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秦腔演员安万带领158人的民间秦腔剧团,以真挚的表演赢得了西安及甘肃平凉、定西等地观众的热烈追捧。台上台下数万人合唱秦腔的壮观场面,令无数观众感动落泪,这一现象也引发了人们对秦腔艺术及当下演出机制的广泛讨论。
文 | 田彬华
近期,甘肃民营秦腔剧团安万剧团在西安的演出意外引发秦腔热潮。
秦腔演员安万带领158人的民间秦腔剧团,以真挚的表演赢得了西安及甘肃平凉、定西等地观众的热烈追捧。台上台下数万人合唱秦腔的壮观场面,令无数观众感动落泪,这一现象也引发了人们对秦腔艺术及当下演出机制的广泛讨论。
安万秦腔剧团在西安演出
安万剧团自西安掀起的秦腔热潮,被网友称为“秦腔界的一场风搅雪”。在西安演出结束后,剧团在甘肃平凉、定西等地的巡演更是引发万人空巷的盛况,秦腔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陕西、甘肃等地再度焕发出令人吃惊的勃勃生机。
安万秦腔剧团在甘肃兰州演出
作为民间剧团,安万剧团采用了非常接地气的户外广场式演出形式,延续了传统戏曲戏台文化的演出方式。这种在西北农村常见的演出形式,与城市剧院的市场化演出机制相比,显得更为原始和自由。尽管全国各地的古戏台大多已衰败或成为历史遗址,但安万剧团在西安这样的现代化大都市进行的户外义演,却证明了这种传统演出方式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当然,安万剧团的演出并非简单的传统户外大戏台形式,而是结合了现代传播方式的创新。剧团将传统的戏曲广场文化与当代直播平台(如快手)深度融合,利用“网红”打造模式推广秦腔,并将地方戏曲文化与文旅推广相结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传播效果。观众和网友的一致好评,也引发了人们对现有剧院售票机制是否适合传统文化传播的思考。
安万秦腔剧团在甘肃平凉演出,吸引许多网络主播直播和拍摄
秦腔演出与新媒体直播平台的深度绑定,消解了传统戏曲的仪式化场景,让秦腔从“剧场仪式”转变为“日常娱乐”,从而触达更广泛的圈层。这种创新的票房模式——企业赞助、观众现场打赏、平台直播推广,使得广场文化获得了最大化的观众群体和传播效应。观众群体对秦腔的解读从“主导式解码”(接受传统文化的严肃性)转向“协商式解码”(结合个人趣味重构意义),甚至“对抗式解码”(将秦腔戏谑化为“土味文化”)。而短视频平台的大量互动则进一步消解了传统文化的严肃性,形成线上线下同步的“全民参与的文化狂欢”。
在西安八天演出爆火后,平凉、定西等地的演出也引发了万人空巷的盛况。当地政府积极响应,配合推广,形成了类似淄博、哈尔滨、天水等地的文旅热点模式。例如在平凉市演出时出现了十余万人观看的盛况,安万在演出间隙通过直播大力推介当地崆峒黄酒等80余种特色农产品,引发了抢购热潮。快手、抖音等平台上,安万个人账号及相关话题的关注度也迅速攀升。
安万个人“逆天改命”、传奇般的励志经历,加上他在西安这一秦腔“圣地”演出的各种话题,催生了传播链条中的爆发点。安万剧团在西安等地火爆出圈的演出,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促成了秦腔传播史上的一个惊喜事件,也为当代戏曲传承带来了新的希望。
西北苦寒之地,沟壑纵横、风沙肆虐的生存环境塑造了秦腔的“吼”。如同信天游翻越山峁的裂帛之音,秦腔演员以撕裂嗓音携胸腔共鸣迸发的嘶吼,是对贫瘠土地的征服宣言——用声波刺穿荒原的寂静,在天地间刻下人类存在的印记。传统露天戏台面对旷野演出,演员需用“吼”将声音送至百米外。这种物理需求升华为美学原则:唱腔如刀劈斧凿般凌厉,声浪裹挟着黄土颗粒感,形成独特的“砂砾美学”。观众在声压震颤中,获得近乎原始祭祀式的集体亢奋。
有秦腔爱好者在抖音上将安万与西安秦腔名家包东东的《二进宫》唱段进行了对比。包东东的唱腔清亮、声音集中,咬字清晰,而安万的演唱则略带破音,沧桑感强烈,采用了传统的“吼”唱法。从嗓音的可持续性和科学性来看,包东东的唱法更为持久和集中。但从人物形象刻画和秦腔韵味的角度来看,安万的演唱更符合传统审美。许多网友认为,包东东的唱法显然受到了京剧的影响,咬字清晰,但安万的演唱则更具秦腔的原始韵味。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秦腔审美趣味的演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主流的各大秦腔演艺团体(如戏曲研究院)在演唱表演方面更加专业化,声音训练更为科学化,咬字吐字更为清晰,且更靠近普通话的字正腔圆,更注重新创剧目的打造和各类比赛展演。另一方面,设备精良的剧场、彬彬有礼的观众、各类奖项头衔的活动,使得专业秦腔界的审美方式逐渐趋向精致化、贵族化、现代化。对于这种变化,对比安万这种土生土长的民间艺人唱法,许多网友认为专业秦腔界“把秦腔唱成歌剧了”“秦腔的‘京味’越来越浓”。
安万演唱中略带沧桑却充满生命力的嗓音、夸张而丰富的音乐表达,正是这一秦腔原初美学特质的集中体现,也是他备受欢迎的原因之一。从另一层面来看,秦腔的悲壮唱腔和戏剧冲突天然具有情感张力,“吼”秦腔更容易引发观众共情。例如演出现场万人齐唱秦腔《兴汉图》时现场沸腾,其实是剧情中的宣泄与观众内心的现实议题相共情(如社会压力、家庭矛盾),这种隐喻解读和畅快释放完全激活了受众的情感代入。
观众对安万剧团演出的评价中有一个代表性观点:他们所看到、听到的是曾经的“老味道”。安万的秦腔演出是“吼”秦腔,演唱风格充满了沧桑感和雄浑大气,同时兼具对秦腔艺术本真的追求与尊重。秦腔那种雄浑、苍凉的本真审美在他们的演出中得到了原始传承,是那个曾经的“老味道”。但更重要的是,他和剧团的演出展现了对待秦腔艺术的真诚与用心。正如西安秦腔老艺术家韩怀仁称赞:安万有好声音、好功夫,更走心、走情。
九美旦增/摄
不得不承认,秦腔作为陕西、甘肃等地长期流传的古老戏曲形式,近年来也面临着观众群体老龄化、演出市场萎缩的困境。安万现象的火爆出现,令人眼前一亮。有网友在抖音上评论:“安万把秦腔还给了人民。”这一评论虽有过誉之嫌,却直指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次文化意义。未来,类似的传统文化复兴现象或将更多涌现,但能否持续出圈,取决于能否在传播中建立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文化认同—情感共鸣—价值共鸣”的深层联结。
时代在进步,艺术在创新。如何在创新与传承之间找到平衡,探索保留文化特色和核心艺术特点、与时俱进的创新传播方式和渠道,是戏曲等传统艺术形式面临的共同挑战。戏曲艺术的自有体系庞大而丰富,艺术水平极高,我们需要的是深入挖掘其精髓,而非蜻蜓点水式的表面热闹。安万剧团的现象级传播,或许为传统戏曲的复兴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不仅对秦腔传承具有启发意义,对京剧、川剧等其他戏曲剧种也具有现实借鉴价值。
来源:音乐周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