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它能在一秒钟内画出传世名画,能在眨眼间写出一部小说。我们称之为,生成式AI。但就在无数人为之狂欢,以为手握通往财富和创意的金钥匙时,一场法律世界的核爆炸,已经悄无声息地引爆了。它释放的冲击波,提出了一个足以颠覆我们整个创意产业的致命问题:你,或者说任何人,用A
(图片由HRflag用Midjourney生成,编号dd6727c4-c2b7-4b51-ae1a-3932d2c49d7e_0)
它能在一秒钟内画出传世名画,能在眨眼间写出一部小说。我们称之为,生成式AI。但就在无数人为之狂欢,以为手握通往财富和创意的金钥匙时,一场法律世界的核爆炸,已经悄无声息地引爆了。它释放的冲击波,提出了一个足以颠覆我们整个创意产业的致命问题:你,或者说任何人,用AI创造出来的东西,它的版权,究竟属于谁?
答案,可能会让你彻夜难眠。因为就在最近,世界版权的中心,美国,已经划下了一条冰冷而决绝的界线。简单来说,就是:你用AI生成的任何图像、任何艺术,无论多么惊艳,无论你的提示词写得多么天花乱坠,对不起,它在法律上,什么都不是。它不受版权保护。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你花了好几天、调整了上千次参数、用Midjourney或Stable Diffusion生成的完美作品,你的竞争对手,甚至任何一个路人,都可以直接拿走,印在T恤上,用在他的广告里,甚至卖给别人。而你,束手无策。
这不是危言耸听。来看这幅画,它叫《天堂的最近入口》。画面空灵,色彩迷幻,充满了未来主义的美感。它的创作者斯蒂芬·泰勒(Stephen Thaler)为了让AI系统“创造力机器”(Creativity Machine)生成它,付出了大量心血。他将这幅作品称为“由机器为作品雇佣创作协议自动生成的图像”。他向美国版权局申请版权,但被无情驳回。他不服,一路告到联邦上诉法院。
2024年3月,最终裁决来了,法官的声音如同法槌落下般决绝:“版权的根基,必须是人类的创作。”言下之意,无论机器多么智能,只要作品的最终生成没有人类的“手”直接参与,它就是个法律上的孤儿,一个无人认领的幽灵。
如果说这还只是一个孤例,那么克里斯蒂娜·卡什塔诺娃(Kristina Kashtanova)的经历,则更像一记闷棍,打在了所有AI创作者的胸口。她创作了一本名为《黎明的萨莉亚》(Zarya of the Dawn)的图像小说,书中的文字是她写的,但所有配图都是她通过Midjourney精心生成的。
起初,美国版权局授予了她版权。但很快,版权局就“反悔”了。他们展开了审查,最终做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裁决:版权被“部分撤销”。书的文本,因为是人类写的,受到保护;书的封面、图片的编排,因为体现了人类的选择和布局,受到保护。但书中所有由AI独立生成的图像,对不起,全部被剥夺了版权保护,被扔进了公共领域。
这个判决,就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将一个完整的作品活生生地剖开。它承认了作者的灵魂,却否认了作者借助AI伸出的那只“数字之手”。它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法律怪物:一个拥有受保护的骨架,血肉却可以被任何人随意取走的艺术品。
美国的逻辑很简单,甚至可以说很“古典”:版权法保护的是“作者”的作品,而“作者”,必须是人。提示词,无论你写得多么巧妙,那只是在“命令”一个复杂的工具,而不是你自己在“创作”。你是在扮演一个指挥家,但掌声与桂冠,永远不会给一个只会挥舞指挥棒的人,除非他自己也演奏了乐器。
这个判决,瞬间在全球的创意和科技行业引发了一场8级地震。对于那些希望用AI来设计logo、制作游戏素材、生成营销海报的公司和个人来说,这无异于釜底抽薪。你投入了时间、金钱和创意,最终得到的,却可能是一个毫无法律壁垒的“裸体”资产,暴露在所有人的视野里,任人攫取。
然而,就在太平洋的另一端,在中国,一个截然不同的故事,正在上演。当美国对AI的创作能力关上大门时,中国,似乎选择推开一扇窗。
2024年初,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理了中国首例AI生成图片著作权案。原告李先生,使用开源软件Stable Diffusion,通过精心设计的提示词,以及反复调整的参数,生成了一张名为《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女性照片。随后,他发现一位刘姓博主在自己的百家号上盗用了这张图。于是,他将其告上法庭。
所有人都以为,法院会遵循美国的逻辑。但判决结果,让世界震惊。法院认为,原告李先生在提示词的撰写、参数的调整过程中,付出了“智力劳动”,这种劳动体现了他的审美选择和个性化安排,使得最终生成的图片,具备了“独创性”。因此,法院裁定,这张AI生成的图片,构成作品,受著作权法保护。
看,冲突出现了。这是一场东西方对于“创作”本质的终极对决。美国坚持的是一种“人类血统论”:作品必须流淌着人类创作者的血液,必须有那最后一笔、最后一帧的物理或数字上的直接干预。而中国的判例,则倾向于一种“智力投入论”:它不再纠结于是人还是机器按下了最后一个按钮,而是追问,在这整个过程中,是否注入了足够的、独特的、可识别的人类智慧。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逻辑,将把全球的创意产业,推向一个巨大的分岔路口。
选择美国的道路,我们或许能维护人类创作者的最终尊严,确保“作者”这个词的神圣性。但代价是,无数AI辅助生成的作品将沦为法律的灰色地带,创新可能会被扼杀在摇篮里,因为没有人愿意为一件无法被保护的资产投入心血。
选择中国的道路,我们能够极大地鼓励AI工具的应用和创新,让更多人参与到创作的洪流中来。但风险在于,我们如何界定“足够的智力投入”?一句提示词算吗?十句呢?一百句呢?这会不会打开一个潘多拉的魔盒,让真正的创意被稀释,让版权的门槛变得模糊不清?
这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法律问题,它已经上升到了一个哲学层面。当一台机器能够理解“梵高的风格”、“悲伤的情绪”和“赛博朋克的雨夜”时,我们作为人类的角色,到底是什么?我们是那个手握画笔的艺术家,还是那个仅仅负责下订单的客户?
那个曾经属于人类的、名为“创意”的圣殿,如今正被无数代码和算法冲击着大门。而法律,就是那个站在门口的守卫。但现在,这个守卫自己也陷入了迷茫。
这场关于AI作品版权的全球战争,才刚刚拉开序幕。它的每一个判决,每一次争论,都不仅仅是在定义一张图片、一段文字的所有权。它是在重新定义21世纪的“作者”,是在重新定义“原创”,更是在重新定义我们人类,在这个被AI席卷的时代里,最后的价值和位置。
那么,你认为谁是对的?是坚守人类最后阵地的美国,还是拥抱全新可能性的中国?当AI为你生成一幅杰作时,你觉得,那个真正的作者,究竟是屏幕前的你,还是那个藏在代码深处的,沉默的“它”?把你的答案,留在评论区。
来源:HRfl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