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朝时期,常有不同族群前来朝贡。由于各方语言不通,为了在觐见等场合方便交流,首个职业翻译应运而生。当时针对东南西北四方异族语言,分别派专人掌管,并给予不同的称呼,即寄、象、狄鞮和译,统称为象胥。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翻译如同空气一般,虽无形却不可或缺。无论是跨国商务合作、文化交流,还是学术研究,翻译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但你是否曾好奇,世界上第一个翻译是怎么诞生的呢?
周朝时期,常有不同族群前来朝贡。由于各方语言不通,为了在觐见等场合方便交流,首个职业翻译应运而生。当时针对东南西北四方异族语言,分别派专人掌管,并给予不同的称呼,即寄、象、狄鞮和译,统称为象胥。
这可以说是翻译职业的雏形,尽管在当时可能还并不完善,但已经展现出了人类为跨越语言障碍所做出的努力。
秦朝统一后,翻译相关的职务名称发生了变化,“象胥”摇身一变成了“典客”。到了汉武帝时期,再次更改,成为了“大鸿胪”,并且从这时起,翻译开始正式有了编制。
但新的问题出现了,在那个没有系统语言学习的时代,翻译人才从何而来呢?原来,当时的翻译人才大多是混血,他们生活在不同文明的缓冲地带,从小就浸润在多元的语言环境中,自然而然地能够熟练掌握多种语言。
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翻译主要应用于军政领域。当时的西域多国语言混杂,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张骞出使西域能够畅通无阻,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有精通多国语言的“义父”做向导和翻译。
霍去病攻打匈奴时,那些归降的“草原通”翻译功不可没,他们如同古代的特种情报部队,既能破译匈奴的军事密语,又熟知漠北的水草分布,为军事行动的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持。
而翻译浪潮真正兴起是在东汉时期,这一切竟源于佛教典籍的传入。东汉末年,安世高来到中国,首次将佛经翻译为汉语。到了东晋和魏晋时期,翻译由个人行为逐渐演变成了集体翻译,甚至出现了由朝廷资助的译经组织。
著名翻译家鸠摩罗什在这一时期登场,他一生译经74部,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词句,如《金刚经》中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经》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以及“天花乱坠”“粉身碎骨”“回光返照”“世界”“未来”“烦恼”“苦海”“心田”“爱河”等都出自他手,对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隋唐时期,译经组织规模日益完善。玄奘取经17年满载而归后,投身于译经事业。他一生组织译经75部,同时还完成了游记《大唐西域记》,为后来的《西游记》提供了蓝本。
大唐时期,丝绸之路盛行,众多外邦人赴唐进行贸易活动,翻译在其中尤为重要。安史之乱中的安禄山就凭借自身的语言优势,担任“互市牙郎”(即在交易中负责翻译传话的人)起家。
明朝重视远洋贸易,郑和下西洋时随行配备的翻译都是能人,他们不仅懂得阿拉伯语、波斯语,还有人是大清真寺的掌教,方便与沿途的穆斯林国家交流,为海上远航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清朝末年,人们思想觉醒,再次掀起翻译热潮。严复翻译《天演论》,引入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并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准则,即准确、通顺和用词优美。这一原则一直沿用至今,也正是科技始终无法完全代替人类翻译的根本原因。
回首中国翻译史,它本质上是一部文明互鉴史。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它促使文明在语言的裂隙中生长,代表着千年来不同文明的不断交融。
它既推动了中国吸收外来文明的养分,让中国能够接触并学习到世界各国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技术,又助力中华文化参与全球对话,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等传播到世界各地。从古至今,翻译都是连接不同文明的重要桥梁。
如今,科技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在翻译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机器翻译越来越便捷,能够快速地给出翻译结果。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机器翻译在处理复杂语境、文化内涵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与人类翻译仍存在较大差距。
那么,未来会有AI完全代替人类翻译的那天吗?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也许在某些简单、模式化的翻译场景中,AI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但在涉及到文化传承、艺术创作以及深入的思想交流等方面,人类翻译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是难以被取代的。
素材源自@脑洞里的宇宙
来源:神经外科周医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