖。

在助学路上,何欢从不只做物质资助者,更成为孩子们的“人生引路人”。初中生俊贺在作文里写道:“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当警察,像何欢阿姨一样保护别人。”考上重点高中的王荣发来的感谢信中写道:“是你们的帮助和鼓励,让我比同龄人更懂得责任和坚持的意义,我一定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已经考入理想大学的王鑫告诉何欢:“何欢姐姐,是你们的爱心,给我的未来带来了光明,我会继续传递这束光。”

何欢的善举,带动和感染了身边的同事。2023年她牵头组建“警徽助学组”,50余名同事主动加入,共同资助2名贫困学生。2025年4月,受助生语珣母亲捧着“警民携手献爱心情暖学子、捐资助学伸援手恩重如山”的锦旗来到公安局哽咽致谢:“是你们让两个女儿没辍学,你们是我的恩人!”她还带着志愿者团队定期到敬老院开展“暖阳行动”,10年间走访慰问孤寡老人47户,到敬老院开展帮扶60余次。“每次看到老人眼里的光、孩子脸上的笑,就觉得所有辛苦都成了糖。”何欢说。

从服务窗口的方寸之地到政务改革的广阔舞台,从边境群众的柴米油盐到城市发展的烟火繁华,何欢用11年的坚守证明:最美的风景不在聚光灯下,而在群众绽开的笑颜里;最动人的故事不在奖状证书上,而在踏遍山河的足迹中。她就像鸭绿江边的一棵杨柳,把根深深扎进基层的土壤,用枝叶温柔地拂过每一个需要的人——这,就是“全国最美基层民警”最生动的模样。

来源:吉林警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