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八五”普法典型经验】法治阳光照麦田——石阡县法院“麦田管护”工作法护“未”成长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5 10:05 1

摘要:“老师,有人在网上造我的谣,我不敢去学校了……”2023年秋,石阡县某中学女生带着哭腔走进“小满家保密访谈室”。让她没想到的是,从倾诉到问题解决,仅用4天时间,她就调整好了心态,重新背着书包回到了课堂。这温暖的一幕,正是石阡县“麦田管护”未成年人普法教育工作法

“老师,有人在网上造我的谣,我不敢去学校了……”2023年秋,石阡县某中学女生带着哭腔走进“小满家保密访谈室”。让她没想到的是,从倾诉到问题解决,仅用4天时间,她就调整好了心态,重新背着书包回到了课堂。这温暖的一幕,正是石阡县“麦田管护”未成年人普法教育工作法结出的硕果。

在“八五”普法推进中,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常面临需求难捕捉、干预不精准、合力较薄弱的困境。石阡县人民法院以“枫桥经验”为指引,创新推出“麦田管护”工作法,通过“小满家工作室”构建起“诉求捕捉—精准干预—成果转化”的全流程保护体系,为青春成长播撒法治阳光。

“三网融合”:织密诉求捕捉“防护网”

“以前学生有心事藏着不说,等问题爆发时往往已很棘手。”石阡县人民法院一法官坦言,传统普法“坐等问题上门”的模式,难以适应未成年人的成长需求。为此,“麦田管护”创新构建“三张网络”,首破诉求捕捉“发现难”。

线下,“小满家保密访谈室”成了孩子们的“树洞”。在石阡县3所中学的访谈室里,柔软的沙发、绿植环绕的角落,让学生们敢于敞开心扉。2024年,这里累计收集校园欺凌、家庭矛盾等诉求136条。由30名学生组成的“小满普法星”流动队更像“青春哨兵”,24小时响应同伴需求,小到同学纠纷,大到心理困扰,都能第一时间反馈。

线上,“青春守护热线”和抖音专线全天候“在线”。法官、心理咨询师轮值接听,全年处理厌学焦虑、网络安全等咨询287次。曾有位高二学生因学业压力萌生轻生念头,热线值班法官耐心疏导,联合家长、老师制定帮扶计划,最终陪着孩子走出阴霾重返校园。

针对不同问题,工作室建立“绿、黄、红”三色处置机制:绿色问题当场解答,黄色问题3天内干预,红色问题专班攻坚。前述被造谣的女生诉求被标为“红”色,法官迅速固定证据、开展心理疏导,联合学校澄清事实,4天内就让谣言消散,让孩子重拾信心。

“三维精准”:定制成长“法治营养餐”

“小学生爱听故事,初中生爱体验,高中生爱思考,普法得像‘麦田施肥’一样按需投放。”“小满家工作室”负责人说。“麦田管护”直击干预“粗放化”难题,按年龄分层、家校社联动,送上定制化法治教育。

在石阡县实验小学的操场上,《童话里的法律》情景短剧正精彩上演。“小红帽智斗大灰狼”的故事里藏着防拐知识,“小熊分蜂蜜”演绎着财产权理念,3200余名小学生在欢笑中种下法治种子。

到了初中,“模拟法庭”成了热门活动,学生们穿上法袍、敲响法槌,在演绎校园欺凌案件中理解法律边界;校园广播里的“法治小故事”,用身边事讲清法律知识。

高中校园则推行“庭审观察员”制度,学生走进法庭旁听真实案件,写下的500余篇观后心得里,满是对规则与责任的思考。

家校社协同更让法治教育“不止于校”。“小满家工作室”与该县12所学校共建实践基地,开发“法治+心理”课程包,让普法课既有法律硬度又有心理温度。“家长法治课堂”每月开讲,“家庭法治日”任务清单引导家长陪孩子读法治绘本、聊权利义务,不少家长感慨:“保护孩子,先得懂法用法。”

“三位一体”:浇灌共治共享“成长沃土”

“普法不是法院一家的事,得让更多人成为‘麦田守护者’。”石阡县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麦田管护”通过品牌活动、文创产品、志愿队伍,推动普法成果转化,凝聚共治合力。

寒暑假的“模拟法庭大赛”成了全城关注的法治盛事,学生们自编自导的《校园欺凌警示录》等作品在网络平台播放量超10万次,让法治声音传得更远。“小满家银票”则成了孩子们的“学法勋章”,参与普法活动、答对法治问题就能获得,凭票可兑换文具、书籍,半年就发放500余张,激发了学生学法积极性。

37人的“小满志愿服务队”里藏着不少“热心肠”:退休法官用方言讲“隔壁村的纠纷故事”,听得老乡和孩子频频点头;大学生志愿者走进乡村,为留守未成年人开设“法治小课堂”;社区工作者带着普法文创进家庭,让法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

自2024年5月“小满家工作室”成立以来,“麦田管护”工作法已覆盖未成年人10000余人次,实现了从“被动应对问题”到“主动守护成长”、从“单一普法”到“协同共治”的转变。在石阡这片土地上,“麦田管护”正用创新实践浇灌法治沃土,让每一株青春幼苗都能在法治阳光下茁壮成长,为未成年人普法教育写下温暖而有力的“石阡答案”。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姚强 冉龙飞

编辑 何琴

二审 张谌

三审 黄峰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